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讲城市的形成及夏商周资料

w****i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20MB
约33页
文档ID:99104941
第二讲城市的形成及夏商周资料_第1页
1/33

第二讲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夏商周时期的城市,,一、中国城市的产生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三、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城市的产生,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原始社会末期(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考古学:“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2000年)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历史:相当于从传说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到夏朝前期的数百年间,,,史书 一说起源于三皇五帝时代 “伏羲都陈(河南陈县);神农都鲁(曲阜);黄帝都有熊(河南新郑);少昊都穷桑(曲阜);颛zhuān(顼xū)帝都高阳(河南濮阳);帝喾kù都亳 (河南偃师);尧始封于唐(河北唐县),即帝位都平阳(山西临汾);舜始封 虞(河南虞城),即帝位都蒲坂(山西薄州)” --《通志·都邑略》 “黄帝筑邑,造五城”--《轩辕本纪》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易经》 一说起源于夏鲧gǔn时期(夏始祖:大禹;夏王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国家) “鲧作城郭”--《世本·作篇》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被之--《淮南子·原道训》 “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吴越春秋》 “夏有万国”、“夏有城郭” --《史记》,考古 50座左右 “断代工程” 夏代始年大约为公元前二O七O年,夏商分界大约为公元前一六OO年,商周分界具体为公元前一O四六年,,作为刚开始产生的“城市”,规模小(最大40万平方米),内部设 施也不完善,远不能和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

