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58347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一节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一节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一节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一节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一、情绪的起源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JWatson)曾不无感慨地说:“今天,我们的社会反应还没有更好地标准化我们在这些情绪刺激面前表现得像个婴儿。” 因此,他对情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绪的发生,即儿童情绪的课题上。他认为新生儿的“情绪是一种遗传的反应模式,它包含整个身体机制,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深刻变化”。在对儿童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华生认为新生儿存在三种类型的基本情绪反应,即恐惧、愤怒和爱。引起恐惧的原因是失去支撑、失去平衡、大声,以及当婴儿刚入睡或刚醒来时的突然刺激。反应表现为屏息、抓手、闭眼、皱唇和哭喊。引起愤怒的刺激是活动受阻,反应为哭泣、尖叫、身体僵直、双手乱动

2、和屏息。引起新生儿爱的反应,来自对身体,尤其是敏感区域的温柔的抚摸。反应形式为微笑、出声地笑或咕咕发声。儿童在后天环境中建立起各种条件反射,促使恐惧、愤怒和爱三种基本情绪的不断发展。“最后,先天的或基本的情绪及其替代派生情绪联合起来,并通过学习团结为越来越复杂的情绪。由于这样一种演化过程,爱引起温柔、同情、相思和有关的情绪;恐惧引起窘迫、苦恼、焦虑和类似的派生情绪;愤怒引起仇恨、妒忌、大怒和类似的情绪。” 与华生的观点相反,而且观察对象也比华生更多一些的另一项研究来自布里奇斯(KBridges)。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曾在一家医院中观察了62个婴儿的情绪反应。她认为,一般性的激动反应约在3个月

3、时首先分化为一般性的消极反应和一般性的积极反应,即痛苦和快乐。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痛苦和快乐愈来愈分化为特殊反应。痛苦分化为愤怒、厌恶、恐惧和嫉妒,而快乐则分化为高兴、喜悦和亲爱(见图2-10)。由于情绪分化的速度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因而图2-10上所示的年龄是一个大概的表示,并不是确定的界线。图2-10儿童情绪分化模式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和概括,提出新的婴儿情绪分化理论。孟昭兰认为,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进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种基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它们在个体发展进程中随着成熟相继显现(见表2-5)。表2-5儿童情绪发生时间表情绪类

4、别最早出现时间诱因经常显露时间诱因痛苦出生后身体痛刺激出生后厌恶出生后味刺激出生后微笑出生后睡眠中,内部过程节律反应出生后兴趣出生后新异光、声和运动物体个月社会性微笑36周高频人语声(女声),人的面孔出现个月熟人面孔出现,面对面玩愤怒2个月药物注射痛刺激78个月身体活动受限制悲伤34个月治疗痛刺激7个月与熟人分离惧怕7个月从高处降落9个月陌生人或新异性较大的物体出现,如带声音的运动玩具出现惊奇1岁新异物突然出现2岁同前害羞115岁熟悉环境中陌生人出现2岁同前轻蔑115岁欢乐情况下显示自己的成功3岁同前自罪感115岁抢夺别人的玩具3岁做错事,如打破杯子孟昭兰著:人类情绪,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5、版,第254页。儿童各种情绪的发生,既有一般规律,又有个别差异,如同动作发展的常模一样,情绪发展的常模只表现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不能简单对照。心理学家还从引起情绪发作的事件中研究儿童最初两年情绪变化的特点。对于新生儿来说,情绪的引起基本上由于生理的需要和防御本能的需要,是一种先天的无条件反射。以后,情绪的诱因就变得多样化了。有人记录了124个月的儿童情绪发作的总次数从500次下降到170次,而引发事件由身体上的原因为主变为社会阻挠的原因为主,引起情绪发作的其他因素也相应增加,表明儿童情绪反应的适应范围有了增加,情绪的内容变得丰富了(见图2-11)。图2-11儿童情绪发作的频率和情境性质的图示研

6、究还发现,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由于儿童能与父母和其他人保持着频繁、丰富的交往,他们的情绪分化要比集体抚育的儿童来得快些。但也有相反的研究报告。对立的报告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儿童情感的发展与环境作用密不可分。当儿童的需要超出机体需要的范围而逐渐扩大时,儿童与环境的交往便变得复杂起来。因而,他们的情绪经验也日益丰富起来。而且,引起儿童情绪发作的因素所占的比重有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二、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一)微笑儿童的第一次微笑不仅激荡着父母的心灵,也吸引着儿童心理学家的注意。有人报告,在出生后几小时的新生儿脸上可以见到勉强称得上“微笑”的反应。当然,这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结论,事实上它并不是真正的微

7、笑,因为这种反应只局限在口部,不包括眼睛和眼睑等部位的活动。两周之内的新生儿,这种原始的微笑仅仅发生于他完全清醒的时刻。在第一周内,这种反应能通过抚摸他的皮肤等手段而获得。在第二周内,人类的声音比其他声音(如铃声、哨子声等)更富有刺激性。第三周的新生儿可以表现出真正的微笑。这种微笑虽然持续的时间很短,但却包括了整个脸部。经常有效的刺激是人声,尤其是妇女的嗓音。而在第五周时,引起微笑的有效刺激就成为视觉形象,如人的眼睛、面孔等(Wolff,1963)。有人注意到,引起婴儿的刺激包括社会的、视觉的、触觉的和听觉的四种,而以前两项作用为大(见图2-12)。婴儿微笑,反映的是快乐的情绪。这是一种正向情

