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文资料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71116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文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文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文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文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文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文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文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我的深度迷失 重读皇帝的新装,发现一个疑点:皇帝真的最爱新装吗?这问题似乎很愚蠢,但细细琢磨起来,这又确确实实是一个问题 。 童话一开篇,安徒生便用了极度夸张的文字来渲染皇帝对于新装的癖好,其信息不可谓不丰富。比如: 爱新装的程度:不惜花掉所有的钱宁可让国库空虚;不关心军队置国家安全于不顾;不喜欢去看戏排斥其他任何艺术享受;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为了新装故,休闲亦可抛;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新装已经成为了皇帝生命的主题、全部的内容,终极的追求。这些文字的潜台词应该是:除了新装,皇帝别无他爱。 爱新装的结果:人们提到皇帝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人”在衣在,“人”“衣”一体。“新装

2、”成为了最高执政者的标志,成为了国家机器的代名词。 当然,还有读者最不可以忽视的至关重要的一点,童话开篇既已明志,皇帝爱新装的惟一目的:追求漂亮。 从这些角度来看,说皇帝不是“最爱新装”,不是“最爱漂亮”,谁都不答应。这个皇帝,江山不爱,美人不爱,钱财不爱,万千宠爱在一身平生只爱新装只爱漂亮,爱得轰轰烈烈死心塌地,爱得让万千子民自觉地把新装和皇帝划上等号。 但是,这仅仅只是安徒生的铺垫罢了。皇帝到底爱什么,答案在后面。 把皇帝对新装的爱对漂亮的痴迷写到了极致之后,接着,安徒生不动声色地开始让两个骗子介绍他们的神奇产品。请注意显然是经过了煞费苦心安排的广告介绍顺序:首先,这种布是“人类所能想到的

3、最美丽的布”。这种布“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的美观”。“最美丽”毫无悬念地放在了骗子广告中最核心的位置。然后,才是布的另一特性: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按照第一段的铺垫,按照皇帝的逻辑,这个对新装和漂亮之外的任何事物都绝无兴趣的皇帝似乎应该这么想: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哇!我得到这样的服装,我将会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皇帝。我要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 可是,情节在这里却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皇帝的第一反应是: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和自己的职位不相称;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 注意,这真是不可思议!难道这个对政权、

4、艺术、文化、休闲娱乐都从来不感兴趣的皇帝突然之间就对自己的“领导班子”产生了兴趣吗?突然之间就开始关心起国家大事了吗?如果是这样,前面的妙笔岂非就全部浪费了。显然不是。那么, 是什么让皇帝置“漂亮”而不顾兴趣突然他移呢? 孙绍振先生在解读语文一书中曾谈到过这种有趣的心理现象。他说:人的心理是个丰富多彩的立体结构,隐藏在深层的和浮在表面上的,并不一定很一致。在一般情况下,深刻的感情是隐藏得很深的,连人物自己都不大了解。只有发生了极端的变化,心理结构受到突如其来的冲击,来不及或者永远无法恢复平衡时,长期潜在的,与表层情感相异的情感,才可能暴露出来。这时,人物好像变成了跟平时相反的一个人,可是,从根

5、本上来说,他却更是他自己了。(解读语文p356) 皇帝就是这样。骗子极富魅惑力的花言巧语把皇帝从常规的心理惯性中冲击出来,进入了例外的、反常的心理环境中。安徒生真是高明:在皇帝还没有赤裸着身体游行之前,他就已经成功地让皇帝赤裸裸了。不过,这一次赤裸的是皇帝的心灵密码这可能是连皇帝自己也不曾认识到的自我:窥探他人智力隐私的兴趣赛过生命中的其他兴趣。 其实,这正是人性最可怕的弱点之一: 人人都潜意识地渴望窥视并且希望通过窥视证明:别人很苯很傻,而只有自己是聪明的。 不仅皇帝是如此,连他的子民们也是一样。这帮提到皇帝“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的子民们这一次跟他们的混蛋皇帝一样在骗子的花招下马上暴露出了

6、心理的阴暗面。他们对新装的第一关注也不是皇帝穿上这举世无双的衣服之后会如何如何的“漂亮”,而是“大家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来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苯,或者有多么傻”。 看来,这样的人性弱点具有普遍性,超越地位,超越阶级。人不过是这样的:关注自己的美,远远不及关注他人的丑。别人的丑态毕露就是自己的成功享受。人人都心甘情愿甚至抓住机会去观赏他人的弱点。人,生而是看客。 或者可以这么说,这个社会从上到下都有窥私癖暴露癖,人人都恨不得拿面无所不能的镜子去照别人,而且还希望镜子中的别人全是小样儿。 安徒生真是深谙人性的弱点。他笔下的这个骗局,实在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悉上。试想:如果皇帝对“漂亮”的爱

