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化学第二版课件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世荣 李祥高 刘东志 等编第3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45794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4.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面活性剂化学第二版课件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世荣 李祥高 刘东志 等编第3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表面活性剂化学第二版课件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世荣 李祥高 刘东志 等编第3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表面活性剂化学第二版课件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世荣 李祥高 刘东志 等编第3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表面活性剂化学第二版课件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世荣 李祥高 刘东志 等编第3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表面活性剂化学第二版课件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世荣 李祥高 刘东志 等编第3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表面活性剂化学第二版课件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世荣 李祥高 刘东志 等编第3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面活性剂化学第二版课件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世荣 李祥高 刘东志 等编第3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 3 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3.1 增溶作用 3.2 乳化与破乳作用 3.3 润湿功能 3.4 起泡和消泡作用 3.5 洗涤和去污作用 3.6 分散和絮凝作用 3.7 表面活性剂的其它功能,2,3.1 增溶作用,3.1.1 增溶作用的定义和特点 3.1.2 增溶作用的方式 3.1.3 增溶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3.1.4 增溶作用的应用,3,3.1.1 增溶作用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由于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存在,使得在溶剂中难溶乃至不溶的物质溶解度显著增加的现象 基础:胶束的形成,表面活性剂浓度越大,形成的胶束越多,难溶物或不溶物溶解得越多,增溶量越大,图 3-1 2-硝基二苯胺在月桂酸钾

2、水溶液中的溶解度,4,特点 自发进行的过程:使被增溶物的化学势降低,体系更加稳定 以分子团簇分散在表面活性剂的溶液中:增溶后溶液的沸点、凝固点和渗透压等没有明显改变,说明溶质并非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 与使用混合溶剂提高溶解度不同: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很少,没有改变溶剂的性质 与乳化作用不同:增溶后没有两相界面存在,属热力学稳定体系,5,3.1.2 增溶作用的方式,非极性分子在胶束内核的增溶 饱和脂肪烃、环烷烃等不易极化的非极性有机化合物 增溶后胶束体积变大 在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增溶 分子结构与表面活性剂相似的极性有机化合物,如长链的醇、胺、脂肪酸和极性染料等两亲分子 增溶于胶束的“栅栏”之间 ,增

3、溶后胶束并不变大,图3-2(a) 胶束内核的增溶方式,图 3-2(b) 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增溶方式,6,在胶束表面的吸附增溶 苯二甲酸二甲酯等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油的小分子极性有机化合物和一些高分子物质、甘油、蔗糖以及某些染料 这些化合物被吸附于胶束表面区域或是分子“栅栏” 靠近胶束表面的区域,聚氧乙烯链间的增溶 以聚氧乙烯基为亲水基团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通常将被增溶物包藏在胶束外层的聚氧乙烯链中 被增溶的物质主要是较易极化的碳氢化合物,如苯、乙苯、苯酚等短链芳香烃类化合物。,图 3-2(c) 胶束表面的吸附增溶,图 3-2(d) 聚氧乙烯链间的增溶,7,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四种形式的胶束增溶作

4、用对被增溶物的增溶量大小顺序如下: (4)(2)(1)(3),8,3.1.3 增溶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1)具有相同亲油基的表面活性剂,对烃类及极性有机物的增溶作用大小顺序一般为: 非离子型阳离子型阴离子型。 (2)胶束越大,对于增溶到胶束内部的物质增溶量越大。 (3)亲油基部分带有分支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较直链的小。 (4)带有不饱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或在活性剂分子上引入第二极性基团时,对烃类的增溶作用减小,而对长链极性物增溶作用增加。,3.1.3.1 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9,脂肪烃与烷基芳烃被增溶的程度随其链长的增加而减小;随不饱和度及环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带支链的饱和化合物与相应的

5、直链异构体增溶量大致相同。,图 3-3 烷烃和烷基芳烃在月桂 酸钾溶液(15)中的增溶量,3.1.3.2 被增溶物的化学结构,10,图 3-4 正庚烷和正庚醇在十四酸钾溶液中的增溶作用,烷烃的氢原子被羟基、氨基等极性基团取代后,其被表面活性剂增溶的程度明显增加,11,3.1.3.3 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增溶作用的影响,随表面活性剂类型和被增溶物结构的不同而不同。多数情况下,温度升高,增溶作用加大。 3.1.3.4 添加无机电解质的影响,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添加少量无机电解质,可增加烃类化合物的增溶程度,但却使极性有机物的增溶程度减少。,图 3-5 氯化钠对偶氮苯增溶作用的影响,3.1.3.4

