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求创,是成就一代名医的必由之路下面将冯老经方语录,转载给大家,期望能提升大家对经典的理解,更好地效劳临床郝向春2023 年 7 月 28 日冯世纶教授经方语录1. 《伤寒论》之六经来自八纲,与《黄帝内经•热论》之六经不是一回事《伤寒论》之理论与《内经》之理论是两个不同体系,所以用《内经》的思想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条文是错误的2. 六经病啊实际上是六证3. 经方六经是怎么产生的?就是通过临证用药用方证的阅历总结,先有了用药、用方证的阅历,就是“单味药→单味方证→复方方证”的过程,在应用方证的过程当中,渐渐产生了六经这个概念、这个理论4. 《伤寒论》读懂读不懂,这都是一个概念的问题,所以这里头表达了《伤寒论》是它自己的一个理论体系它的“六经”与《内经》的“六经”不是一回事儿5. 关于辨六经辨方证:辨六经是比较好把握的,来了病人先辨出提纲,六种状况,比较简洁;但是辨方证比较难了,要辨到正确无误啊,那不是那么简洁的事一个是要通过自己努力学习《伤寒论》的原文,记住这些每一个条文每一方证他的特点,再一个就是说你有临床阅历了,真正生疏这个方证了,见到这个方证一看就知道了,在这儿用上没问题。
6. 这个《伤寒论》的六经啊,就是这六个提纲,并不是《内经》的经络脏腑的六经,不是《内经》的热论所说的六经,它是八纲的六经所以我们应用《伤寒论》的六经就是依据我们用八纲来生疏六经就行了7. 我们应当信任六经提纲的科学性,这个六经辨证不是在表,就是在里,要不就是在半表半里,但凡有病,都逃不出这三个病位不是阴证,就是阳证,从阴阳分析来说就是这么六种状况全部的病症都可以归到六经里头8. 提纲就是供给应我们一个纲领,辨证的时候有一个依据纲领的一句话不能说清楚,它后面的好多条文都解释了109. 提纲,给你提示这么一个尺子,拿着尺子或许就清楚了这跟这个城市在哪?告知你一个主要方向,你去就行了,这路上有些什么状况就不好说了,它就比较具体了所以这个提纲啊告知我们一个或许的一个尺度,简洁把握的,但它不全面10. 六经的提纲,它主要是病症的反响,脉象只是病症的一种,反响的津液足缺乏,在表还是在里,它是一个参照条件,其他的条件不能无视,辨证格外简单的,格外细的提纲在临床是一把尺子,你去量去,在你量的过程当中啊还有其他关心的11. 我们中医治病就是从八纲的角度来看,用药物的偏盛、偏衰,来订正人体偏盛、偏衰,这都是从八纲来看的。
12. 《黄帝内经》也是中华文化的珍宝,也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学习专研13. 《伤寒论》之用药来自《神农本草经》,用后世的脏腑理论的用药思想来指导学习《伤寒论》用药是不行的14. 学习《伤寒论》,必需是要背诵全部条文的,后来的有的教师划分的重点条文是个人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够的15. 学习中医,必需要先学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伤寒论》的理论,由于《黄帝内经》是没有多少用药阅历的〕,先学《伤寒论》没有理论的指导是学不好中医的,学什么方子治什么病是不行的,要方证结合16. 中医经方是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都有各自不同的适应证,不能说辨了六经就得了,治疗的最终都要落实到方证上17. 什么叫方证对应?有什么证用什么方,有什么证用什么药,这才是方证对应这方证对应,不光是药味对应,还包括剂量和煎服法对应18. 大多数状况下,假设能方药对应疾病可以速愈但是有些状况下即使方药对证也不肯定痊愈,由于正邪相争,病邪和正气都有差异,有的外邪明显,有的正气虚明显,个体是有差异的这种状况,就依据余下的病症,连续辨六经、辨方证就行了19. 关于方证和药证:方证是一体的,方证就包括了药实际上经方进展, 方就是药,这个方呀可以是个单味药,也可以是个复方。
