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简介以及主要作品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5243111 上传时间:2019-08-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戈尔简介以及主要作品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泰戈尔简介以及主要作品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泰戈尔简介以及主要作品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泰戈尔简介以及主要作品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泰戈尔简介以及主要作品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泰戈尔简介以及主要作品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戈尔简介以及主要作品资料(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泰戈尔生平简介 简单介绍泰戈尔的生平,给大家一个总体的映象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 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学法律,兴致索然,改入伦敦大学学英国文学,并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901年在对谛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一九二一年发展成为“国际大学”)。1884至1911年担任梵 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5年结识甘地。1919年发生阿姆利则惨案,泰戈尔愤而放弃英国政府封他的“爵士”称号。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

2、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控诉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深信祖国必将获得民族独立。同年八月七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去世。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作品简介 分别从早期,中期,晚期介绍其作品。时代背景,诗人成长印记,作品特点各阶段创作背景简介幼年直至1910年前后,他积极参加反英政治活动,歌颂民族英雄,宣扬爱国主义,提倡印度民族大团结。 隐居生活直至1919年再次积极参加民族运动,爱国主义激情稍有消退,政治内容强的诗歌被带有神秘意味的诗歌所取代,也受了西方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诗歌的影响,宣扬的是爱与和谐。 从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开始直至逝世,他又

3、开始关心政治,积极投入民族解放斗争,作品的内容又充满了政治激情,视野也开阔了,对世界和人类都十分关心。可以说 ,泰戈尔一生的创作既有“菩萨慈眉”,也有“金刚怒目”。他的诗歌受印度古典文学、西方诗歌和孟加拉民间抒情诗歌的影响,多为不押韵、不雕琢的自由诗和散文诗;他的小说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又有创新,特别是把诗情画意融入其中,形成独特风格。各阶段作品(个别简介)素芭是对女性,尤其是残疾女性的怜悯是本小说的主题之一。素芭不会说话,因而备受歧视,而且很孤单,出嫁之后即遭抛弃,结局十分悲惨。作者用细腻温柔的笔触描写了素芭的美丽动人,而越是如此,越凸显出了男与女,健全与残疾之间的强烈的不平等。戈拉表达了印度

4、人民渴望独立与自由的愿望,揭发了殖民主义的罪行,激发起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它还批判了那些崇洋媚外的洋奴和不肯脚踏实地、切实做点工作的知识分子,批判了种族主义、复古主义和歧视妇女的错误思想,而且深刻、全面地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代孟加拉社会的风貌。(主人公戈拉和维纳耶是一对情同手足、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因一次偶遇结识了梵社成员帕勒席一家。在与帕勒席先生及其女儿们的交往中,戈拉和维纳耶本真的天性和人生道路发生了分歧。维纳耶受到拉丽妲的影响,不顾宗教教派的重重压力和障碍,与拉丽妲实现了人生的结合。戈拉执著于维护传统印度社会的尊严,在乡村旅行时目睹殖民统治者对民众的血腥镇压,义愤之下的反抗使他遭受了牢

5、狱之灾。出狱后他的宗教狂势更加不可遏止,甚至因此拒绝苏查丽达的吸引,走上极端的宗教献祭之路。但身世之谜的揭开,爱尔兰军官之了的身份使戈拉最终认识到宗教教派隔绝的虚幻,认识到真实的印度和自己真实的人生,并重获了自己的爱)略提一下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摩克多塔拉剧作产生的历史背景是20年代初,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群众示威,工人罢工,农民抗税,以及不顾重大伤亡而对暴力镇压英勇抵抗的运动,此起彼伏席卷着幅员辽

6、阔的印度.同时由甘地所倡导的用和平与合法手段来获取自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有了蓬勃的发展.另一方面,英国殖民政府惶恐不安,宣布群众组织非法并予以取缔,采取残酷的镇压手段,以图扼杀人民渴望独立的愿望.民情激愤.泰戈尔是殖民地人民觉醒的目击者,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61岁的泰戈尔写出了摩克多塔拉这个剧本。(泰戈尔诗人在剧本里发出愤激的宣言:帝国主义统治机器必被摧毁,被奴役的印度被闸住了的瀑布必将获得解放的坚定信念。)吉檀迦利略详 首先是简述,然后讲解第47首,希望通过这首诗的讲解让大家对吉檀迦利有一个形象具体的认识。最后从泰戈尔凭借吉檀迦利获诺贝尔奖,其文学思想为何为西方所接受的角度讲述简述吉檀