6、 添加无机电解质的影响,12,3.1.3.5 有机物添加剂的影响 添加烃类等非极性化合物,会使其增溶于活性剂胶束内部,使胶束胀大,有利于极性有机物插入胶束的“栅栏”中,即提高了极性有机物的增溶程度 添加极性有机物后,增溶于胶束的“栅栏”中,使非极性碳氢化合物增溶的空间变大,增溶量增加 增溶了一种极性有机物后,会使表面活性剂对另一种极性有机物的增溶程度降低,13,3.1.4 增溶作用的应用,乳液聚合:聚合反应在胶束中进行 石油开采:“驱油”以提高开采率(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 胶片生产:去除斑点 洗涤,14,3.2 乳化与破乳作用,乳状液:指一种或多种液体以液珠形式分散在与它不相混溶的液体中构成的

7、分散体系,由于体系呈现乳白色而被称为乳状液 乳化:形成乳状液的过程 内相和外相:在乳状液体系中,以液珠形式存在的一相称为内相,另一相连成一片,叫做外相 连续性和不连续相:外相也叫做连续相,内相由于其不连续性又称为不连续相。 分散相和分散介质:内相也称分散相,外相也称分散介质 水相和油相:由于大部分乳状液有一相是水或水溶液,另一相是与水不互溶的有机相,故乳液的两相也分别被称为水相和油相。,15,表 3-1 液滴大小对分散体系外观的影响,16,3.2.1 乳状液的类型及形成,3.2.1.1 乳状液的类型和鉴别 乳状液的类型通常有以下三种: (1)水包油型(O/W):内相为油,外相为水,如人乳、牛奶

8、等。 (2)油包水型(W/O):内相为水,外相为油,如原油、油性化妆品等。 (3)套圈型:由水相和油相一层一层交替分散形成的乳状液,主要有油包水再包油(O/W/O)和水包油再包水(W/O/W)两种形式。,17,乳状液类型的鉴别 (1)稀释法:利用乳状液能够与其外相液体混溶的特点,以水或油性液体稀释乳状液便可确定其类型。 (2)染料法:将少量水溶性染料加入乳状液中,若整体被染上颜色,表明乳状液是O/W型;若只有分散的液滴带色,表明乳液是W/O型。 (3)电导法:O/W型乳状液的导电性好,W/O型乳状液导电性差,测定分散体系的导电性即可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4)滤纸润湿法:将一滴乳状液滴于滤纸上,

9、若液体迅速铺展,在中心留下油滴,则表明该乳状液为O/W型;若不能铺展,则该乳状液为W/O型。,18,Ostwald从纯几何学出发提出假设 乳状液不连续相的液珠是大小均匀的刚性圆球,则液珠最紧密堆积时,液珠相(分散相)的体积占总体积的74.02%,连续相的体积占总体积的25.98% 当液珠相的体积分数大于74.02%时,乳状液就会被破坏或发生转型。,(a) (b) (c) 图 3-6 乳状液液珠的堆积方式,3.2.1.2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主要因素,相体积,19,乳化剂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通常乳化剂分子中的亲水基和疏水基的横截面积不相等,其分子犹如一头大一头小的楔子,小的一头可以插入液滴表面。,a.

10、一元金属皂对O/W型乳状液的稳定作用 b. 二元金属皂对W/O型乳状液的稳定作用 图 3-7 乳化剂分子在乳液液滴表面定向吸附示意图,20,乳化器的材质 通常情况下,器壁的亲水性强,容易得到O/W型乳状液,而器壁的亲油性强则容易得到W/O型乳状液。,表 3-2 不同器壁对乳液类型的影响,21,两相的聚结速度,Davies在1957年提出 在乳化剂、油和水一起摇荡时,油相与水相都破裂成液滴,最终形成的乳状液的类型取决于两种液滴的聚结速度 液滴的聚结速度与乳化剂的亲水亲油性质有很大关系,22,3.2.2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乳状液的稳定性:指防止相同液滴聚结在一起导致两个液相分离的能力,3.2

11、.2.1 表面张力 乳状液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分散相液滴总有自发聚结、减少界面面积,从而降低体系能量的倾向 低的油-水界面张力有助于体系的稳定,23,3.2.2.2 界面膜的性质 乳化剂的保护作用:在乳状液中,乳化剂以亲水基伸进水中,亲油基伸进油中,定向排列在油-水界面上形成界面吸附膜,对乳液起保护作用,防止液滴聚结 当乳化剂的浓度较低时,界面膜强度较低,乳状液的稳定性较差;当乳化剂的浓度较高时,在界面上排列紧密,膜的强度增加,乳液的稳定性较高。 界面膜的强度和紧密程度是决定乳状液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使用足量的乳化剂,形成高强度的界面膜 选择适宜分子结构的乳化剂,通常直链型乳化剂分子在界面

