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金融发展与变迁培训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210397 上传时间:2019-08-04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34.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与变迁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与变迁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与变迁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与变迁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与变迁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与变迁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金融发展与变迁培训课件(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金融旧事:中国近代金融业的演变,刘 杰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电话:17779141860;微信:jay497654230; 电邮:,一、中国传统金融业,(一)钱庄,钱庄的产生:钱庄的前身是钱铺(钱店、钱肆、钱桌),产生于明朝中叶。清乾隆后期,钱庄有了长足的发展。,胡光墉(18231885),幼名顺官,字雪岩,安徽徽州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徽商。,(二)票号,票号的兴起:票号,又称票庄、汇兑庄。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初,开始票号多为山西人经营。继山西票号之后,有南帮票号。票号的兴起主要源于长途商业资金调拨的需要。,(三)典当,二、近代银行的兴起和发展,(一)外资银

2、行在华的出现和发展 (二)华资银行的迅速发展,1845年:第一家外资银 行丽如银行 1950年代:汇隆银行、呵加剌银行、有利银行、麦加利银行 1865年:汇丰银行 1893年:横滨正金银行 1895年:华俄道胜银行,1、晚清时期,(一)外资银行在华的出现和发展,滙丰银行大楼。在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2号,又名市府大楼,1925年建造,今天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驻地。,1924年横滨正金银行(Yokohama Specie Bank,ltd。)在中国上海所建的分行大楼。1945年后,该楼改作中央银行行址,大楼也易名为中央大楼。1949年后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办公楼。1956年上海市纺织工业

3、局迁入大楼办公。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甲午战后(1895-1911年)在华营业的外资银行,2、时期,新设立有29家外商银行,其中以日、美资本居多。 另一特点是多中外合办银行,如中法实业银行、中华汇业银行、中华懋业银行。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深入中国内地和边疆,势力已达极盛。,除东北外,新设的外商银行有五家。到1936年,外国在华银行共32家141处其中英国7家27处、美国4家16处、日本11家54处。外国银行资产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占极大的比重。1936年底全国169家华商银行和储蓄银行的全部资产是14.3亿元,而同年33家外国在华银行的资产是19亿元,比169家华商银行还多1/3。,3、南京国

4、民政府时期,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作用,1、控制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 2、控制中国金融(发行纸币,开展存、放、汇等银行业务、对华投资)。 3、投资中国政府公债,控制中国财政。,左宗棠“西征借款”一览表(单位:银两),汇丰银行从清政府直接贷款的收益概况(单位:1000港元),(二)华资银行,银行仿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扰,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见本末,亦多建开银行之议,商务枢机所系。请设银行片,盛宣怀(18441916),江苏常州人, 洋务运

5、动的代表人物。,清政府户部试办银行酌拟章程奏折。1904年,军机大臣奕劻提出由户部筹集股本,试办银行。次年,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在北京成立,除经营一般银行业务外,并有铸造货币、发行纸币、经理公款等特权,1、晚清华资银行发展概况,国家银行:户部银行(1905.8),1908年改名为大清银行;交通银行(1908)。 地方银行:天津官银号、浙江官银号、福建官钱局。陆续改称银行。 商业银行:上海信成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等。,2、时期,国家银行:中国银行(1912年)、交通银行。 地方银行:这一时期设立的地方金融机构有30家左右。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有很大发展。据统计,1912年

6、设立的银行14家,至1927年共设立银行185家,1917-1923年7年中共设立131家。 银行联营:北四行、南三行。 发展原因: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资金需求增加;从事政府放款和公债投机。,省财政厅长黄实邀集商界人士就金融问题一再商讨。“裕国利民”之意创设江西裕民银行。资本100万元,官商各半。最后实收现金50万元即行开办。总行行址设在南昌市。江西裕民银行于(1928年)1月7日正式开始营业,初设分行2处,代理省金库。到 1946 年改组为江西省银行, 共存在 18 年, 是民国时期江西经营得最好且影响最大的地方银行。,江西裕民银行自行发行的首张纸币,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先生亲自批准将大清

