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戴登云第三讲

zxc****hhs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42.56KB
约6页
文档ID:272208346
戴登云第三讲_第1页
1/6

中西文化概论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上)1 【字幕】第一章中西文化概论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上)主讲人戴登云(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主讲人】在通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起源之后,现在,我们分别来介绍中西文化的历史及其演化首先是中国文化所谓“中国文化” ,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大陆、海洋、岛屿为地理环境发展起来的文化虽然中国版图随着朝代更迭曾有过损益,但基本趋势是以中原地区为基点而不断向四周开疆拓土生活在这片领土上的人们经过漫长融合,不但共同缔造了辉煌的中国文化,同时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因此也被称为中华文化从字义上讲, “中”者,居四方之中, “华”者,文化粲然之盛状也因此,“中华”这两个字本身,描绘的就是一种文化高度发达的状况对于这样一种悠久而博大的文化,如果我们从时间顺序的角度对它的发展脉络做一个简单勾勒,那么,我们可以将它分期如下:首先是亦真亦幻的传说时代,而后是“轴心文化”形成的封建时代,然后是帝国更迭的郡县时代郡县时代结束后,中国文化进入到了今天的现代文化字幕】一、传说时代【短片:顾颉刚古史说】【画外音】1923 年 5 月,年轻的史学家顾颉刚在努力周报增刊读书杂志上发表了一封立论大胆、 引经据典、 情辞恳切、 洋洋洒洒而意犹未尽的书信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该书信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直接推翻了两千年以来人们关于中国古史的信仰,因而甫一发表,就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反对者认为,顾颉刚此论离经叛道,简直就是歪理邪说而支持者则认为,顾颉刚此论石破天惊,颇有思想解放之功顾颉刚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学术观点,竟引起了这么大的争论呢?所谓“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具体来说,其意思是这样的:“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三皇之上又有庖羲,到汉代时,又从苗族神话中引进盘古,作为开天辟(pi )地的祖先从战国到西汉,由于尊古贱今、托古自重的心理,伪上古史不断地被一步步创造出来因此,形成历史学上“时代越后,知道的古史越前;文籍越无徵,知道的古史越多”的现象这种伪造的上古史“譬如积薪,后来居上”顾颉刚用生动的比喻概括和说明了史学上中国上古史的发展模式他的一些具体的研究结论可能值得商榷,但他的总体观点对于纠正自古以来陈陈相因的古史观念,客观认识上古史,功不可没他“打破了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打破了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打破了古史人化的观念”,“打破了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从此,中国历史的“上中西文化概论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上)2 古时代”就不再是信史,而是有待验证的传说主讲人】之所以把“上古时代”称为“传说时代”,并不是说,中国历史的上古时代并不存在,而是说,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发明与使用文字之前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由于年代久远,出土文物又十分有限,因此,我们只能依赖已有的考古发现和真假混杂的神话传说,推测当时的人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万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做到一一验证短片:传说时代】【画外音】在处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传说时代的中国文化主要体现在人们使用石器与火来改造自然以及通过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距今约200 万年前的巫山人、以及之后的元谋人、蓝田人、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等众多遗址的相继发现,证明中国大地上有一个以蒙古人种为主干的自成系统的文明轨迹,从而彻底推翻了一度流行的“中国文明西源论”和“中国人种西来说”我们知道,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有意识的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中国传说时代的远古先民们主要使用“石器”进行狩猎和耕作,历史学家们根据“石器”的精细程度把这一时期细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时代的分水岭被大致定在距今12000 年左右。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不仅放弃旧石器时代的粗糙打制石器改用精细的磨制石器,而且开始从事农业、畜(xu)牧业和陶器制作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代表文化有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传说时代的主要观念文化类型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历史学家根据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将其划分为三大类以自然万物为对象的自然崇拜、以生命力为核心的生殖祖先崇拜和以抽象化的图腾为对象的图腾崇拜无疑,在这三种崇拜形式中,符号化的图腾崇拜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原始宗教形式,如传说中的黄帝曾率领以熊、罴、貔 (pi ) 、 貅(xiu ) 、豹、虎六兽为图腾的六个部落与蚩尤和炎帝展开激战,以及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都是一种图腾崇拜原始艺术主要包括陶塑、壁画、音乐和舞蹈,由于没有固定艺术观念的束缚,所以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表现出一种人类童年时代所特有的活泼与天真在处理社会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上古时代形成了以男女通婚为纽带的氏族社会,氏族社会分为以女人为核心的母系氏族制和以男人为核心的父系氏族制母系氏族社会跨越旧石器晚期和整个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上古传说中“三皇”伏羲、女娲、神农;父系氏族社会由于开始使用铜器使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导致了以占据剩余产品为标志的私有制的产生,而与经济基础变化相适应的则是政治层面上的首领“禅让”和大事 “公议” 制度,这一时期出现了著名的上古“五帝” 黄帝、 颛顼(zhuan xu) 、帝喾( ku) 、唐尧、虞舜。