12、上的排列比带有支链的乳化剂更为紧密,界面膜更加致密,24,乳状液液滴表面电荷的来源 使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乳化剂分子发生解离 使用不能发生解离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时,液滴从水相中吸附离子使自身表面带电 液滴与分散介质发生摩擦,也可以使液滴表面带电,3.2.2.3 界面电荷,稳定机理:液滴表面带电后,在其周围会形成类似Stern模型的扩散双电层,阻止了液滴之间的聚结 液滴表面的电荷密度越大,乳状液的稳定性越高。,图3-8 O/W型乳状液中油滴表面带电示意图,25,3.2.2.4 乳状液分散介质的粘度,分散介质的粘度越大,液滴布朗运动的速度越慢,减少了液滴之间相互碰撞的几率,有利于

13、乳状液的稳定,r分散相液滴的半径; 1和2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密度 分散介质的粘度,Stocks沉降速度公式,26,图3-9 固体粉末对乳状液的稳定作用,稳定作用:聚集于油-水界面的固体粉末增加了界面膜的机械强度 固体粉末排列得越紧密,乳状液越稳定 固体粉末既要能被水润湿,又能被油润湿,否则不能排列在液滴表面,3.2.2.5 固体粉末的加入,在苯与水的乳化过程中,碳酸钙、二氧化硅和氢氧化铁等对O/W型乳状液有稳定作用,而炭黑、松香等对W/O型乳液有稳定作用。,27,3.2.3 乳化剂及其选择依据,HLB值法:每一个乳化体系都可以通过实验确定其最为适宜的乳化剂的HLB值,根据此HLB值可以确定乳化

14、剂的种类和比例。 PIT法(Phase Inversion Temperature,相转变温度法) 指在某一特定的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质达到平衡时的温度 确定方法:在等量的油和水中加入35的表面活性剂,配制成O/W型乳状液。在不断搅拌和振荡下缓慢加热升温,当乳状液由O/W型转变为W/O型时的温度即为此体系的相转变温度,即PIT,28,3.2.4 乳状液的破乳,乳液的破坏的三种方式 分层:指由于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密度不同,在重力或其它外力的作用下,分散相液滴上升或下降的现象 变型:指乳状液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 破乳:指乳状液完全被破坏,发生油水分层的现象,破乳的三种方法 机械法

15、:利用外力使乳液破乳的方法,如离心分离法 物理法:常用的方法有电沉积、超声波和过滤法 化学法:通过改变乳状液的类型或界面性质,降低乳液的稳定性从而使其破乳。例如在W/O型乳状液中加入有利于O/W型乳状液生成的乳化剂,使乳液发生变型从而破乳。,29,破乳剂的作用原理 顶替作用:低表面张力和高表面活性的破乳剂容易吸附于油-水界面上,将原来的乳化剂从界面上顶替下来,降低界面膜的强度 润湿作用:以润湿性能良好的润湿剂,改变固体粉末的亲水亲油性,使其从两相界面上进入水相或油相,降低乳状液的稳定性 絮凝-聚结作用:以分子量较大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引起细小的液滴絮凝、聚结 破坏界面膜:破乳剂吸附于两相界面,使

16、界面膜发生褶皱和变形,或因碰撞将界面膜击破,30,3.2.5 乳化和破乳的应用,在农药中的应用 可溶解性乳状液 水包油型乳状液 浓乳状液 在金属加工中的应用 冷却作用降低切削温度 润湿作用减少切削力 清洗作用去除切屑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在原油开采中的应用 乳化沥青,31,3.3 润湿功能,润湿:指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从固体表面或固液界面所取代的过程 润湿过程:往往涉及三相,其中至少两相为流体 润湿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最为普遍的润湿过程是固体表面的气体被液体取代,或是固液界面上的一种液体被另一种液体所取代。,32,3.3.1 润湿过程,沾湿:液-气界面和固-气界面上的气体被液体取代的过程 SGSLLG0 SG、SL和LG分别为气-固、气-液和液-固界面的界面张力 浸湿:固体浸入液体的过程 SGSL0 铺展:液体取代固体表面上的气体,将固-气界面用固-液界面代替的同时,液体表面能够扩展的现象即为铺展 SGS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