7、银行改为中国银行,中国银行首任监督吴鼎昌。中华民国成立后,吴鼎昌被委任为中国银行监督,于1912年2月5日在上海主持了中国银行开业典礼。随后兼任中行筹备处主任,负责筹划北京总行和各分行的开办。,大清银行股东联合会议记录。1912年1月28日,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召开会议,传达孙中山先生指示,决定成立中国银行。会议结束时,与会人员群呼“中国银行万岁”!,中国银行发行的股票。中国银行1915年12月发行的印有袁世凯头像的股票。这是中国银行历史上第一次发行股票。,张嘉璈与伦敦经理处(1929年11月4日开业)员工合影。,美国纽约经理处(1936年7月1日开业)员工合影。,马来西亚槟榔屿经理处(1939

8、年11月20日开业)员工合影。,缅甸仰光办事处(1939年1月14日开业)员工合影。,抗战时期员工在防空洞中坚持工作的场景,接管中国银行的军代表,1952年11月1日,中国银行第一届第五次董事会议留影,中国银行1916年5月14日刊登在上海申报上照常兑付钞票的广告,宋汉章、张嘉璈认为,若执行“停兑令”,无异于“宣告政府破产,银行倒闭,直接宰割天下同胞,丧尽国家元气”,遂决定拒绝执行。,1897年后,中国人开始自办银行,但势单力薄,难与外资银行相抗衡。发展中国自身银行业,已为当时朝野有识之士所关注。交通银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筹建的。,交通银行是经政府特许的发钞行,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

9、府对此均有明文规定。交通银行从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发行第一版钞券,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国民政府公布统一发行办法宣告发行业务终止,发钞前后共33年,是我国历史上发钞时间最长的银行,李经楚 1908年任交通银行第一任总理,3、国民政府时期,“四行二局”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 对商业银行的控制:成立完全由政府控制的中国国货银行,银行法等法律规范银行经营,对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四明银行进行接管改组。,陈光甫,中国银行家。易名辉德,字光甫,江苏镇江人。1909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15年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10、,资本从最初的10万元发展到后来的500万元,分支机构遍布全国。成为上海金融界的领袖。1923年8月,陈光甫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旅行部”,1927年该“旅行部”独立挂牌注册,并易名为“中国旅行社”。1927年他又任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为蒋介石筹募军饷。1928年出任江苏省政府委员、中央银行理事、中国银行常务董事和交通银行董事等职。1950年陈光甫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香港分行易名为上海商业银行,在香港注册。1954年定居台湾。1965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台北复业,任董事长。1976年卒于台北。,中国摩根陈光甫,中国银行之父张嘉璈,张嘉璈,字公权,江苏宝山人,1889年出生在上海宝山

11、县的一个大家庭。东京庆应大学进修财政学。1909年毕业回国,任邮传部路政司司员。1914年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1916年被提升为总行副总裁。1928年任中国银行总经理。1935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顾问委员会副主席,3月任中央银行理事会常务理事及监事会监事。同年辞去中国银行总经理,12月任铁道部部长。1938年1月仍任改组后的交通部部长。抗战胜利后,任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银行总裁、中央信托局理事长等职。1948年5月辞职。1949年5月移居澳大利亚。1953年赴美。1979年10月15日病逝。,周作民(18841955年),江苏淮安人。1935年任金城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抗日战争

12、时期在上海指挥金城银行各地分行业务。1948年出走香港,1951年回到北京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2年任公私合营银行联合董事会副董事长。,李铭(18871966),字馥孙,浙江绍兴人,日本山口高等商业学校银行学专业毕业,并曾在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实习,积累了丰富的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经验。回国后,他接手浙江银行。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李铭辞去了包括全国银行同业公会理事长和金圆券发行准备监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内的所有职务,再度赴美。1950年,他在香港设立第一商业银行,自任董事长。1966年10月22日,李铭在香港去世。,近代金融汇兑网络,全国金融中心:上海,区域中心:北京、天津、武汉、重庆等,次中心城市:镇江等,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多层次金融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