严格说只是城堡 而已 --“雏形城市” 在考察中国初期城市的形态和性质时,张光直认为这种新的聚落形 态包括这样一些要素: 一、夯土城墙、战车、兵器; 二、宫殿、宗庙及陵寝; 三、祭祀法器(包括青铜器)与祭祀遗址; 四、手工业作坊; 五、聚落布局在定向与规划上的规则性 “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 区中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 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 龙山文化:水井…………农业发展 酒(禹,文献)…………粮食剩余 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城乡对立 (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 郭沟池以为固,······以立田里, ······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防卫性城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 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易·系辞下》 固定交换场所,“市”、“井”--城市型居民点,,我国城市经过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 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 (1)具有一定的规模; (2)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宫殿庙宇 行使政治文化职能) (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 所;(城市经济中心职能) (4)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道路、给水、排水、 城墙、壕沟) (5)具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三、中国城市的形成,,夏朝后期城市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 殷商时代的城市实例 1、尸乡沟城址(商代早期) 2、郑州商城(商代中期) 3、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夏朝后期城市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二里头遗址在洛阳市东约18公里,偃师县二里头村地处伊、洛二水之间,为夏代都城遗址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二里头遗址包括偃师二里头,圪(ge)挡头和四角楼三个自然村, 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堆积着四期文化层 “华夏第一王都”的中国之最 我们不妨先列举二里头遗址的若干重要发现,从中可以窥知它作为王朝都邑的高度发达与复杂程度,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里发现了—— 最早的城市干道网 最早的宫城(后世宫城直至明清“紫禁城”的源头) 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都邑与建筑上的王权表征) 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华夏青铜文明之肇始) 最早的青铜近战兵器 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 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 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 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此外,大型“四合院”建筑、玉质礼器、各类龙形象文物、白陶和原始瓷的发现,以及骨卜的习俗、鼎鬲文化的合流等等,都是“中国”元素的大汇聚洛阳市东30公里 汤都西亳所在? 三道城墙,大城、小城、宫城 280万平方米 意义: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都建有多重城墙和“宫城居中”的先河尸乡沟城址,,郑州中商城址,郑州市区内 仲丁隞都 城墙周长近7公里; 城垣内面积3.4平方公里; 包括城外郊区手工业作坊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 货币--贝币,,河南安阳殷墟遗迹分布,,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商代后期王都,自盘庚迁殷至纣王历时273年(公元前1395-前1123年) 沿洹huán河两岸带状连片发展 面积24平方公里 文物遗存丰富 一定的功能分区 七大古都之首(安阳、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杭州),,,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 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 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 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城市中集 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 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从发 掘出的奠基的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 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四、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西周城市的发展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制度更为发展和健全的朝代,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时代 原因有二: (1)分封诸侯 巩固政权, “分诸侯,建蕃卫”,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 全国建立起许多统治中心--城市 六国(齐、鲁、宋、卫、晋、燕) 齐--姜太公吕望封国,都营邱(山东临淄?) 鲁--周公长子伯禽封国,都奄(山东曲阜) 宋--纣王庶兄微子启封国,都商丘(河南商丘) 卫--武王弟叔康封国,都朝歌(河南淇县) 晋--成王弟叔虞封国,都唐(山西翼城) 燕--武王弟召公奭 shì封国都蓟(北京),,(2)周王朝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歧邑(陕西歧山) 沣fēng水(西岸丰京,东岸镐京)(宗周) 洛邑(成周) (政治--周公营洛邑、陪都;经济--“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平王东迁,东周500余年;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九朝故都,,,基本概念辩析 城与廓: 《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 《战国策》中都提到:“三里之城,七 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 城,外为之廓”传说在夏代,“筑城 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从以上的记载中,可见城与廓是有区 别的,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 均是防御性的这时已有阶级分化, 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 廓内城与市 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而且,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同时也指这时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周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影响 1、《周礼·考工记》介绍 《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 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 《周礼》一书原有六官之纪,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 “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早佚) 第一章 总论:“百工”的定义 第二章 攻木之工 轮人(车轮)、舆人(马车的车箱)、车人(木牛车等)、弓人(弓等)、庐人(矛、戈、戟等兵器之柄)、匠人(都邑的测量营建以水利设施和土木建筑)、梓人(制作编钟的悬架、饮器,以及箭靶) 第三章 攻金之工 筑氏(为削)、冶氏、凫氏(为钟)、堨yè氏(为量器)、桃氏(做剑)、段氏(为鑮bó器) 第四章 攻皮之工 函人(做甲)、鲍人(鞣制皮革)、韗yùn人(制作皮鼓)、韦人(柔熟之革)、裘人(做名服之工) 第五章 设色之工 画、缋huì(皆事施彩),钟氏(事染羽)、覩dǔ氏、筐人 第六章 刮摩之工 玉人(做玉器),矢人(作箭镞),磬氏(作石磬),雕人,楖zhì人 第七章 抟埴( 抟:tuán ,埴 zhí ))之工 陶人(做甗yǎn、盆、甑、鬲、瘦等陶器)、瓬fǎng人(做簋guǐ、豆等陶器),,2、《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 《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译:匠人营造的王城(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座城们城内有 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 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 每街宽都可容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 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廷,后面是商业市场(宫市);市场与外廷的面 积各占地一百亩(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 注: 涂 ——— 道路 一夫 ——— 100×100步2 1步约5-6尺,清•戴震• 《考工记图》——“王城图”,,“王城图”,,明•《三才图绘》——“国都之图”,,清•《宫室考》—— “都城九区十二门全图” 皋门 —— 皋,远皋门在宫殿最南端 天安门 库门 —— 有库房,战前笈(jí)阅,战后献俘 端 门 雉(zhì)门 —— 中门,建有双阙,上悬国典,以示国人 午 门 应门 —— 正朝之门 太和门 路门 —— 寝门 乾清门,,“周王城” 图,,考工记的营国制度:以井田为原型的城市规划,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奴隶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井田”一词 ,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 《周礼·地官·小司徒 》载:“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 所谓“井田”,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亩积为百亩,作为一“夫”因为把九块方田摆在一起,恰好是一个“井”字形以井田制为基础,通过国土规划来实施“封邦建国“的政治方略,,道路制度: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卿大夫的采邑)经涂”,,3、《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意义 《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营国制度的所奠定的规划系统的主要内容是: 整体规划结构:以宫城为中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 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前朝后寝 棋盘式道路(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具有方位感——井田方格网的规划方法 营国制度主要反映了城邑建设体制,提出了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内容,即王城——都城——诸侯城建设的差异。

反映了礼制营建建筑制度,依据爵位、尊卑而定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 (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分封制度);但城市规模偏小(等级制度严格限制) (2)形成三级城邑网周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 (3)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 (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考工记》记载的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思考题: 1、城与廓的概念 2、城与市的概念 3、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