像甘草汤,那是个方, 这个证呢是甘草汤证所以这个经方的方证,就包括了方剂的组成“药”,而且包括了药量20. 所以我们还是辨六经,辨方证,要记住不要以为是治疗颈椎病就是葛根汤,或是桂枝加葛根,实际上治疗颈椎病,治疗冠心病,有好多方子都能治就看它六经证,和它具体的方证也可能有桂枝加附子,也可能用大柴胡,也可能用理中汤,不能光靠一个葛根;小柴胡也治项背强几几,柴胡桂枝汤也治项背强几几,这都有的,看它的主要方证是什么21. 读仲景书,必需先明确六经提纲,再以八纲分析方证,才能明白方证的归类、六经所属22. 从《伤寒论》的这几个方子得到启发,它这个剂量啊,不是一成不变的,《伤寒论》写的用什么剂量,我们就用什么剂量,桂枝用的是三钱,9 克,你非得用 10 克不行、12 克不行?那不是这样的,依据病情!由于它病轻我用 6 克, 生石膏也是,越婢汤证少,生石膏用30 克,里热重,用60 克,这都有可能所以这个,我们依据这样关于经方剂量问题就得到解决了这几条的阅历就告知我们,临床上有什么证,用什么方,是桂枝汤证多,就用桂枝汤,剂量就多,麻黄汤证多,就用麻黄汤,越婢汤,实际上就告知我们这里23. 经方治病啊,它不是讲的病因病机,它留意在什么?病症反响。
24. 经方治病啊,它是依据正邪相争消灭的病症,也就是病症反响,不是依据病因病机来推断的他不管得什么病,他消灭什么病症,我们就给他辨什么证他原先的体质、原先的病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是依据他来诊的时候消灭的病症来辨证的25. 经方不是不能加减,加减是依据病情的,但是一般来说不要过多的加减, 加减太多了以后呀我们自己就认不清,是对证不对证,你摸不清了26. 我们临床看病,好多病人你不知道什么缘由,但是消灭了这个证,依据这个病症反响来判定它是六经的哪个证或具体的方证是什么27. 中医经方的六经辨证适用于各种病证28. 《伤寒论》就是一个病历,各种〔疾病〕治疗的记录29. 仲景书实际上是病案总结,不过这个病案总结经受了几代人的修正、补充而成30. 《伤寒论》是论广而成的,不是张仲景一个人写成的,是好几代人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补充、注解,这么完成的31. 《伤寒论》条文是由历代的张仲景论广而来的所以,读《伤寒论》要始终理睬!太阳病、阳明病联系起来读,前后比照来读,这叫始终理睬光从一个孤立的条文来读,有时读不懂,必需是联系起来读,这个条文可能是跟前面的那一个条文是有联系的32. 说《伤寒论》不讲病机,这错了。
实际上他讲了,病因病机也是有的, 先有了方证,有了方证理论后,总结了六经辨证阅历33. 《伤寒论》的腹诊存在了多少年,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腹诊的资料,我们要好好地继承下来在临床上该用腹诊的时候就要用腹诊,来帮助我们诊断,主要是区分寒热虚实,对我们有帮助34. 经方不是“效不更方”,他病症变了,方子就要跟着变,全部的复诊, 都要当成初诊来对待,有时候一个病症问不到,就辨不准确35. 关于问诊:问诊尽量认真,要是问不到有时辨证就不准确比方这个人发热恶寒身苦痛,这不是太阳病么?但你没问他口干,要假设有口干那不是单纯的太阳病了,已经传里了,是太阳阳明合病了所以肯定要问认真,问认真以后再分析就行了36. 有的人对《伤寒论》不理解,认为伤寒论是治疗伤寒的,不是治杂病的实际上《伤寒论》不仅治外感病,而且治内伤病;不仅治急性病,而且治慢性病; 不仅治古病,而且治今病37. 胡希恕先生提出“始终理睬读《伤寒论》”是说读一遍是读不懂的,还必需联系前后进展分析,反复读才能理解38. 越是简单的病情,用药越简洁,才能弄清楚用药过多,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错综简单,相互影响,往往干扰了你最初的辨证39. 现在有人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我看他们其实是不想要辨证论治,只想辨病论治。
