中华传统着装礼仪知识一、 夏商西周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1 、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2 、平民或小奴隶主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 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3 、王室贵族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 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 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 ,多为云雷纹•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 •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 ,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 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 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 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 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 ,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二、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 •1 、深衣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 ,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 ,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 ;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 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 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 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2 、胡服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 •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 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 •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 裳,靴代替鞋.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 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三、 秦汉时期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 .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 ,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 ,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 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 ,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 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 ,如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 ;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 ,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 •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 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 .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 •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咼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 ,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大手髻"•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 于衣旁成为装饰•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 ,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 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 眉高髻相逆•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 •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 •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来•小冠一般为中空,可纲椎 髻,用簪子由后贯入,把小冠和发髻固定,是由汉代的平巾帻发展起来的 .这时期的妇女的服装已从汉代的深衣向衣 ,裳分开的方向发展,上衣下裳的装束成为主流.两晋时,还出现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长的装束 .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 ,史书上称为"上检下丰".在北方,十六国后期后,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由于它们行动 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汉族劳动人民的喜爱•北方常用的头饰,除小冠,巾子外还有毡帽•巾子发展到北周时,常常是以三尺皂绢向后 幞发,名为”折上巾",实为以后的幞头.五、 唐朝时期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
"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 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 "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 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 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 ”钿钗礼衣”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 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黄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 色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 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 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 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 风格独特奇异多姿, 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世人瞩目六、 宋朝时期宋朝历史以平民化为主要趋势,服装也质朴平实,反映时代倾向。
宋代女子服装分三种:一为自皇后、贵妃至各级命妇所用的 ”公服",一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称"礼服”;一为日常所用的常服宋装继承唐装,女服仍以衫、襦、袄、背子、裙、袍、褂、深衣为主绝大部分是直领 对襟式,无带无扣,颈部外缘缝制着护领服式采用衣袖相连的裁剪方式 有的限于面料的幅宽,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采用接缝和贴边装饰单夹衣有前身短后身长的式样, 也有无袖的大背心式样 出土的衣服都在领边、袖边、大襟边、腰部和下摆部位分别镶边或绣有装饰图案,采用印金、刺绣和彩绘工艺,饰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因此宫中的官服也与前代相仿, 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朝服是红衣红裳,内穿白色罗质中单,外系罗料大带,并有绯色罗料蔽膝,身挂锦绶、玉 、玉钏,下着白绫袜黑皮履除这种朝服是统一样式外,官职的高低是 以搭配的不同来区别的 主要是在有无禅衣(中单)和锦绶上的图案上作级别变化穿朝服时必戴"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又名"笼巾",是以藤丝编成形,上面涂漆的 冠帽),獬豸冠(属进贤冠一类)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样也。
这种服式以用色区别等级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 三品官以上用紫色 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 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 九品以上用绿色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 (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时服是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上至将相皇帝大将下至侍卫步军,赐发的品种有袍、 袄、衫、袍肚、裤等所赐之服大部分是织有鸟兽的锦纹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 ”私服”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宋时常服有如下几种:"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有官职的是锦袍,无官职的是白布袍"襦”、"袄"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备之服"短褐"是一种既短又粗的布衣,为贫苦人服"衫",这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 的男人长衫"裳",沿袭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样宋时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 男子也穿用对领镶黑边饰的长上衣配黄裳居家时不束带,待客时束带"直裰"是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由于下摆无衩而背部却有中缝而称 "直裰”"鹤氅",宽长曳地,是一种用鹤毛与其他鸟毛合捻成绒织成的裘衣,十分贵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着,还有布衫和罗衫 内用的叫汗衫,有交领和颌领形式质料很考究,多用绸缎、纱、罗颜色有白、青、皂(黑) 、杏黄、茶褐等袄的质料有布、绸、罗、锦、丝和皮袄的用色有青、红、枣红、墨绿、鹅黄等几种贵族裤子的质地也十分讲究,多以 纱、罗、绢、绸、绮、绫,并有平素纹、大提花、小提花等图案装饰,裤色以驼黄、棕、褐 为主色七、元朝时期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太祖成吉思汗 自1206年建都,灭西夏、金之后,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 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 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 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 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啼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 服制"质孙服"服用面很广,大臣在内宫大宴中可以穿着,乐工和卫士也同样服用这种服式上、下级的区别体现在质地粗细的不同上天子的有十五个等级 (以质分级层次〉每级所用的原料和选色完全统一, 衣服和帽子一致,整体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锦剪茸,其 帽也必然是金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
天子夏服也有十五等 级,与冬装类同百官的冬服有九个等级,夏季有十四个等级,同样也是以质地和色泽区分"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人称之为 "襻子答忽”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后长,以襻相连的便服 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随汉族习俗, 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 衣较为广泛,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衣长曳地,贵夫人外出行乐 时,必须有女奴牵拉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