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884602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单项选择题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A片面发展重工业B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严重C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D个人崇拜之风盛行 2.(2010年江苏南京三模)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 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3不再宣传“共产主义”而是宣布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积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执政后期社会

2、矛盾尖锐,国家陷入困境的苏联领导人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4勃列日涅夫改革在经济方面的内容是()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重视农业改革,提倡种植玉米A B C D5.(2011年福建三明联考)中国1978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6(2011年安徽合肥质检)根据表格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年份(年)19761

3、9801981198519861990社会总产值 4.2 3.3 1.8国民收入 4.3 3.2 1.0劳动生产率 3.3 3.1 A.赫鲁晓夫的改革较为明显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成效不大C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不断滑坡,生活水平不降D经济停滞不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7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A全盘否定苏联取得的成绩B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C使苏联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引起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8戈尔巴乔夫改革留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A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C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 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9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10.(2011年湖南十校联考)“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上述材料表

5、明()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A. B C D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时间(年)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195619608.7%10.4%196119656.1%8.5%196619707.7%8.4%197119755.7%7.4%197619803.7%4.5%198119853.2%3.7%198619901.3%2.5%苏联兴亡史、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材料二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

6、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内在评价自己的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张建华俄国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其根源。(2)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历史上还进行过哪两次大规模的改革?(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1926年起,苏联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限制工商业活动,勒令私营企业主上缴企业和几乎所有收入,

7、从1930年起,斯大林发动“向资本主义全面进攻”,下令取消租让制和租借制,将企业收归国有。1930年,党中央作出决议,规定全国在12年内实现全盘集体化,对富农剥夺财产,扫地出门、逮捕、镇压或流放。到1937年,工业中的私有制企业已被彻底排除,社会主义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占99.8%,农业中全国93%的农户加入了集体农庄,拥有全部耕地的99.1%。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建成”。不久,联共(布)十八大进一步宣布,苏联已完成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建设并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阶段。1961年赫鲁晓夫宣布2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1967年勃列日涅夫提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正

8、在向共产主义转变。材料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严格说来,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最终都没有摆脱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窠臼。自1949年起的30年间,中国共产党人由“一五”期间“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着手探索自己的道路;在探索自己道路时,原以为自己找到了正确道路,但实际上又不自觉地步上了苏联走过的工业化“大跃进”和“赶超战略”的老路;紧接着,满以为我们在吸取苏联教训,“反修防修”,最后不自觉地又步了苏联30年代大搞阶级斗争的老路。材料三中共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

9、本依据。对这个问题,我们党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回答,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的标准是什么?他是采取什么手段“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的?(2)材料一中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对当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有什么特点?结合有关知识分析,这样的认识对同一时期的改革进程和苏联的最终结局产生了怎样的不良影响? (3)依据材料二和有关史实,概括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间,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学习

10、探索走老路的曲折进程的?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你的理解回答,在新时期,确定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什么重要意义? (5)综合以上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你认为有哪些基本的经验教训?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C解析: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最根本的问题”。2C解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三项正确;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故C项错误。3C解析: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是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在他执政期间由于过分重视军事工业的发展,苏

11、联的军事实力大增,但同时使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4A解析:用排除法,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项是赫鲁晓夫的改革内容。5.A 6A解析:解答本题应对苏联几位领导人的执政时间作一了解。赫鲁晓夫在19561964年间执政;勃列日涅夫于19641982年间执政;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19851991年。分析简表结合所学,本题B、C、D三项说法正确,而A项错误,赫鲁晓夫19561964年间执政,与本题简表时间段无关。7D8.A9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A、B两项不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放弃了党的领导;C项不符合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两者的

12、改革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部的调整。10B解析:由材料可知,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尽管社会主义制度被宣传得无比优越,但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中没有政治经济地位,生活困苦,没有机会改变命运。故符合题意。尽管项与当时苏联的社会现实符合,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因此选B项。11(1)趋势:呈现下降趋势。根源:“斯大林模式”的僵化日益成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桎梏。(2)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3)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他执政期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但他的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的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提出的

13、部分目标严重脱离苏联实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言之有理即可)12(1)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就是社会主义。 行政命令和阶级斗争的手段。(2)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做了超前的认识,犯了“左”的错误。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改革成效不大。这样的认识脱离了经济发展水平,使苏联的社会矛盾逐步加深,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3)“一五”期间,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1956年八大为主要标志,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50年代末,党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三年经济困难;60年代,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倾错误继续发展,导致了“文革”十年内乱,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破坏。(4)有助于正确认识国情,确定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5)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和“左”倾错误;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言之成理即可)作业人员在生产作业时必须按规定穿符合生产作业要求的工作服,袖口与腰带必须牢牢扎紧,不得穿破损工作服,以免在机器运行或设备旋转时受到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