7、是惟一的执着的,而没有人的以观赏他人的弱点为乐的阴暗心理,那么无论如何,这样靠荒诞的谎言支撑起来的骗局是很难顺利着陆的。 看来,童话故事才开始,安徒生已经暗度陈仓:新装只是故事的一个引子罢了,它不是核心的问题。什么是核心的问题呢?前文分析到的窥探他人的智力隐私也不是核心的问题,他也还是一个引子。在看到了人性的这一弱点之后,再深一步研究皇帝的新装,我们绕不过去,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竟让人们深度迷失到如此地步对一个几乎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着谎言二字的谎言熟视无睹以至于在这个谎言面前丑态毕露甚至群体呈现疯魔状态? 我们会看到,之所以群体被骗,乃是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自我,或者

8、说,“我们”早就彻底地失掉了自我。 在皇帝的新装中,这种缺乏自我的表达方式很奇特。它是以人在不同阶段因为偏激地固守自我反而导致彻底失掉自我来呈现的。 首先,表现为对“自我世界”的偏执性认同。没有一个人意识到“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会是自己。 没有人想到首先应该接受检测的是自己。因为如果都以自我为圆心,人看到的自我世界必然都是圆满无缺的。 人性最可怕的弱点就是看不到也不相信自己会有问题。 其次,表现为对“他者世界”的偏执性怀疑。 以“我视角”来看他人时,“他者世界”一定是满目疮痍。所以,才有了故事中所有人在集体无意识中的第一反应:看看别人有多么苯,或者多么傻。 当然,最耐人寻味的是“自

9、我世界”和“他者世界”的转换颠倒。完美的“自我世界”和糟糕的“他者世界”其实是主体潜意识的一种虚幻 它貌似强大其实不堪一击。就如,“我世界”突然遭遇现实的重创人们的恐惧地突然发现自己居然看不见那神奇的布,原来“不称职和愚蠢得不可救药”居然是自己后,“我世界”便轰然倒塌。而且顷刻之间,“他世界”就翻身成为了主宰者对“他者世界”的偏执性怀疑马上变为了偏执性迷信。人人都绝对相信别人是能看得见那布的,人人都以最快的速度彻底否定了自己。许多学生不明白为啥居然没有一人敢当时就怀疑骗子的理论而非要等一个孩子说出真话。这真是个有趣儿的问题。 孙绍振老师说,“皇帝的新装”是一个“心照不宣的谎言”(钱理群孙邵振王

10、富仁解读语文p 372),我认为不太准确。安徒生之精彩就在于写出了人群面对这样一个谎言时的无知如果当时大家都真的怀疑了,故事的讽刺力度就大打折扣了。所有人都被自己看不见布料的现实吓晕了,所有人都相信别人是看得见布料的。在当时,没有人敢怀疑,也没有人有能力怀疑。于是,高傲的“我世界”和卑微的“他世界”无声换位。这“换”一下子就换出了人性的可耻、可怜、可悲:自视过高是可耻,自视过低是可怜,全部的自我否定是可悲。 我常想,如果没有那个说真话的小孩子呢?这幕丑剧能够持续多久?完全可能很久,如果人性的自我复苏过慢的话持续时间不算短的“大跃进”、“文革”等政治运动不就是靠谎言支撑起来的吗?人在强大的政治压

11、力或者个体私利推动之下彻底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悲剧因此酿成。但是,社会发展到某一个阶段,一定会有一个“说真话的小孩儿”出现因为,无私无欲者总有。滔滔浊浪,终究淹盖不了所有真相。历史的潮流将会无情地涤荡一切谎言。所有被愚弄和自我愚弄的可怜可笑之个体或团体,也必然在某一个清晨醒过来,惨不忍睹地面对伤痕累累的自己。 皇帝的新装启示我们思考:我们当如何“自信”,又当如何“他信”。 哲人早就感叹过:人会认识宇宙,然而却不认识自我。因为自己比任何星球都来得遥远。所以早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据说,传世的德尔斐神谕大约有600条,影响最大的有

12、两条。一条就是“认识你自己” ,另一条则是:凡事勿过度。这两条合起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只有“自信”和“他信”都不过度时,人才能不迷失本性。而皇帝的新装中的可怜虫们的闹剧,恰恰就是因为“自信”和“他信”都过度了。 有一些名言,或许可以让我们结合皇帝的新装,做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 自己对自己的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 人类通常像狗,听到远处有狗吠,自己也吠叫一番。(伏尔泰) 当我们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泰戈尔 ) 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莱辛) 无论在什麽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得多麽高,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巴甫洛夫) 皇帝的新装真是值得我们终生阅读,这是一个寓意无限丰富的成人童话。在一袭可笑的新装之下,人的被物化、自我的丧失与拯救、自我世界和他者世界的辩证关系无限的话题,都是人类自我成长的永恒的话题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