学术界将传说时代的多元共生文化划分为三大文化集团:一是以黄河中游为活动中心的华夏集团(河洛集团),代表首领是黄帝和炎帝;二是以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为活动中心的东夷集团(海岱集团),代表首领是蚩尤、少昊、颛顼和虞舜等;三是以长江、汉水为活动中心的苗蛮集团(江汉集团),代表首领是祝融、伏羲和女娲华夏集团内部的黄帝先是打败炎帝,而后经过对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旷日持久的征战,最终在中华民族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华民族因此也被称为华夏民族,而华夏集团的著名首领黄帝则被后世尊称为发明农耕、养蚕、衣冠、舟车、医学、算术等的“人文初祖”,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便是从黄中西文化概论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上)3 帝开始计算的无疑,在亦真亦幻的三皇五帝时代,辉煌的中华文明已经初露曙光了字幕】二、封建时代【主讲人】文字的使用和发明最终使中国文化告别了“传说时代”,进入了有确切文字记载可考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总体走势是逐步确立血缘为核心的世袭制、封(土)建(国)制和宗法制,所以学界称其为“封建时代”,让我们首先从进入处于从传说时代向封建时代过渡阶段的夏朝文化谈起字幕】夏【短片:夏文化】【画外音】夏朝指约公元前22 世纪末约公元前17 世纪初这样一个时期。

虽然夏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史记夏本纪 ) ,并且先秦诸子等书中也有一些关于夏朝的文字,但是迄今为止仍未发现夏朝都城的遗址,这使我们对夏朝的了解蒙上了一层传说的色彩根据史料记载可以大致确定的是,中国文化发展至夏朝,以辈分高低和族属亲疏关系为基础的父权家长制取代了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制,并且形成了相对细密的法律条文;而在对距今4000 年左右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过程中,铜戈、铜凿(zao)和铜锥等青铜器具的出土,表明夏朝已经进入了“铜石并用”的时期据礼记表记所言,与商、周文化相比,夏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如果所言属实,那么夏文化无疑更接近“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的西周文化字幕】商【短片:商文化】【画外音】从约公元前17 世纪初约公元前11 世纪,是中国文化的殷商时期如果说夏朝“禹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制取代了禅(shan)让制以及国家的诞生标志着原始公社的解体,那么商朝青铜器取代石器、文字的发明(甲骨文)、迁都“殷”等,则标志着中国文化真正跨入了文明社会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地区,从第一代王商汤率众灭夏朝建立以河南为中心的商朝到最后一代王商纣灭国,历时600 多年。

公元前14 世纪,屡屡迁都的商人在第十代王盘庚的率领下最终定都殷,从而形成了以殷为活动中心的尊神重巫文化礼记表记在比较夏、商、周三代文化异同时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因此,商文化弥漫着一种强烈的神本主义文化气氛商人信仰上帝神、祖先神和自然神,其中上帝神地位最高,“帝”或“上帝”不仅管辖自然万物,而且主宰着人间的一切事务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听命于上帝,而上帝的旨意却只能通过卜筮来领会,因此商中西文化概论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上)4 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铭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甲骨文的一部分)除卜筮外,商人还通过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来表达对上帝和鬼神的虔敬之情,有时一次祭祀所耗费的牲畜甚至高达五六百头之多商人认为死后“宾于帝所”的祖先是沟通上帝与人世的重要桥梁,因此应该在一年中对其轮番祭祀;而自然万物中存在的众神和人死后的精灵鬼也应该加以祭拜,学界据此有“殷人尚鬼”的说法除“尊神尚巫”外,商文化的另一鲜明特征是辉煌的青铜文化,这一点表现在青铜器的数量和种类繁多上大量出土的青铜器既有兵器、礼器,又有生产工具,光殷墟一地就出土数千件青铜礼器,其中就有现今出土青铜器最重的司母戊(wu)大方鼎。

字幕】周【短片:周文化】【画外音】从公元前 11 世纪到公元前771 年,西周延续了三百年西周时期, 中国文化在因袭殷商的基础上,适时地作出了革新,也就是诗经 大雅文王中所说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文化不仅最终完成了由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的转型,而且确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和礼乐制等制度宗法制、分封制以及井田制使政治权力、血亲道德与土地财产紧紧结合在一起,共同促成了西周近三百年的社会统一稳定局面西周文化最突出的一点是“制礼作乐”所谓“制礼” ,是指为人们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 社会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的各种行为确立一套讲究上下尊卑关系的规范之所以“制礼” ,是因为礼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上 ) 礼担负着区分人与其它动物的功能,“人而无礼, 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 礼记 曲礼上)礼的主要内容, 可以概括为强化血缘宗族观念的“亲亲”原则和贯彻等级制度的“尊尊”原则,礼的形式是各种仪式和礼节,而礼的最终目的则是“别贵贱,序尊卑”。

所谓“作乐”是说确立一个与礼制相配套的音乐和舞蹈系统,使外在的“礼”内化为一种打动人心的自觉情感礼乐”在周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历史学家范文澜曾将周文化称为“尊礼文化”, “礼乐”文化为后世儒家所继承,最终使中国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 在天命问题上,西周人虽然仍将上帝视作最高主宰,但却从夏桀和殷纣的亡国经验中认识到“天命靡常,唯德是辅”、 “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因此周朝所施行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中无不透露出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伦理精神字幕】春秋战国【短片:春秋战国文化】【画外音】公元前 770 年,迫于犬戎的强大攻势,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史称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有鲁史春秋记载的“春秋时期”(前 770前 481 年)与因列国征战而得名的“战国时期” (前 481前 221 年) 为了更有效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春秋以降的秦国、中西文化概论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上)5 晋国和楚国开始废除分封制,转而设立由诸侯国直接管辖的郡县,开启了自此之后困扰历代统治者的郡县制和分封制之争;而此时的经济领域也在进行着一场“废井田,开阡陌”的“公田”与“私田”之争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蜂起,相互征战,宗法制和礼乐制日渐瓦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但社会剧烈变革带来的思想大一统的消失却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创新,最终使中国文化进入了第一个高峰“百家争鸣”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一系列奠定日后中国文化基础和历史走向的文化元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