7、迦利是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不少人以为吉檀迦利是奉献之意,其实是献诗之意1911年,泰戈尔50岁,中国人所谓的知天命之年,他从三本诗集奈维德雅(奉献)、克雅(渡河)、吉檀迦利(献歌),以及其他散章中选取了103首,亲自译成英文诗集吉檀迦利。第47首讲解“1整晚等他不见,又怕清晨他忽然来到我门前,而我却沉沉睡去。啊,朋友,给他留个门儿不要拦阻他。“整晚等他不见”,整晚迎候着神秘事物的到来,而一直不见其现身。一夜漆黑之中睁着明亮的双眼在盼望。显然,这是个能在夜里醒着的人。对于在时代的苍茫暮色中能一直保持精神迎望的人

8、,世界算什么,只要神和内心的如期到来。可是,这个追求神秘事物的人或许太疲惫了,他一心外鹜,忽略了内心的另外一条隐秘的道路。于是,在举世欢腾、白昼降临之际,自己却又悄然进入了梦乡这是所有精神追逐者的共同命运。他们总是与这个世界背道而驰,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依凭一己的信念来对抗这个现实的巨灵、俗世的洪流。 “啊,朋友,给他留个门儿不要拦阻他。”即使睡觉,精神也是敞开的,即使内心疲惫也要保持精神的畅通,即使在白昼里也要保持夜的警惕,“不要拦阻他”,“他”是无边界的,是铺天盖地的,只有内心死亡的人,才会堵住神秘芳香的道路,但人的心灵是如何的柔弱,而疲惫又是那么地深刻: 2若是他的脚步声没有惊动我,请不要

9、唤醒我。我不愿意小鸟嘈杂的合唱和庆祝晨光的狂风,搅扰了我的睡梦。即使我的主突然出现在我门前,也让我无扰地睡眠。睡眠和沉默一样是与世界的某种妥协,是一种生理的休息,又是一种将精神的火焰暗藏的行为,况且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条到达神的道路,这是时间的宿命,所以“我不愿意小鸟嘈杂的合唱和庆祝晨光的狂风,搅扰了我的睡梦”本来,心灵富足的人是不需要外界援助的。但人的力量又那么地弱小,内心的疲惫又那么地超乎想象,而人的理性,在所有神秘事物面前又是何等地微贱,所以他很快就被睡眠覆盖而迷失了自我。 “即使我的主突然出现在我门前,也让我无扰地睡眠。” 这时也许该等候的只能是神的轻轻呼唤:“你在哪里?”据圣经̶

10、6;创世纪记载,亚当、夏娃堕落后,神的第一道声音到达他们的耳际的就是“你在哪里?”这是何等仁慈的呼声啊当你迷失本性、面目全非时,神会问:“你在哪里?”“你还在吗?”对,你还在吗?你在你在的地方,还是你在你不在的地方?你有没有离开了你自己?你有没有被世界所分裂?神的话语持久地回响,在每一片岩石和树叶底下。印度原本就是一个泛神论思想浓郁的国度,而泛神论又是最符合人类理智的信仰形式,但泰戈尔显然更加推崇吠陀经、奥义书中的哲学精神和神秘思维:梵(Brahman)的宇宙本源性。而且在吉檀迦利中,泰戈尔更是直接赋予了“梵”以人格。以人格神的面目来参与人的觉醒;以爱的抚摸和微笑,来加以援手和协助。 3呵,我

