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三模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359210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梧州市三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梧州市三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梧州市三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梧州市三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梧州市三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梧州市三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梧州市三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梧州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试卷语 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注意:1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不要答题。3选择题,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非选择题,请用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和谐高于冲突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

2、和谐一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

3、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

4、”。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

5、宙的和谐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 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节选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1关于“天人合一”思想,以下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它不主张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而是注重人与自

6、然的和谐合一,追求人类社会法则与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 B.它主张天人协调,要求人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而不主张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 C.它既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力求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也主张人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主动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D在当今世界,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纠正人们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错误观念,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很早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孔子在对诗经。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句作解说时,就把“

7、和”视作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B.宋代哲学家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承认对立的存在,但他也指出,对立必将化为和谐。C.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用当今的话来说,“协和万邦”就是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D从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人力图用和谐的音乐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作为“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但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和”还具有“和睦”“和平”“

8、融合”等意义。B.儒家经典札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见,儒家推崇礼、乐的一条重要理由,是认为礼、乐合乎天道。C.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和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原因就在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注重冲突,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D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在当今世界处理国家、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时,这种“和谐高于冲突”的理念不应当被忽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桢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

9、把其罪而任之。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巴至。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这去吉王府宗入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遣之。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自岳州奔长沙。道宪请还驻岳州,曰:“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扬基曰:“岳,非我属也。”道宪曰:“弃北守南,犹不失为楚地。若南北俱弃,所属地安在?”扬基语塞,乃赴岳州。及贼入蒲圻。即遁去,湖广退抚王聚垒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数日

10、即徙长沙。道宪曰赋去岳过多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聚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摄攸县$,城中文武无几。赋溥城,士民尽窜。聚奎诡出战,速率所部遁。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日:“军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道宪命守卒射之毙。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贼夺门入,先民降。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嚼齿大骂。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赋日:“汝不降,将尽杀百姓。”道

11、宪大哭曰:“愿速杀我,毋害我民。”贼知终不可夺,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国俊曰:“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贼曰:“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国俊曰:“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愿瘗主尸而死。”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道宪死时年二十九,赠太仆少卿,溢忠烈。(节选自明史忠义六)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 收:收购(赃物)B,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 虞:担忧C.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 摄:代理D.道宪被执,贼啖以官 啖:利诱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

12、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B.道宪日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C.道宪日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D.道宪日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蔡道宪不畏权势。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处,然后才向吉王通报。吉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批评吉王,促使吉王醒悟。B.蔡道宪能恪尽职守,从容应对危机。张献忠攻陷武昌后,承天巡抚王扬基、湖广巡抚王聚奎都惊慌失措,无胆拒敌,无策应敌,道宪则力主抵抗,并强烈提议

13、扼守岳州。C.蔡道宪坚贞不屈,尽管贼兵来势汹汹,他仍坚守长沙;尽管兵败被俘,但他不改气节,不接受贼寇利诱,不惧贼寇的威胁。最后,他壮烈殉国。D.蔡道宪深受部下敬爱。他遇害后,他手下的四个被俘士卒以死请求,希望贼寇们能掩埋主人的尸体在贼寇解下衣服裹住道宪的尸骸掩埋之后,四卒自刎而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译文:_(2)道宪日:“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途中赵汝鐩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睛。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

14、唤妇树梢鸣。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8.本诗写了哪些“途中”所见景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趣?(6分)答:_9.请对本诗颔联“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作简要赏析。(5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中,孔子以松柏作比,讲述君子的坚毅品格的句子是:_,_.(2)杜甫在望岳中写到凝望着那云雾缭绕的泰山,自己的心胸都变得无限开阔的句子是: _,_.(3)琵琶行中,描写作者听着琵琶女第二次弹琴时,自己的内心涌起难以抑制的悲伤凄切之情,因而不禁泣下沾襟的句子是:_,_.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兰、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绝盗冯骥才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的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