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6129735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6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文本目录第一章总 则1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1第三章市域城乡统筹规划2第四章城市规划区城乡空间协调发展规划13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15第六章中心城区布局结构规划16第七章中心城区用地规划17第八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19第九章中心城区绿地水系与景观系统规划22第十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24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25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8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28第十四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29第十五章中心城区分期建设引导29第十六章规划实施措施30第十七章附则30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规划目的为促进延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科学

2、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特制定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第二条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

3、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第三条 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 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5) 延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6) 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7) 延安市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1-2030);(8) 国家、陕西省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 第四条 规划重点1.确定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战略。2.构筑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结构。3.保护革命圣地,逐步疏解老城。4.完善城市功能结构

4、,寻求新的发展空间。5.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能源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6.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特色。第五条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2年-2030年,其中:近期2012-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远景2030年以后。第六条 规划地域层次延安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市域规划范围:延安市行政辖区范围,面积37037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宝塔区、安塞县的安塞县城、沿河湾镇、王窑乡(王窑水库)和甘泉县的甘泉县城、劳山乡、高哨乡。总面积约3526.7平方公里。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土地使用和建设活动,均应执

5、行本规划。中心城区范围:北至北过境线、南至三十里铺、东至甘谷驿镇,西至裴庄,以及南泥湾镇区。规划末期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00平方公里。第七条 规划强制性内容文本中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第八条 发展总目标按照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的定位和老城神圣化、新区现代化的思路,着力构建优生态、宜行居、有活力、显特色的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力争做美延安、做大延安、做强延安。第九条 发展分目标各分项目标见附表。1.经济发展

6、目标预测2012-2015年间,延安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7%,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约为83000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68:25。 2015以后,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到2030年,延安的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98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36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4:60:36。2.社会发展目标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2015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240万人以内,202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250万人以内,203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2015年达到6人以上,2030年达到6.5人以上;适龄人口大学入学率2015

7、年达到40%以上,2030年达到60%以上。3.城市建设目标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015年达到60万人,2020年达到80万人,2030年达到100万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2015年达到85%,2020年达到90%,2030年达到9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015年达到90%,2020年达到95%,2030年达到100%。4.环境建设目标2030年,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建设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平方米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于340天。第十条 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战略新兴、现代服务;城乡统筹战略:强轴极核

8、、统筹发展;空间整合战略:建设新区,疏解老城、保护圣地;交通促进战略:内聚外联、环加放射;魅力彰显战略:生态绿城、文化休闲。第三章 市域城乡统筹规划第一节 城乡统筹规划目标和战略第十一条 城乡统筹发展目标1. 强化延安作为陕甘宁地区中心城市的区域地位,形成强中心,带动区域发展。2.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至2030年,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85%。3. 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形成功能结构互补、空间布局融合、生态环境协调、基础设施共享、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社会服务统筹管理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第十二条 城乡统筹发展策略1. 强化延安市区的中心职能,以城镇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纽带,统筹城乡经济发展。2. 强化中

9、心城区和县城在市、县的中心地位,大力发展重点镇,提升小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形成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实现“做美延安、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3. 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水平。4. 建立城乡统一制度,构筑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第十三条 新村建设规划要点1. 通过整治、改造、迁并、整合等方式,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鼓励建设1000人以上的农村集中居民点;妥善安置和引导需搬迁整合的村庄村民;引导农村居民向集中居民点集中;村庄整治以中心村、生态村为重点。2. 原则上撤并现状人口在100人以下的规模过小、发展条件过差的村庄,

10、逐步引导人口向规模较大、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庄转移,引导人口合理集聚。3. 逐步搬迁撤并位于严格保护区或控制开发区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区内的村庄;逐步缩减受地形限制交通条件难以改善的村庄的用地规模。向交通条件较好的村庄、镇、城市转移,或在用地和交通条件较好、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地方集中建设农村居民点。4. 城镇建设发展各类建设项目或大型交通设施、基础设施廊道内所涉及到的村庄,应与城镇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项目的安排衔接,统筹规划村庄建设用地,统一安置或改造。5. 近郊区范围内的“城中村”应与城市居住区统筹规划,统一安置,逐步搬迁对大型交通设施、基础设施廊道存在影响的村庄,向居住社

11、区集中。6.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改善居住环境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7. 规划新农村每户90120平方米宅基地。第二节 人口与城镇化第十四条 市域人口发展战略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引导人口向城镇、村庄集聚区转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吸引高素质人才;完善康体养老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应对老龄化社会。第十五条 市域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规划预测2015年市域户籍人口为240万人;2020年市域户籍人口为250万人;2030年市域户籍人口为270万人。规划预测2015年市域城镇化率为60%,城镇人口(户籍)为14

12、4万人;2020年,市域城镇化率为75%,城镇人口(户籍)为188万人;2030年,市域城镇化率为85%,城镇人口(户籍)为230万人。第三节 产业发展规划第十六条 产业发展思路落实“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战略,其中现代农业注重示范,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第二产业重在拓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崛起,提升高端服务功能。第十七条 产业发展策略1. 多元拓展在延伸传统能源产业链的基础上,拓展新能源等接续产业;2. 循环联动低碳、循环式发展,实现油气煤盐一体化;3. 服务带动提升旅游业,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4. 布局优化中心城区的能源产业向外围转移,重点

13、向沿黄地区集聚。第十八条 产业体系构建在拓展传统能源化工产业的基础上,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接续产业,提升服务业,构筑由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组成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能源化工、旅游业、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1. 现代工业在拓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等传统能源化工的基础上,重点培育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医药、新型建材等接续产业。2. 现代农业重点发展林果、草畜、棚栽业以及花卉、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向下游拓展农副食品加工业。3. 现代服务业在发展红色旅游业的基础上,拓展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业以及商贸服务业,提升服务业能级,培育文化创意、科技研发、会展、商务金融、现代物

14、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第十九条 重点产业发展策略1. 能源化工产业依托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资源,以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天然气化工为重点实现油气煤盐一体化发展,拓展下游产业链。2. 新能源产业根据陕西省将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为全省的战略先导产业和重要优势产业的战略指引,延安重点发展以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型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3. 装备制造业以宝塔区、安塞、甘泉为发展重点,打造服务延安、面向陕北能源基地的石油机械制造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油田专用设备、石油化工专用设备等石油、化工专用设备制造业,拓展风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4. 旅游业以“民族圣地、红色延安”为

15、延安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品牌,保持红色旅游特色,拓展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形成红色旅游主题、黄帝文化主题、黄土风情主题、黄河主题、绿色生态主题等多元化的旅游主题。5. 现代服务业依托延安的特殊资源优势,结合未来能源化工基地和接续产业的发展需求,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科技研发、会展、商务金融、信息服务和现代物流业。6. 医药产业依托常泰药业、安塞益佳尔生物药业等主要医药企业,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和生物医药,并开发保健产品和营养食品。7. 特色农业及农副食品加工依托苹果、蔬菜、红枣、核桃、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重点发展林果业、草畜业、棚栽业、特色农业,以及农副食品加工业。第二十条 产业布局规划1. 市域经济片区规划根据延安市域各区县的资源条件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将延安市域分为中部核心经济区、西部生态保育与红色旅游区、东部能源化工区、东南部生态旅游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