11、的睡眠,宝贵的睡眠,只等着他的触摸来驱散。呵,我紧闭的双眼,只在他微笑时睁开,当他站在我面前,如同酣眠中浮现的梦。神的到来,好象一场梦,在黑暗的睡眠中浮现,他的触摸又象一道富足的电流,击碎了覆盖的睡眠,他的微笑象一种隐秘的暗示,让朦昧的双眼开始印出神的光芒。一切的昏惑将烟消云散!一切的愚顽也将灰飞烟灭!是的,因为这时内心的畅美之境已然到来: 4让他作为最初的光明和形象,呈现在我的眼前。让他的目光成为我觉醒的灵魂中最初的欢悦。让我自我的回归成为对他直接的皈依。”这一场意外的惊喜,这场睡梦以外的到来,这场与世界无关的降临,将最初的心魂完全唤醒了:“让我自我的回归成为对他直接的皈依” 这里,神示已经

12、完全得以展露:人,只有通过自我才能找到通往神的道路!诺贝奖,为西方接。获奖理由是: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 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瑞典皇家学院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哈尔德雅奈在解释吉檀迦利获奖原因时,明确指出:“由于他诗歌中所表现的高尚目的,也由于他用灿烂的方法把东方思想的美丽与新鲜移植为西方文学体裁。” 认为吉檀迦利既继承了美丽而新鲜的东方文明,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方文化的营养与精华,同时还自然地融合了东西方认同的宽容精神,使其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泰戈尔登上诺贝尔文学领奖台是当之无愧的。台湾诗人钟鼎文也

13、说:泰戈尔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不属于东方或者西方,却涵盖着东方与西方最崇高的精神领域。吉檀迦利继承了印度民族的传统美学,表现了古老神秘而又质朴新鲜的东方思想,同时又吸取了西方现代主义美学思想,采用了形式主义美学所推崇的散文诗体裁,从而使之兼具了东西方的美学精神,有着东西方美学贯通融会的显在特点。泰戈尔所处的时代正是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民族意识崛起的时期。是模仿西方强大的文明,还是保持印度传统,阻止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一直让当时的印度人矛盾。对此,泰戈尔主张走一条中间路线,他一方面对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予以有力的控诉,同时努力做到不诋毁英国或西方的人民与文化。他说,印度从对莎士比亚的戏

14、剧和拜伦的诗歌以及英国政治体制讨论中获益。在诗中作者对生活的描写都毫无渲染,只是在自然的描绘,给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其次还在于作者在诗歌中情感的真实性,他给人一种率真的朴实美。还有他描写的形象的意象化,诗人在此同时还是一个出色的画家,其中的一些诗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此外,风格的朴实无华还在于凝练的口语化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从而使的深刻的哲理变的形象,具体和朴实。这也是其作品为西方所接受且广为流传行车“泰戈尔热”一个原因。在情感的表现力上,泰戈尔用他诗人的宽广的心灵去感受每一个人的情感,并取得了广泛深远的共鸣。他化为他见过的、没见过的每一个人,用自己诗的语言倾吐出每一个人的心语,但有一点是不

15、变的,那就是他的那份历久不变的纯洁而带有宗教式平和的感情,他的诗篇可以是令人费解的,令人难以捉摸的,但是不会是令人痛苦的。印度传统的“梵”的观念和西方的泛神论本身就是同一种哲学观在不同地域的两个外在名称,郭沫若在泰戈尔来华之我见中也指出“他只是把印度的传统精神另外穿一件西式的衣服”。作为东方世界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无疑成为了东方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既具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又受东西方文化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从而使之能同时获得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的接受与肯定。诗集中的神,并不是西方的上帝,也不完全是印度的“梵”,而是包含了对人生、理想、社会的探索的生命价值。在这一点上,是没有东西之分的。吉檀迦利是泰戈尔自己翻译的。自己翻译自己的作品的最大好处就是减少误差,最大程度且有所弃留的终于原著。中国结(时间充足可略讲 )1881年,他写了死亡的贸易一文,谴责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罪行。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新青年)第2期上发表他译的赞歌4首。作品中“信爱、童 心、母爱” 的思想,博大仁慈的胸怀,独具魅力的人格,赢得了无数中国读者的敬仰。 1916年,他在日本发表谈话,抨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动。 1924年,泰戈尔应孙中山先生之邀访华,“泰戈尔热”进入高潮。他在徐志摩家乡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