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饮食-二便-经带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667447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6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饮食-二便-经带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问饮食-二便-经带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问饮食-二便-经带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问饮食-二便-经带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问饮食-二便-经带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问饮食-二便-经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饮食-二便-经带(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nquiry 2,inquiry 2,七、问饮食、口味,概 说,对口渴、饮水、进食、口味等内容的询问。 了解体内津液盈亏、输布情况;脾胃功能盛衰。,口渴与饮水 食欲与食量 口味,(一)口渴与饮水,1含义 口渴自觉口干渴的感觉; 饮水饮水的多少及喜恶。 2病机 津液不足:饮水不足,伤津太过; 脏腑衰弱:阳气不足,水不化律,津不上潮。,3意义 由于饮水是体内津液的主要化源, 故可测知津液的盈亏、 气化状况、 阴阳盛衰 及病性之寒热。 口渴与饮水的关系:,4临床辨证,(1)口不渴饮津液未伤:寒证、湿证。 (2)口渴欲饮燥证、热证 口渴咽干,发于秋季燥热证。 大渴饮冷,面赤汗出里热亢盛, 口渴夜甚,

2、盗汗烦热阴虚津亏 口渴多饮,尿多消瘦(消渴病)水不化津,(3)渴不多饮,渴不多饮,烦闷苔腻湿热证(气化障碍); 渴不多饮,身热夜甚营分证(热蒸营阴); 渴喜热饮,饮水不多痰饮内停(津不上承); 饮入即吐饮停于胃(水逆证)。 口干欲饮,漱而不咽瘀血内阻(津失输布),(二)食欲与食量,1含义 食欲对进食的要求和进食欣快感。 食量实际进食量及伴随状况。 2病机 脾胃失和纳运失常食欲食量异常。 3意义 判断脾胃功能;分析疾病预后转归。,(1)食欲减退,不想进食,食而无味。 辨证分析: 新病食欲减退正气抗邪的保护反应; 久病食欲减退,面萎神疲脾胃虚弱; 食少纳呆,身困脘闷湿邪困脾 食少纳呆,脘腹胀闷,嗳

3、气酸腐-食滞胃脘。,(2)厌食,指厌恶饮食,恶闻食臭。 厌恶食物,嗳腐脘胀食积胃腑; 厌食油腻,脘腹胀满脾胃湿热; 厌食油腻,胁肋胀痛肝胆湿热; 孕妇厌食冲脉之气上逆/妊娠恶阻。,(3)消谷善饥,食欲旺盛,食后易饥,进食量多。 辨证: 多食易饥,口臭龈肿胃火炽盛 消谷善饥,多饮消瘦消渴病 多食易饥,大便溏泻胃强脾弱,(4)饥不欲食,有饥饿感, 而不欲食,或进食不多。 饥不欲食,干呕脘痞胃阴虚证(虚火内扰);,(5)饮食偏嗜,饮食偏嗜或嗜食异物,称饮食偏嗜。 嗜食生米、泥土虫积肠道。 偏嗜食物口味的可能后果: 偏嗜肥甘生痰湿; 偏嗜生冷伤脾胃; 偏嗜辛辣病火盛。 娠期偏嗜酸辣(不作病态),(6)

4、食量变化,食欲渐复,食量渐增 胃气渐复,疾病向愈; 食欲渐退,食量渐减 胃气渐衰,疾病加重。 久病不食,索食暴食 胃气败绝(除中)。,(三)口味,口味与五脏的联系十分密切。 口淡 脾胃虚寒(水湿不化,寒湿上泛); 口苦 心火上炎/肝胆火旺; 口甜 湿热蕴脾; 口酸 脾胃食滞;肝胃不和; 口咸肾虚水泛(上溢于口); 口粘痰热内盛,湿热中阻。,八、问二便,(一)大便 胃受纳腐熟, 脾运化升清, 小肠泌别清浊 大肠肛门排出,正常大便,便次:1-2次/日,或1次/2日。 便质:成形不燥,干湿适中,无脓血粘液不消化的食物。 排便感:排便通畅,便后舒适。,1便次异常,(1)便秘 含义:便次减少,排便难,便

5、干燥。 原因: 胃肠积热:热盛伤津 津亏血虚肠道失去濡润: 气虚、阳虚寒凝:传送无力或寒凝气滞 肛门病变: 术后或身体衰惫等.,(2)泄泻,含义:便次增多,便质稀薄,或稀水样。 原因 伤食(实证)新病急泻,嗳腐吞酸 脾气亏虚(虚证)久病缓泻,便稀腹胀 大肠湿热(热泻)泻下黄糜,腹痛肛灼 命门火衰(肾泻)黎明痛泻,形寒肢冷 肝郁犯脾(气滞)腹痛作泻,情志郁结,2便质异常,(1)完谷不化 大便中夹有较多未消化食物。 久病体弱脾胃虚寒/肾阳虚衰; 新病食滞,(2)溏结不调,大便稀溏或干结的症状夹杂出现。 时干时稀肝郁脾虚; 先干后稀脾胃虚弱。 (3)脓血便 便中夹有脓血黏液痢疾、肠癌,(4)血便,大

6、便之中有血者,称血便。 先血后便,便血鲜红近血(大肠热毒); 先便后血,便血紫暗远血(脾不统血)。,3排便感异常,(1)肛门灼热 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 大肠湿热湿热泄泻/湿热痢疾; (2)里急后重 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 湿热痢疾湿热内阻,肠道气滞。,(3)排便不爽 排便不畅,滞涩难尽之感。 泻下黄糜大肠湿热(气机不畅); 腹胀矢气肝郁脾虚(肠道气滞); 酸腐臭秽伤食泄泻(肠滞不通)。,(4)滑泻失禁,大便失控,滑出不禁,便出而不自知。 年老体弱,久泻失禁脾胃虚衰(肛门失约) 神志昏迷,大便自出神失所主(肠道失控);,(5)肛门气坠,肛门下坠之感,便后劳累更甚,甚至脱肛。 脾

