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理学思想史文档资料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26KB
约34页
文档ID:592856813
地理学思想史文档资料_第1页
1/34

德国地理学思想史德国地理学思想史 早期发展早期发展近代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现代时期1. 早期发展阶段早期发展阶段S.明斯特尔明斯特尔 B.瓦伦纽斯瓦伦纽斯早期的德国地理学主要早期的德国地理学主要是搜集地理事实分析因是搜集地理事实分析因果关系,谋求地理知识果关系,谋求地理知识的科学体系化的科学体系化 1544年出版的由S.明斯特尔主持编辑的《宇宙志宇宙志》,是早期地理大发现以后发表的第一本地理学著作,叙述了托勒密所称世界的一般情况和地球的主要分区,在一个多世纪内被看作是世界地理的权威著作 1650年,写成《普通地理学》,把地理学分成普通(或通论)地理学和特殊(或专门)地理学两部分,并指出它们是一个整体的相互依赖的两个部分 2. 近代时期近代时期        在近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中德国地理学占有重要地位,对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都有突出的贡献      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发源地,人文地理学的许多学术思想大多直接或间接地从德国形成并向世界各国传播开来的 3. 近代时期地理学的奠基人 A.von洪堡 C.李特尔 1820年,李特尔开办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他建立了在人地关系基础上的近代地理学。

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探讨了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强调人地关系的综合性和统一性,运用经验法和比较法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研究,并侧重人文现象他的代表性地理学著作是《地学通论》(19卷,1817~1859) 他把自然界作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地理学的目的是研究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关系和互相依存坚持“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域结合”的论点,他的代表性著作是《宇宙》4. 近代时期近代时期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5.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O.佩舍尔佩舍尔F.von李希霍芬李希霍芬A.彭克彭克W.P.柯本柯本W.彭克彭克6. O.佩舍尔佩舍尔﹙1826—1875﹚    佩舍尔确立了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地理学中分支学科的地位      他主张地理学的二元论,反对C.李特尔的人文方向,认为地理学是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研究,不包括研究人类活动他运用发生学的观点对地表特征进行分类和解释曾致力于研究高纬度大陆西岸的峡湾海岸,认为峡湾是地壳裂隙,经过冰川的挖蚀作用,在冰川消融后残留下来的地表形态指出大部分年青的褶皱山脉都位于大陆边缘,面临深海。

1874年出版《民族学》,论述了一般的人类学及民族和文化的地理分布主要著作还有《自然地理学》等7. A.彭克彭克 (1858—1945) 创用“地表形态学地表形态学”一词,论述了地球形态的起源和发展他把阿尔卑斯山第四纪冰川时期划分为3个间冰期和4个冰期的理论曾成为冰川地貌和冰期研究的重要基础彭克还积极倡导各国协作编制百万分之一世界地图 他致力于自然地理学,特别是地貌学地貌学的研究,著有〔地表形态学》(1894)一书,探讨了地表形态的起源、形成过程以及各个区域内各相似形态的地理位置与组合情况8. W.彭克彭克 (1988—1923) 德国地貌学家、地质学家地理学家A.彭克之子先后求学于柏林大学、耶鲁大学(美国)和海德堡大学曾任君士坦丁堡大学和莱比锡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地貌学地貌学曾考察过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德国中部黑森林山区与小亚细亚的地质、地貌      提出了与美国W.M.戴维斯的侵蚀轮回学说不同的地貌演化学说地貌演化学说,认为地貌演化实质上是地壳运动的性质和过程的反映,地貌学不以解释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为最终目的,应为了解地球内力作用的性质与过程提供线索和论证创立适用于干旱区地貌演化的学说───山坡平行后退理论山坡平行后退理论,提出山麓阶梯山麓阶梯等概念和大褶皱在地貌形成中的大褶皱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作用及相关沉积方法相关沉积方法。