8、绪,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应引起成人的重视。按孟昭兰的观点,在人的生命长河中,人们从自己的事业成就和社会交往成就中得到快乐,这一点要从儿童时期做起。让儿童参加游戏,同他人玩耍,能引起儿童适时的欢乐,甚至可以引起哈哈大笑。这样的快乐对儿童是有益的。成人应该与他们分享快乐。(二)痛苦与悲伤痛苦是由于持续的、超水平的不良刺激引起的。痛苦的第一个表现形式是啼哭。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3或4周的新生儿哭泣时便有明显的分化,有经验的父母可以从他们的哭声中听出是由于饥饿还是由于便溺或疲困。婴儿无休止的啼哭常常弄得人们手忙脚乱,而过度的啼哭对保持儿童的体重也不利,因此在这种场合需要采取措

9、施使孩子安静下来,除了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外,对婴儿连续不断的刺激也可以使他们的烦躁不安得以平静。这一结论对于儿童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实用价值。图2-121周岁内引起笑声的四种刺激儿童的啼哭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和性别差异。对于婴幼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身体的分离如与母亲过早地别离,心理的分离如情感剥夺、精神虐待、在团体中受排斥、不为集体接纳等。儿童学习的失败也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悲伤一般与痛苦同步发生,是痛苦的表现形式。(三)焦虑和恐惧焦虑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概念。弗洛伊德认为:“焦虑这个问题是各种最重要的问题的中心,我们若猜破了这个哑谜,便可明了我们整个的心理生活。”焦

10、虑也是儿童心理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应付焦虑,焦虑可能会变成一种创伤,致使这个人退回到婴儿时期的那种不能自立的状态。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焦虑主要是一种现实性焦虑,即对于外界危险或意料中伤害知觉的反应。但这种焦虑的倾向来自遗传,儿童只是在重演史前人及现代原始人的行为。这些人因为无助,对于新奇的及许多熟悉的事物都经历着一种恐惧之感,虽然这些事物对我们成人来说已经不再是可怕的了。恐惧是一种有害的具有压抑作用的情绪。引起恐惧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先天的,也可能是后天习得的。凡强度过大或变异过大的事件都可能引起恐惧,如巨响、跌落、疼痛、孤独、无援、处境不明都是危险和可能受到伤害的信号,都是引

11、发恐惧的天然线索。这些线索在儿童身上还派生出具体的恐惧对象,如怕黑暗、怕动物、怕陌生人、怕陌生环境等。(四)愤怒愤怒是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负面情绪,当个体的一个强烈的愿望受到限制时,就会产生愤怒。低水平的愤怒可能会被各种因素暂时抑制,但这种愤怒具有残留效应,很可能在某种情境下被引爆或导致攻击行为。持久地抑制愤怒可能要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愤怒可能会导致降低认知和监控的作用,也可能激活更大程度的活力和更高层次的追求的作用。婴儿的愤怒往往产生于身体活动被限制。对于年龄大的儿童而言,不良的人际关系或受侮辱、受欺骗、受压制都会导致愤怒。持久的痛苦或恐惧也可能转化为愤怒。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12、,随着儿童对周围人物的辨别能力的增强,他们的情感选择性随之增强。此外,婴儿的情绪和情感易变换、易冲动、易传染、易外露,也都是较明显的特点。对于幼儿来说,除了表现出情感的动因更加丰富,所引起的情感更加深刻外,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形成了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对于成人的赞许,儿童会产生满意的情感;而对于成人的谴责,则会产生羞耻的情感,儿童开始能辨别是非。与此同时,幼儿还奠定了其他高级情感的基础,例如理智感和美感等。理智感集中表现在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对周围环境的浓厚兴趣和获得满足时的愉快等形式上。随着幼儿生活经验范围的扩大,他们的兴趣能得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将来的理智感也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反之,如果幼

13、儿的兴趣得不到满足,也就可能会长期地阻碍求知欲的发展。幼儿的美感除了表现在他们对色彩分明的物体产生愉快感之外,还表现在某些很早就表现出来的对音乐、舞蹈,特别是在唱歌时的快感。幼儿特别喜欢一边唱歌一边进行有节奏的活动。幼儿的情感虽然比婴儿期有较大的发展,但相对地说还是不很稳定的,仍然有易变、易冲动、易“传染”的特点。幼儿的后期(大班)与前期(小班)相比,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有所增长,产生了一些较稳定的情感,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并能运用语言来调节情感。儿童进入学校后,心理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情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发展集中表现在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强和情感的稳定

14、性加强上。这些发展与他们的主导活动学习是分不开的。学龄初期儿童的情感体验主要与他们的学习活动结合在一起,学习成功就产生愉快的体验,学习失败就产生痛苦的体验。此外,与之相关的还有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和集体对他本人的评价、要求和态度,都能引起各种复杂情绪体验。各种社会活动、社会工作、生产劳动更使他们的情感的社会性大大加强,学龄初期的儿童在独立学习和集体生活的锻炼下,情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学龄初期儿童情感上的进步是相对的,由于他们认知水平还处于具体运算时期,整个认识水平还不够高,因此,对他们的情感发展水平不能估计过高。例如他们这一时期的情感表现仍然有易激动性和直接性,因此,他们对情感的控制能力还有困难。又如,他们的情感主要是和具体对象相联系的,所以对低年级儿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也应该通过一定的行为规范而加以具体化,并与儿童直接经验过的情境联系起来。他们的美感、理智感也都与具体形象紧密联系着,在对学龄初期儿童进行情感培养和教育时决不能忽视这一基本事实。2010-06-04人教网下载: 电视墙也就是电视背景装饰墙,是居室装饰特别是大户型居室的重点之一,在装修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电视墙通常是为了弥补客厅中电视机背景墙面的空旷,同时起到修饰客厅的作用。因为电视墙是家人目光注视最多的地方,长年累月地看也会让人厌烦,所以其装修就尤为讲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