7、虚气陷:久泻久痢。,(二)小便,小便的生成与排泄 尿液的形成的排泄虽然由肾和膀胱所同, 但其形成则与肺、脾、三焦气功能关系密切。 正常小便 尿次:35次/昼;01次/夜。 尿量:10002000ml/24h。 尿质:清、淡黄、无气味。 排尿感 :排尿通畅,尿后舒适。,影响因素 气温高尿少,气温低尿多 出汗多尿少,出汗少尿多 年轻者尿少,年老者尿多,小便异常:,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异常 1尿次异常 (1)小便频数 小便频数,短赤急迫膀胱湿热(淋病类); 小便频数,量多色清肾阳气虚(老人,神衰),(2)癃闭,癃和闭全称为癃闭。 癃小便不畅,点滴而出,病势较缓. 闭小便不通,点滴不出, 病势

8、较急. 虚证:肾气亏虚、肾阳不足(气化不利). 实证:膀胱湿热、瘀、砂石淋.,2尿量异常,尿量增多 尿多清长虚寒证 尿多渴饮消渴病 尿量减少 汗下伤津过甚; 热盛伤津。 水液内停:水肿等;,3排尿感异常,尿道涩痛(急迫灼热)膀胱湿热(热迫膀胱); 余沥不尽(腰膝酸软)肾气亏虚(膀胱失约); 小便失禁肾气不固(下元不固);神昏。 遗尿肾气不足(膀胱失约),九、问经带,妇科疾病诊断将在中医妇科学专门讨论, 经带不仅是妇科常见疾病,也是全身的 妇科的其他病证也须询问经带,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一)月经,(1)含义: 月经是发育成熟的女子每月有规律性周期性由子宫内出血的生理现象。 又称“月事”、等。

9、,(2)正常状况,经期:初潮14岁左右; 周期平均28天左右 行经期35天(67天亦属正常); 绝经期49岁左右。 经量:50100ml/次。,经色:鲜红(正红)或稍暗。 经质:不稀不稠,不夹血块。 伴随症状:轻微腰酸,小腹稍胀,乳房作胀,情绪变化,体倦纳减。 但一般不影响工作,经后自然消失。,1经期异常,(1)月经先期 含义:连续2个月经周期月经提前7天以上。 原因: 气虚失摄; 阳盛血热;肝郁化热;阴虚火旺。,(2)月经后期,含义:连续2个月经周期出现月经延后7天以上。 原因:营血亏损;阳气虚衰; 气滞血瘀;寒凝血瘀。 (3)月经先后无定期 含义:月经周期或前或后,延时达7天以上。 原因:

10、肝郁气滞;脾肾虚损。,2经量异常,(1)月经过多 含义:经量较常量明显增多,或时间延长。 原因:血热妄行;气虚失摄;瘀阻胞络。 (2)月经过少 含义:经量较常量明显减少,或点滴即净。 原因:营血亏虚;肾精不足;寒凝、血瘀、痰阻。,(3)崩漏,含义:非经期阴道大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止。 原因:实证:热伤冲任;瘀阻冲任; 虚证:脾气亏虚;肾阴阳虚。,(4)闭经 含义:非孕非哺乳期,停经达3个月以上者。 原因:气虚血亏;气滞血瘀;寒凝痰阻;,3经色、经质异常,经色淡红质稀血少不荣; 经色深红质稠血热内炽; 经色紫暗有块寒凝血瘀。,4痛经,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 经前、经期小腹胀痛

11、/剌痛气滞血瘀; 经前、经期小腹灼痛拒按湿热蕴结; 经前、经期小腹冷痛寒凝/阳虚; 经期、经后小腹隐痛气血两虚。,(二)带下,正常状况 带量:少量,润泽阴道 带色、带质:无色或乳白色蛋清样。 气味:无臭(微腥),1白带 色白量多,质稀如涕脾肾阳虚(寒湿下注); 2黄带 色黄自秽,质粘而稠湿热下注 3赤白带 赤白杂见,混夹血块肝经郁热/湿毒蕴结。,复习思考题目,1. 背诵“十问歌”的内容。 2. 何谓恶寒、畏寒?各有何意义? 3. 怎样根据恶寒发热辨别外邪的性质? 4. 但寒不热有几种类型?各有何意义? 5. 简述壮热的表现及机制。 6. 何谓潮热?潮热包括哪几种类型? 7. 何谓寒热往来?试述

12、其两种类型的特点。 8. 何谓自汗?简述其机制及意义。 9. 何谓盗汗?简述其机制及意义。,10.何谓绝汗?怎样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11.何谓战汗?战汗有何临床意义? 12.简述半身汗出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13.试述中医对疼痛产生机理的认识。 14.怎样根据头痛的部位确定病变的经络? 15.简述各疼痛性质的名称、特点和意义。 16.口渴欲饮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何意义? 17.食欲减退有何意义?,18.何谓厌食?怎样辨别厌食的临床意义? 19.简述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20.何谓便秘?导致便秘的原因有哪些? 21.简述泄泻的临床常见证型。 22.何谓完谷不化、溏结不调?各有何意义? 23.何谓里急后重、滑泻失禁?各有何意义? 24.何谓癃闭、余沥不尽、遗尿?各有何意义? 25.名词解释:月经先期、崩漏、闭经。 26.白带、黄带、赤白带各有何临床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