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211381 上传时间:2019-08-04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3.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定陶一中 田志兴,农业(广义):,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农、林、牧、副、渔,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谈谈你所理解的农业,(狭义),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要让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必须快马加鞭,快速送达。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为什么不把荔枝移到华清宫呢?前人不是没有做过,想当年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到长安,没有栽活,汉武帝竟迁怒于养护人,对

2、他们处以极刑。,【想一想】 为什么杨贵妃不能吃到北方生产的荔枝?,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若四地区调换一下类型,可行与否?为什么?,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_。 (2)农业与_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_的选择。 3.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自然因素:包括_、地形、_、水源等,比较_。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_、劳动力、_、政策、科技等,发展变化_。,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合理利用,气候,土壤,稳定,市场,交通运输,较快,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理解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3、气候,交通运输,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地形、土壤、水源,?,给你一块土地,你准备种什么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分析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到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气候,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图3、7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地形,地形因素,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

4、景观变迁,分析原因?,市场需求的变化,材料: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世界驰名,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请问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材料: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副食品农业生产的利润远远高于粮食种植,为什么还有许多农民甘于去种植粮食呢?,国家的政策也会对农业区位产生深远的影响。,资料:以前,北方一到冬季,每家每户都会购买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大白菜存在家里,如今再也没有这种现象了,请问是为什么?,交通,海南岛的天然橡胶、 青藏高原的青稞,河西走廊的粮棉,城市郊区的花卉、蔬菜、乳牛,以色列的无土蔬菜

5、栽培,热量,水源,地形,市场,技术,土壤,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找一找下面各项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的基本方法,每一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要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但都有其主导因素。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要从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条件,然后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下面是部分地区农业的主导因素。,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各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表解如下:,(1)自然因素,参考同步练习册P39,作业,(2)社

6、会经济因素,1、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是不是一成不变呢?,2、人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对这些因素加以利用和改造呢?,想一想:,案例阅读: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从案例中可以看出,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在早期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可以改造某些不利的自然条件,使之适宜发展农业生产,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相对减弱,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和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人们通过培育良种和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措

7、施,扩大某种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具体如下表所示:,(2)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举例分析如下:,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江南丘陵茶园的喷灌改善水源,蔬菜大棚,温室大棚栽种蔬菜调节温度、水分等,梯 田,丘陵地形(修建梯田)改造地形,哈尼梯田,那是梯田吗?优美的曲线勾勒出人间最美的图画,过度的不合理的开发也会带来灾难,(3)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4)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1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下图,当地1月平均气温3 。读图,完成(1)(2)题。,(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8、( )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B,A,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季风水田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_, 在_、社会、_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_、经营方式、_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成因:是_、_农业土地的结果。,历史发展阶段,自然,经济,结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案例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分布: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以及西

9、南部地区 特点:主要是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 机械化水平高,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 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生产有多种方式,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是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的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这种类型分布较为广泛,其中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的混合农业最为典型。,澳大利亚既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其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如下表所示:,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形成 优点:a.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b.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 c.农业生

10、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不利条件: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条件,政府实施东水西调促进了农业发展,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优点,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新颖的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珠江三角洲中部有许多地势低洼的地方,每逢暴雨便积水不退,于是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基上种蔗、栽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养鱼,塘泥肥田。因地制宜,将甘蔗、果树、桑蚕的生产与养鱼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太阳光能,克服当地不利因素,使农业和副业生产紧密联系,农产品加工工业也得到发展,是农民自己创造的一种农业生态模式。,小 结,农 业 区 位 的

11、 选 择,农业区位的含义,农 业 的 主 要 区 位 因 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气候、水源、 地形、土壤等,市场、交通运输、 科技、政策、 劳动力、生活习惯 和宗教等,农业地域的概念,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 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1.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 A.地形 B.水分 C.土壤 D.气候 2.在各项社会经济因素中,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的是( ) A.政府干预 B.市场因素 C.文化传统 D.生活习惯 3.山区为发展种植业而修筑梯田,其原因是为了改善 ( ) A.土壤条件 B.气候条件 C.地形条件 D.光照条件,C,B,

12、C,学以致用,4.我国松嫩平原种植甜菜,而珠江三角洲种植甘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形因素 B.气候因素 C.市场因素 D.政策因素 5.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D,B,7、分析回答形成下列各地农业类型的最主要的区位因素: 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_。 东北平原一年一熟,海南岛一年三熟_。 江南丘陵种植茶树_。 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_。,地形,气候,土壤,水源,虚拟布局,某城镇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等农业类型,应怎样进行区位选择?为什么?,乳牛,小麦,花卉,养鱼,果园,农业的区位选择,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目标分解】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主要影响因素及变化。 2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3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