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4月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065398 上传时间:2019-08-2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4月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4月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4月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4月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4月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4月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4月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杭州市2019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可与西方大片媲(b)美的震撼特效,契合民族感情、彰显国家精神的内容,使得流浪地球的票房能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dng)期中独占鳌头。B. 皎洁的月光爬上鎏(li)金宝顶,绵延的灯彩映出角楼的瑰(gu)丽,绚烂的灯光秀把城楼照得璀璨历经沧桑的故宫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之中。C. 把握中国思想文化的荦(lu)荦大端,从中汲取精髓(su)并加以淬炼,一定能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丰厚底蕴和淋漓原气。D. 没有甄别地乱用、滥用网络词语,将造成语言系统混(hn)乱,妨碍交流;对网络词语嗤之以鼻,摒(bng)

2、弃不用,会削弱表达的时代性与鲜活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A项,“媲美”的“媲”应读p,意思是“匹敌,比得上”。C项,“精髓”的“髓”应读su。“原气”的“原”应为“元”,“元气”指精神,精气。D项,“混乱”的“混”应读hn。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落后是挨打,发展却挨骂。这是一种怎样的“逻辑”?(甲)多年来,外部对中国的发展,关注与

3、猜疑并存,误读和误导皆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从未消歇。虽然中国一再声称没有侵略称霸的基因,可融入世界的过程并不轻松。比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应顺理成章,实际上却一波三折,谈判一谈就是l5年。(乙)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曾这样说,“我们应当从世界来看国家,不应当从国家来看世界。这样能够扩大我们的视界,扩大我们的视野。”这就是说,应当学会用世界语言来讲述好中国故事。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我们有能力取得这样的成就,难道还讲述不好成就背后的故事?(丙)况且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贡献,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4、、中国力量,好故事的元素千千万万,好故事的题材络绎不绝!2. 文段中加点的语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消歇B. 顺理成章C. 况且D. 络绎不绝3.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甲B. 乙C. 丙【答案】2. D 3. B【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结合词语的情感色彩、适用对象以及具体的语境进行排除。“消歇”,指休止,消失,句中是说“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一直没有消失,使用正确;“顺理成章”,形容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句

5、中是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是合乎情理的,应是能够成功,使用正确;“况且”,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使用正确。“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句中形容好故事的题材,属于使用对象不当。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把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然后结合句子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正误。B项,“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曾这样说,”中“说”后逗号错误,此处应改为冒号;一般“某某说”插在直接引语中间时,其前后的话是一个人说的,“某某说”后须用逗号,而此处是直接引别人的话,且前面没有引语,应使用冒号。故选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旷

6、日持久的“脱欧”行动使英国航空、餐饮、制造、运输等多行业受到冲击,加深了民众的焦虑感,多方压力让英国政府进退两难。B. 于教授擅写人物,她用诗意的文字、散文的笔法,将记忆中的人物与历史事件、眼前景物结合,创造出一系列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C. 房地产行业关涉社会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期望通过一个想法或意见的出台解决目前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不现实的。D. 智能手机在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全面禁止还是合理引导,是刚性约束还是柔性管理,成为考验学校和教师的难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中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

7、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项,“航空、餐饮、制造、运输”不合逻辑,“航空”属于“运输”,二者不能并列,可以删除“运输”;结构混乱,前一句的主语是“脱欧行动”,而“加深民众的焦虑感”的主语应是这些行业受到冲击,可以在“加深”前面添加“这冲击”。C项,“一个想法或意见的出台”搭配不当,“出台”一般是某种方案、办法、计划、规定等。D项,结构混乱,前面句子的主语是“问题”,句中没有谓语,而后面“全面禁止还是合理引导,是刚性约束还是柔性管理”的应是“智能手机”,属于中途易辙。故选B。【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

8、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9、过15个字。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随着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肥猪拱门”“龙凤呈祥”等传统题材“遇冷”,_。新兴的剪纸艺术,增加了生肖题材,龙蛇马羊,年年更换,这种剪纸,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应时。此外,_,使其面貌一新。比如这几年兴起了国画、年画样式的剪纸,让人感觉熟悉又新颖。现代人追求变化,对一成不变的事物失去兴趣。任何实用的艺术,倘无需求便要消亡,_,自然获得新的生命。【答案】 (1). 传统剪纸渐渐不能适应现代需求 (2). 新兴剪纸还借用其他艺术形式 (3). 若能顺势应变,与时俱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连贯性,又

