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重走京城老街

拖***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63KB
约8页
文档ID:271576057
重走京城老街_第1页
1/8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重走京城老街 邸永君 在北京中心地带,有两条颇著名气的古老街道呈90度垂直相交,一条街道名为景山西街,一条街道名为陟山门街二者阅尽春色,饱经沧桑,相互依伴了近600年景山西街怀古 要谈景山西街,必先谈景山 景者,大也景山地处北京城中轴线上,原为元、明、清三代皇家御苑山形高耸,树木蓊郁,风光秀丽,气势宏伟,为城内登高远眺之最正确去处回溯至600余年前的元代,其仅为一矮小土丘,名“青山”传明初兴建紫禁城时,曾在此堆放煤炭,故有“煤山”之俗称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大兴土木,开挖护城河,将大量泥土聚积于此,山体日增,气势渐大,因此得名“万岁山”; 又因坐北护南,为大内之依傍,而得名“镇山”山下多栽果木,园中遍植花草,帝王后妃、王公大臣时常来此赏花、习箭、饮宴、观景,素有“后花园”之称 明清两代,景山属于皇家禁苑,围墙高耸,气势森然墙外有四条街道围而包之,曰景山前街、景山后街、景山东街、景山西街景山西街南北走向,北起景山后街,南至景山前街,南端西侧为大高玄殿其东侧是景山公园西墙,西墙之下为玉河,水从北海流出,向东折至恭俭胡同南口,沿景山公园西墙向南流入故宫筒子河,后上加盖板,成为暗河。

河的北端原有二桥:一桥为东西向,在景山西街与景山后街相交处; 一桥为南北向,在恭俭胡同南口清代,该街以桥得名为“石板桥街”;民国时期,曾简称“西板桥”1965年,以其位于景山西侧,定名为“景山西街”此街两侧多百年古槐,至今仍枝繁葉茂、活力盎然,见证着北京城悠久的历史和宏富的蕴涵陟山门街忆旧 谈及陟山门街,必先谈北海白塔山 北海御苑,最早建于辽代,称“白莲潭”,并建有瑶屿行宫及广寒殿; 金代,在辽代遗址上建琼华岛;元代,曾大兴土木,扩建琼华岛,重建广寒殿,易名为“万寿山”;明代因之清顺治年间,应西藏喇嘛恼木汗之请,顺治皇帝在广寒殿的废址上诏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乾隆年间,更名为“永安寺”此藏式佛塔造型精致,奇怪醒目,山以塔名,称为“白塔山”至此,北海苑囿历经四代经营,最为精致高贵 陟山门街便是连接景山与北海两大经典苑囿之通道其东西走向,长200余米按明清习俗,九月初九重阳节时,皇帝要登高远眺,此街便成为皇帝登山专用御道其为连接景山西街与北海陟山门之横街,以陟山门而得名陟山门者,北海之东门也陟乃登高之谓,由此门入北海,迎面即白塔山,入门景仰,白塔兀然高耸,仿佛天界溜达走过陟山桥,琼华岛即在面前。

拾级而登,陟山可也,故得此名清宣统年间,称“陟山门大街”; 民国初年,曾简称“陟山门”,后又改回宣统时所称的“陟山门大街”;1965年,定名为“陟山门街”置身于湖光塔影、翠柏苍松之间,流连于小街市井、大宅小店之侧,常有时空交织之感,思古幽情不禁油然而生探访“大衙门” 民国时期,陟山门街东口与景山西门马路之间隔有一堵红墙,中间留有一个豁口20世纪80年头,为疏导交通,方予去除当年此后豁口走进陟山门街,映入眼帘的第一个大宅门,就是位于路北的清朝稽察内务府御史衙门尽管时过境迁,至今说起这座宅院仍简称其为“大衙门” 大衙门是目前京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衙署性建筑明清两朝的兵、户、吏、礼等部衙署,大都位于今天安门广场两侧,已消散得无影无踪稽察内务府御史衙门却因位置隐秘,得以幸存,院内布局及建筑保存完好 大衙门成立于乾隆三年(1738年),隶属内务府其概括职责是稽察和注销内务府所属各司、院每年所用钱粮的概括数目衙署坐北朝南,为一三进四合院,与一般民居四合院在规制上大有不同除正房、厢房显得特别高大外,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其院门不是开在院子的东南角,而是开在院子的南面正中,类似王府样式,院门为三间一启门,门洞与西侧倒座房(共三间)连在一起; 二是在院落的西南角和东南角,各有拐角式房屋三间。

这类形式在京城的公私建筑中特别罕见,从正面看,衙署建筑左右平缓,中间隆起,居中开门,颇有王府般雍容,可折射出当年内务府属官之权势此外,在衙门西侧还建有一座花园,园内尚存太湖石堆成的假山和数株活力盎然的苍松翠柏 20世纪20年头,故宫博物院成立,大衙门成为该院附属建筑,用于存放宫中物品; 1949年后,成为该院职工宿舍已故明清档案专家、现代语言学家张德泽先生曾居住于此他在贫困中苦研不辍,先后完成了《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清代外交史料》《清季各国照会目次》《清季教案史料》等著作和多篇论文 随着陟山门街的更新改造,有关部门已制定出规划,拟将此处举行腾退,设立皇城衙署博物馆这样可与周边众多名胜古迹连成一片,有利于形成拥有皇城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区雪池胡同藏冰窖 陟山门街还有一处皇家生活设施,名曰冰窖,位于此街中段北侧的雪池胡同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北边高南边低,胡同里有6座皇家专属冰窖这6座皇家御用冰窖储存之冰,夏季专供皇宫中消暑降温以及食品的防腐、冷藏之用 邻近冰窖的地面建筑,温度降低好多,夏季自然清凉,是酷夏避暑梦想之地据说慈禧太后在颐和园未完工前,就曾在北海濠濮涧避暑,这里山清水秀,还有冰窖降温,舒适惬意。