著有《地貌分析》(1924)等9. F.von李希霍芬李希霍芬 (1833—1905)把新地理学引进德国大学并培养出一些杰出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定义为研究地球表面以及与其有成因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并确认地理学的研究限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的地方 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近代早期中国地学研究专家1856年毕业于柏林大学曾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波恩大学地质学教授、莱比锡大学地理学教授等10.      李希霍芬早年曾研究蒂罗尔和阿尔卑斯山脉地质,成功地建立了南蒂     罗尔的三叠系层序他对喀尔巴阡山、多洛米蒂山和特兰西瓦尼亚区    域地质的研究也卓有成效1860年,他作为地质学家,应邀随同德国    经济使团去远东,访问了锡兰(今斯里兰卡)日本、台湾、西里伯斯、    爪哇、菲律宾,并从曼谷旅行到缅甸的毛淡棉1863年-1868年在    美国加利福尼亚进行地质调查,发现了金矿李希霍芬1868年9月到中国中国进行地质地理考察,直至1872年5月,将近4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14个省区)回国之后,从1877年开始,他先后写出并发表了五卷并带有附图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

这套巨著是他4年考察的丰富实际资料研究的结晶,对当时及以后的地学界都有重要的影响11.        他在《中国》第1卷里,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中国的黄土,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论”他也采集了大量各门类化石,收集了很多各时代地层资料德国古生物学家弗莱希、施瓦格、凯塞尔等对李希霍芬所采化石的研究论文也发表在《中国》各卷中李希霍芬在辽宁、山东、山西和河北北部建立了3条系统剖面他首先提出了“五台系”和“震旦系”等地层术语       他对中国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变形有开创性的研究他在山东、北京西山、大青山、五台山等地发现了许多褶曲和正断层,在泰岭发现了逆掩构造,在《中国》第2卷中的“中国北方构造图”上,他画了一条被称为“兴安线”的推断构造线,从兴安岭经太行山,一直达到宜昌附近他还提出了中国北方有一个古老的“震旦块”,是一个具时间关系的地质构造单元12.       他在《中国》第2、3卷中,将中国各地火成岩作为地层剖面中的一部分加以描述,如辽东古老的高丽花岗岩,秦岭天台山志留纪花岗岩,南京山地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等       近代早期来华考察的地学家中,经历时间之长、搜集资料之丰富、发表著作分量之大,李希霍芬是极为突出的。

他为中国地质、地理之研究,作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尤其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近代西方地学、甚至整个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他是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科学交流的重要先驱,对近代中国地质学、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13.        李希霍芬认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以及其有成因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并把地理学和地质学沟通起来他常期从事地理考察,对地理学方法论和自然地理学作出重要贡献      他增养出许多地理学家,如斯文海定、帕萨尔、施吕特尔等,对进代地理学的展产生中要影响        在1886年出版的《研究旅行指南》中,他系统地叙述了野外考察、收集数据和制图等一系列方法;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地表形成的过程,对地貌进行了形成过程分类;还研究了土壤形成因素及其类型等        他于1877-1912年撰写出版的《中国》﹝5卷,附地图集2卷﹞一书,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地质基础和自然地理特征的重要著作,并创立中国黄土风成的理论        李希霍芬的著作还有《当今地理学的任务和方法》﹝1883﹞和《19世纪地理学的动力与方向》﹝1903﹞等14.        他在大量著作中谈到了人地关系,是第一个企图系统地说明文化景观的人。

他的地理学概念包括三个方法:(1)测定环境与人的协调关系; (2)测定地表同一区域内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 (3)对人为景观或文化进行研究和分类15. W.P.柯本柯本 (1846—1940)在1900~1936年制订了以全球植被分布为基础,以气温和降水量为指标的气候分类(见柯本气候分类) 16.      德国气候学家1846年9月25日生于俄国彼得堡(今列宁格勒),1940年6月22日卒于奥地利格拉茨1866年进入彼得堡大学植物专业学习1870年以植物生长同温度的关系的论文获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1871~1873年在彼得堡气象台工作,1874年起任职于德国汉堡海军气象台1884年完成世界温度带分布图1900年发表了《按世界植被的一种气候分类》的论文,1918年发表了《按温度、降水及其年变化的气候分类》的论文,完成其气候分类(见柯本气候分类),以后又不断修正分类指标,1936年在《气候学手册》中公布其最后的修正方案柯本的气候分类法,成为以后许多气候分类工作的基础,在各国广泛使用    柯本的主要著作有《普通气候学》(1906)、〔地质时期气候》(1924,与A.L.韦格纳合著)和《气候学手册》(5卷,1927~1940,与R.盖格合编)。

