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因:十三、因:1.1.用作介词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因为””、、““由于由于””、、““趁趁着着””、、““凭借凭借””、、““经过经过””、、““通过通过””例如: 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不如 不如因因善遇之2.2.用作副词用作副词用来顺接上文,可译为用来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于是””、、““便便””例如: 因因拔刀斫前奏案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赤壁之战》》)) 相如 相如因因持璧却立持璧却立………… 1我欲1我欲因因之梦吴越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22因因击沛公于坐击沛公于坐3项羽即日3项羽即日因因留沛公饮留沛公饮4坐须臾,沛公起如厕,4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因招樊哙出招樊哙出5今中国未闻有5今中国未闻有因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练习:解释下列练习:解释下列“因因”的意义和用法:的意义和用法:根据根据趁机趁机介词,因为介词,因为趁机趁机副词,就副词,就十四十四: :于于 “ “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因等,视情况可译为视情况可译为““在在”“”“在在…………方面方面”“”“在在…………中中”“”“向向”“”“到到”“”“自自”“”“从从”“”“跟跟”“”“同同”“”“对对”“”“对于对于”“”“给给”“”“由于由于””等乃设九宾乃设九宾于于廷 ))苟全性命苟全性命于于乱世,不求闻达乱世,不求闻达于于诸侯 ))请奉命求救请奉命求救于于孙将军 ))青,取之青,取之于于蓝,而青于蓝蓝,而青于蓝 ))故燕王欲结故燕王欲结于于君 ))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其身也,则耻师焉…………(( )) 在在在在……中中向向从、自从、自跟、同跟、同对、对于对、对于 2.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比””,有时可译为,有时可译为““胜过胜过””例如:良曰:良曰:““长长于于臣。
臣《《鸿门宴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冰,水为之,而寒于于水《《劝学劝学》》)) 3.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译为““被被””,有时动词前还有,有时动词前还有““见见”“”“受受””等等字和它相应例如:字和它相应例如:臣诚恐见欺臣诚恐见欺于于王而负赵王而负赵…………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受制于于人人………… 4.4.复音虚词复音虚词““于是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于是””不完全相同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于是””属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于””的不同用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法,分别相当于““在这在这”“”“从这从这””等。
等吾祖死吾祖死于是于是,吾父死,吾父死于是于是" "在这职业上在这职业上" ")) 小练习:小练习:(一)、解释下列句中(一)、解释下列句中““于于””字的意义字的意义((1 1)乃设九宾礼)乃设九宾礼于于廷廷 (( ))((2 2)臣诚恐见欺)臣诚恐见欺于于王而负赵王而负赵 (( ))((3 3))于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4 4)不拘)不拘于于时,学时,学于于余余 (( ))((5 5))青,取之于蓝,而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于蓝蓝(( ))((6 6)长)长于于臣臣 (( ))((7 7)赵尝五战)赵尝五战于于秦秦 (( ))((8 8)从径道亡,归璧)从径道亡,归璧于于赵 ))在在表被动表被动在在┅┅方面方面表被动表被动/ /表对象,表对象,““向向””表比较,表比较,“比比”表比较,表比较,“比比”表对象,表对象,“对对”到到(二)、找出(二)、找出““于于””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A 战战于于长勺长勺B B 遂墨以葬文公,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于是始墨是始墨C C 内惑内惑于于郑袖,外欺郑袖,外欺于于张仪张仪D D 上古竟上古竟于于道德,中古逐道德,中古逐于于智谋智谋答案:CC,表被动,其它为表被动,其它为““在在””或或““从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