雪池冰窖窖顶上笼罩黄琉璃瓦,冰窖上层地面采用大城砖砌成,窖内布局为拱形建筑,冰窖窖基特别坚实,窖底用柏木杆打桩,由石帮石底砌成20世纪五六十年头,冰窖还为北海仿膳储存肉类、蔬菜和水果等从万历年间至今,雪池冰窖经500年而保存完好,且是纯自然无污染之生态工程,见证着先人的勤劳与聪慧 冰窖邻近还建有窖神殿,而窖神竟是济公和尚不仅冰窖,砖窑、煤矿等行业也供奉济公和尚为窑神这位佛教史上最富传奇色调的名僧,不仅留下了诸多家喻户晓的神秘故事,还被祀为冰窖之神,护佑从业者生意兴隆与人身安好,令今人感慨不已大石作胡同的名人往事 大石作胡同南起景山前街,北止陟山门街,资格甚老所谓“石作”,即生产加工各种建筑石材传统建筑与街道用石料之处甚多,此行业需求巨大,生意兴隆,聚而久之,竟成规模,胡同因之而成,并得其名 陟山门街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且人文荟萃、掌故甚多其间不时浮现著名士身影和名媛芳踪陟山门街邻近北海东门有一处西式门楼的宽大院落进门处原有宽大的空场,最北端是一排西式平房,东侧是一座盖于民国初年的二层仿古楼房,西侧那么建有几个四合院式平房院落 平房院落曾是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员工宿舍。

出名学者、史学大家顾颉刚先生曾在此居住据《顾颉刚年谱》记载,1926年,先生写那篇著名的《〈古史辨〉自序》时,恰逢直奉两系军阀大战上午旁观飞机投弹,晚上饱听隆隆炮声先生写道:“我的寓所在北海与景山之间,这时竟成了飞机投弹的目标我乐得其所,终日埋头在书房里,一天一天地冷静不迫地做下去,心中想什么就寻什么,实足等了两个月,成了这篇长文——成有生以来的最长最畅的文先生居于陟山门的这段体验,因《古史辨》之问世而被定格為永恒瞬间,走入历史 1995年,进入暮年的当代出名历史地理大家谭其骧先生,亦曾深情回忆起居住在陟山门时的往事20世纪30年头,先生于燕京大学完成硕士学业后,就职于北图,馆员宿舍即在陟山门馆员每月可收入60元,同时又在辅仁、燕大等处兼课,课余经常撰写小文,不时发表几项下来,每月收入着实不少先生一个人生活,根本不开火,因此吃遍了陟山门周边的各处小馆,一顿饭之开销几毛钱足矣上一元者,那么足以称为“大餐”有些廉价小馆甚至连几毛钱都用不了,几分钱便可饱餐一顿出门坐车也很低廉,骆驼祥子般刚强的小伙子拉洋车,您说去哪儿,就拉您到哪儿从陟山门北图宿舍上车到东安市场,亦不过7个铜钱而已由此可见,像当年谭先生这样的读书人,可终日吃小馆、看闲书、逛书店、听京戏、逛公园,安闲自由,无忧无虑。

此外,出名教导家胡适先生曾在陟山门街6号院(现7号院)短暂居住前述街北侧雪池胡同2号院,曾是“民国第一才女”、建筑学家林徽因的家雪池胡同中走出冰雪聪明之女子,亦可称为美谈清末重臣、内阁大学士张之洞,也曾居住于大石作胡同 如今的陟山门街,已定位为明清步行古街,地面铺设仿古青砖,两侧多为仿古风格建筑,商户鳞次栉比,门店精良堂皇,主要经营干果糕点,饭店酒家相连,食客游人如织每逢节日,此处更是摩肩接踵,张灯结彩,街边小店生意兴隆,通宵达旦而街道两侧的胡同,闹中取静,平静祥和,老北京味道犹存透过半敞的街门,院内年逾百年的枣树,和颜悦色的老者,乐感十足的京腔,活泼心爱的孩童,徜徉此地,置身其间,常使人产生“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时空交织之感 抚今追昔,感慨良多此刻,耳边回荡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美好歌声,眼前浮现出白衣少年乘船从陟山桥下穿过的飘逸身影颇令人欣慰者,北京已确定25片历史文化养护区,其中8处位于西城区,上述地区位列其中,将得到永久性养护笔者坚信,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及其载体的养护意识的日益巩固,景山西街与陟山门街将吸引更多游客的目光,呈现更大的魅力 猜你热爱山门西街景山失眠的人牡丹(2021年11期)2021-07-20至美西街参花·青春文学(2022年9期)2022-09-01不止是一条街中学生百科·小文艺(2022年2期)2022-01-13心爱的阅读与作文(初中版)(2022年3期)2022-06-08南北方道教建筑山门艺术形态对比刍议文艺生活·下旬刊(2022年9期)2022-10-22学样杂文选刊(2022年2期)2022-05-14少年宋慈小雪花·成长指南(2022年10期)2022-10-31李本本的故事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22年9期)2022-11-16李本本的故事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22年8期)2022-09-07你死我活祝你幸福·午后版(2022年6期)2022-05-22— 8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