17.        柯本以气温气温和降水降水为指标,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进行气候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是将全世界所有气候类型都用三个字母表示,而每个字母都代表气候的某个特征其中第一个字母代表的是总体的气候带柯本把全球初步划分成五个气候带,其中四个以气温划分,即赤赤道气候带道气候带(用A表示)、暖温带气候带暖温带气候带(用C表示)、冷温带气候带冷温带气候带(用D表示)、极地气候带极地气候带(用E表示)剩下的所有干旱地区单独分成一个气候带,即干燥气候带干燥气候带(用B表示)之后,再根据每个气候带的具体特征,以气温和降水为标准再做细致的划分 18. 19. 近代时期近代时期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20.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F.拉采尔拉采尔 杜能杜能韦伯韦伯W.克里斯塔勒克里斯塔勒21.   F.拉采尔拉采尔 (1844—1904)      他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系探讨了环境对人类活动及演化的影响他认为存在着协调的人地关系,包括环境与人的协调关系、地表同一区域内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拉采尔最先提出“生存空间”概念它所涉及的是作为一种空间(地理)组织的人类社会与其物质背景之间的关系。

        德国自然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民族学家  地理地理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之一1844年 8月30日出生在卡尔斯鲁厄中学毕业后,从1866年起学习动物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1868年获博士学位1869~1875年任《科隆报》记者,游历了巴尔干、意大利、美国、墨西哥和古巴1876年任慕尼黑大学副教授,1880年升为教授;1886年为莱比锡大学教授22. 杜能杜能       德国经济学家曾就读于格廷根大学边际生产率说的前驱被认为是经济地理学和农业地理学的创始人          杜能系统地分析了农业分布,认为在土地肥沃程度相等条件下,由于农场距离都市远近不同,因而农业经营方式也不同,农业收益就有差别,从而论证级差地租还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增加投资,不仅能增加资本收入,也可提高工资        著有《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三卷《孤立国》是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他认真研究了孤立国的产生布局:不仅充分讨论了农业、林业、牧业的布局,而且考虑了工业的布局他根据当时德国农业和市场的关系,摸索出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布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

23.        将复杂的地理环境假设为一个简单的“孤立国”,在七大假设条件成立的前提下得出: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利润只受体现空间地理位置差异的距离这一因素的影响理想的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给后来的农业区位研究提出了指导,现代的农业区位论者更多地注意研究具体农场的“农业决策”(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自然因素农场主的行为因素等等)杜能农业区位论从孤立化研究和区位地租出发,得出了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的理论模式.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业区位论对我国农业发展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认识杜能农业区位论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应用和启示,有助于推动我国现代区位理论研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4. 韦伯韦伯(1864—1920)        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他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25. 韦伯认为,任何一个理想的工业区位,都应选择在生产和运输成本最小点上从这一思想出发,他运用数学方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当时的德国鲁尔区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

 (一) 理论前提 基本假定 1、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地区,内部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工人技艺都相同,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只有经济因素 2、工业原料、燃料产地为已知点,一般性原料普遍分布 3、产品销售地为已知点,销售量固定不变 4、劳动力供给地及供应量预先确定,劳动力不流动,工资固定 5、生产和交易就同一产品进行讨论 6、运输费与货运量、距离成正比 7、运输方式为火车 在大量的假设前提下认为,在影响工业区位布局的众多因素中起主要作用是运费运费、工资工资和集聚集聚三者:运费起着决定性作用,工资影响可引起运费定向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集聚作用又可使运费、工资定位产生第二次“偏离”,即在运费、工资和集聚三者关系中寻求最佳区位,并以此为基础,联系其它因素对区位的影响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投资少、效益高的思想仍是现代生产布局的主要着眼点26. W.克里斯塔勒克里斯塔勒(1893—1969)       是一名德国地理学家,专门研究城市分布规律他于1933年创立出“中心地理论”,被视为地理学界的一个重要理论克里斯塔勒早年是研究社会科学,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投笔从戎至1929年他重返学术界,1933年创立“中心地理论”。

