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巩固练习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998964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巩固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巩固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巩固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巩固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巩固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巩固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巩固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巩固练习基础知识识记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赫然( ) 迭起( ) 迥乎不同( )潜心贯注( ) 典j( ) 独ci ( )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载 ( ) 炯 ( ) 籍 ( )裁 ( ) 迥 ( ) 藉 ( )栽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1)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赫然:(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群蚁排衙: 4.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作者_,近代杰出的_,著名的_、_。他的第一本诗集是_,曾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了一首抒情诗是_。运用能力提升5.解释下列句子中“说”字的不同含

2、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2)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3)他“说”了,跟着的是“做”。6.指出下面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4)闻一多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7.判断下列句子从描写的角度看,各属于什么描写。(1)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2)闻先

3、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 )(3)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 )(4)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 )8.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人家说了在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3)“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4)“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

4、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9.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本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C)。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1)“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 )( ) (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 ) (3)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 )( ) (4)闻一多先生是卓

5、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 )10.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例句: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仿句: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_。11.冰心说:“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周恩来、邓颖超惊闻闻一多先生遇害,提笔写下这样的挽联: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请同学们也为闻先生写一句墓志铭来表达自己对先生的纪念和崇敬。12.夹叙夹议就是以记叙为主,在记叙中运用恰当的议论。如文中就是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以生命的代价追求民主、反对独裁

6、的高尚人格,从而使文章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请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写一段话。课内同步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317题。(1)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2)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3)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4)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5)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6)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

7、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7)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8)这就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9)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10)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11)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12)他“做”了,

8、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13)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1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13.选文第(1)(2)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选文第(14)段的两句话再次点题以照应题目中的 和 。14.选文中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15.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1)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2)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16.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

9、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17.“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课外拓展阅读(2011 山东聊城)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带套袖的孙犁先生 (1)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2)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

10、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菁二位编辑热情地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3)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我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曹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两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

11、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4)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5)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

12、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6)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曲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为衰老的。(7)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

13、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8)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9)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从梦想岛发,原文略有改动) 18.“我”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时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见,他分别给了“我”什么印象? 19.作者借助“套袖”想要表达什么? 20.第(1)段作者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惭”这两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