10、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再根据横线前后句的内容和句式进行拟写。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剪纸”,第一处,前面说“随着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肥猪拱门龙凤呈祥等传统题材遇冷”,后面说“新兴的剪纸艺术”,可见此处是说传统剪纸的“遭遇”,即传统剪纸不能适应现代的需求;第二处,由“此外”可知,此处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谈“新兴剪纸艺术的发展”,前面“新兴的剪纸艺术,增加了生肖题材”,这是说“新兴剪纸艺术题材”方面的发展,后面说“比如这几年兴起了国画、年画样式的剪纸”,这是说“新兴剪纸艺术形式”方面的发展,而“比如”就暗示考生,这是针对

11、前面横线的内容举出例子进行说明;第三处,后面说“自然获得新的生命”,结合前面“现代人追求变化,对一成不变的事物失去兴趣”可知,这些实用的艺术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需要顺势应变,与时俱进,再结合横线前的句式来看,前面说“倘无”,这是表假设关系,那么后面自然也应该是使用假设关联词。6.阅读下面几位高三学生的对话,完成小题。甲:我特别想读些经典著作,但现实是时间太紧,只能利用学习间隙翻翻杂志,一次还只能看几篇,一点都不过瘾。乙:看看杂志也挺好的,不占用大块的时间,读一篇可以,读两篇也可以,想停就停,多方便啊!还可以积累作文素材呢!丙:我呢,更想读一些作文指导类的书籍,尤其是优秀作文选那种。花费时间不多

12、,效果比看杂志要好。(1)根据材料,概括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两个特点。(每点不超过4字)(2)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论性文字。不超过80字。【答案】(1)碎片化、功利性(2)示例l:碎片化和功利性,使得学生阅读范围十分狭窄,缺乏深度思考,不利于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影响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示例2:当下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明显的碎片化、应试化倾向,主要原因是学习时间紧和考试压力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语文老师很难奏效,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以及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语段,

13、把握语段的中心,再根据要求答题。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要求“根据材料,概括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两个特点”,这就需要考生根据材料中三个人的对话来概括,可以从阅读的方式和阅读的目的两个角度概括,如甲说“只能利用学习间隙翻翻杂志,一次还只能看几篇”,乙说“不占用大块的时间”“花费时间不多”,根据这些内容可知,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属于碎片化的,没有集中的时间,这是阅读方式方面的特点;再看阅读的目的,乙说“还可以积累作文素材呢”,丙说“更想读一些作文指导类的书籍,尤其是优秀作文选那种”“效果比看杂志要好”,根据这些内容可知,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功利性很强,主要是考虑它的使用价值。第二个问题是“针对材料所反

14、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论性文字”,解答这个问题,需要考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即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然后对这个问题做出评价,态度要明确,如本题中要指出“碎片化”“功利性”阅读的弊端,如“阅读范围狭窄”“缺乏深度思考”“不利于文化知识的积累”等,最后给出建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庙会的季节性特征,主要是指庙会的时间界限非常鲜明。庙会一般集中在春季,农历正、二、三月最多,尤其是正月庙会最为繁密。这是由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春耕季节在整个农业生产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北方农村的耕作以春天为始居多,庙会就自然成为耕作的准备。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因素使带有神秘色彩的庙会祭

15、祀活动在春天繁盛,人们的愿望和担忧等心理因素,在庙会中化为具体的形式。庙会在初一和十五前后为最多,最长的如淮阳人祖庙会,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期限长迭一个月。较短的只有一天,一般的庙会在三天左右。另外,庙会的期限还表现在以著名历史人物、传说人物的生日、忌日为庙会高潮。夏收、秋收季节一般来说没有庙会,即使有,也只是小型的一天就结束的“小满会”之类的庙会。这种季节性体现出庙会与农耕联系的特点。(摘编自高有鹏狂欢季节庙会中的信仰与生活)材料二:(资料来源于张萍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注】以上统计为清末民初澄城县一年中61个村镇举办的198天的定期庙会统计。材料三:庙会中使用的各种服装、道具等象征

16、物品反映的对“官方符号系统”的嘲弄,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这种借神灵之力以反传统的做法,在城隍庙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中,往往开始都是銮驾仪仗、三班六房的书吏衙役,然后才是各种杂耍舞队。前面有铜锣开道,扮演者高举“回避”“肃静”大牌,还有旌旗伞盖,完全模仿现实中地方官员的排场。在福建的神道出巡活动中,如果省城隍路遇瘟部尚书,城隍的神位要停在路边,尚书的神位则在路中央,代表城隍的香头要趋前三叩,表示接驾来迟,罪该万死,请求恕罪。代表尚书的香头则挺胸凸肚,抚慰告诫一番。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等级限制,人们扮演着现实生活中距离极为遥远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他们不能超越或反抗这种“官方符号系统”,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