他曾经在德国政府里任职,专责城市规划1969年去世,终年76岁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乃收录于其学术著作《地图的中心说》里27. 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起了中心地理论  一、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一、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 (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2)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3)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简单地说,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 (4)服务范围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 28. 理论模型理论模型 1.市场原则市场原则 2.交通原则交通原则  3.行政原则行政原则  这一原则能够确保各级中心地对它所影响的范围提供最大方便的服务这种情况下, 中心地等级体系是由三个低级的地区单位组成一个较高级的地区单位,地区组成的结构从尖端到基层分别是l、3、9、27、81. 使次级中心之间以及次级中心与较高一级中心之间的距离最短。

因而在最合理的交通网下形成的中心地网络,应是相邻两个同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的中点有一个次级中心地  这一原则要求每一个中心地完全控制其从属的低一级的中心地,次一级中心地不能同时接受两个或两个以外高级中心地的影响    克氏认为,上级中心地应位于六边形的中心下级中心地应均匀地、彼此距离相等地分布于六边形内在这个模型中, 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729. 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心地与市场区域(也可看作为腹地)间的关系,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区域规划中,按照中心地理论可合理地布局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经济和社会职能在这方面德国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可值得参考30.  现代时期现代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两个国家。

德国的地理学经过重建在60年代已重新占有重要地位地理学研究保持了传统的统一思想在地理教学中,这种统一思想把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联系在一起;在地理研究领域内,表现为部门地理和区域地理共同发展 31.  地貌学是德国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的重点是用大量的计算方法研究形态动力过程和地形演变的原因自然地理学研究广义的环境和地生态学问题,区域生态学研究地球表面上自然现象的区域组合和生活形式的联系联邦德国的C.特罗尔致力于开展山地地生态学和高山比较地理学的研究,提出景观生态学,倡导并组织了南北美洲及欧亚大陆山地地生态学的研究工作民主德国也很重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包括地生态学分类和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等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和小区域的高质量制图则仍然是两个德国的地理研究的特色和长处   人文地理学的一般趋势是明显地离开旧的传统地理学方法,愈来愈趋向于空间分析,用系统分析和统计方法论证功能和结构60年代以来,民主德国着重研究工业人口和居民点的集结以及国土问题   区域研究在地区开发方面有重要地位联邦德国的延续10多年的大型协作项目──墨西哥计划,以“人类和环境的演化”为总题,在有限面积的范围内研究了人类从开始至今的历史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大约80%的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在国外搞野外工作区域研究的重点地区还包括热带非洲、南美洲和亚洲等 32. C 特罗尔特罗尔德国地理学家1899年12月24日生于上巴贰利亚莱因河畔瓦瑟堡附近的加贝尔塞,1975年7月21日卒于波恩1919年入慕尼黑大学学习,1921年获博士学位1926年以后曾到南美安第斯山、东非山地和喜马拉雅山(南迦巴瓦峰)进行科学考察,研究地形和植被1930~1937年任柏林大学教授1939年提出景观生态学1938~1966年领导波恩大学地理系,提出新的气候和植被分类法,创立高山比较地理学,创办《地理学》杂志1960~1961年任波恩大学校长1960~1964年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33.      特罗尔的研究领域广泛,但主要从事山地区域研究他倡导并组织了南、北美洲以及欧亚大陆山地生态学的研究工作,认为地理学是人地关系中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点和中心,长期任教中培养了许多地理学家其著作涉及景观生态学、植物地理学、地貌学、第四纪地质、气候学、航测照片解译、专题制图、农业和经济地理等代表作有《热带山地──它们的气候与植物地理的三维地带》(1959)等34.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