这纯粹是害中医,每个病有每个病不同的反响和病症,能一样吗? 就好象有人老嚷嚷中西医结合一样,能结合吗?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40. 临床有些辨证啊要反复地琢磨,要认真地问诊,要联系条文,有时你看着是个实证,实际是个虚证41. 关于瞑眩反响的讲解: 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厥者,“顽固”、“老” 讲瞑眩现象是药达病所的一种反响,病在表瞑眩反响就小,像桂枝汤姜枣啊粥啊就是后勤供给,养津液在少阳就会反响大,由于少阳了,就是敌我战斗进入了胶着状态,这时的仗打得最剧烈,看往来寒热就知道正邪纷争的多厉害消灭了悄悄不欲饮食,就要参姜枣上了越是老病久病瞑眩反响就大而到了三阴病了,我方的力气明显弱与敌方,往往会在一月或三月之久,在我方还击的力气积存的够了,才会消灭瞑眩反响42. 这个瞑眩状态,实际上给咱们打仗一样,是正打的剧烈的时候快要成功的时候,总有个剧烈的反响,敌我双方,相互战斗格外剧烈实际上,它正邪相争啊,刚要胜邪了,但是这时候反响啊比较厉害43. 中医没有“副作用”这个词,“副作用”是西医讲的,只要我们辨证准确,就不会有副作用的但是有一个瞑眩反响,这是正邪相争的一种表现,这是病长期不好,吃了药以后消灭的这么一种反响,包括出出汗、头晕、衄,这是正气与邪气奋力相争,相当于决战。
这不是副作用44. 关于舌苔和脉象:经方里舌苔和脉象只是病症之一,只是参考,主要是看病症反响舌苔的重要性比脉象要次,在后世温病学派里才重视起来脉就是血管,血管特别的占 30%,可凭的只有 60-70%的,比方有人拉肚子,病在里的, 但有的脉还浮,你怎么看啊还要生疏病人以前的脉象,有了变化才好比较脉是号表里寒热虚实,不是号脏腑的45. 《伤寒论》中的“阳”指津液,提醒了经方医学的正确学术观点,而成无己、张志聪等把“阳”作阳热解,代表了岐黄学术观点46. “先其时发汗则愈”表达了经方的治未病经方治未病跟时方治未病概念不一样先其时发汗就是经方的治未病现在把治未病当预防治病了,这个理解不一样47. 什么叫促脉,胡老解释了,就是寸脉独浮,关尺俱沉,这么一个脉象48. 太阳病的判定,是依据反响出的病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不是依据受风寒或风热太阳病中的伤寒,是依据太阳病又见“无汗,脉浮紧”,而不是依据感受寒邪,其中风,是依据太阳病“汗出恶风”,而不是依据只感受了风 邪读懂前三条,是读懂《伤寒论》的关键49. 桂枝汤证是表阳证,为什么阳病不用辛凉解表而用辛温解表啊?冯世纶教授言:不是什么“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问题。
也有人说辛温解表伤津液, 那辛凉解表也伤津液呢主要是要弄明白张仲景为什么要用桂枝汤的问题由于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此为表阳证,同时汗出表示人体津液伤了精气虚而汗出,汗出而邪不退,那怎么办?就像打鬼子,兵力不够打不过怎么办?桂枝、生姜辛散的啊,加白芍、大枣酸甘养阴液补充兵力啊服粥覆被就是后勤供给啊这就是发汗之中养胃气增津液,驱邪扶正,保胃气,存津液啊这和鬼子还在前线打呢,等鬼子到防线内部了,就枣啊粥啊就不行了像小柴胡汤,就要姜枣参了50. 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它治疗身痒、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就是小发汗小发汗是什么?这个痉湿暍病治疗风湿,就要小发汗吗,这样风湿俱去,小发汗这个小汗出要留意,不是大汗出,小汗出以后就是说让风邪、寒邪和湿一块儿出去桂枝加荆防汤呢,荆芥、防风相当麻黄,与麻黄近似,也是小发汗、微汗, 不过荆芥和防风发汗的力实际上比麻黄不相上下,麻黄力气偏大51. 皮肤有湿在表的皮肤痒,消灭湿疹或风疹、荨麻疹都是一类的,经方看来这就是湿在表,属于表不解,固然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了,或者用麻黄汤小发其汗,两个方子量用的很小52. 不正确的发汗,引邪入里,这种状况我们在临床常常遇到,有些发热恶寒,典型的伤寒,或者是典型的中风,用清开灵啊,双黄连口服液,这是治里的药,用了后反而加重,都是有可能的。
53. 麻黄汤是解表;桂枝汤是中风,它是在表之里;葛根解表那更比桂枝汤更靠里,表更轻,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