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时文言断句教学设计1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15356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时文言断句教学设计1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时文言断句教学设计1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时文言断句教学设计1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时文言断句教学设计1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时文言断句教学设计1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时文言断句教学设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时文言断句教学设计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第26课时文言断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言断句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2能力目标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正确断句。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二、教学要点了解文言断句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三、教学难点掌握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并能熟练运用。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明确考纲明确考纲:文本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等)阅读了解考纲。明确考纲,使复习有针对性。考题导引展示高考例题:1(2015年高考北京卷)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

2、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

3、明理由。(5分)【答案】不同之处:(3分)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看法及理由:(2分)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

4、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和断句。第一小问要求在括号中写出本句的说话人。要想填写这些内容,就要仔细分析题干和前面第一个版本。题干说“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可见对话的应是“孔子”和“曾皙”;这二人的身份,一为师,一为生。“夫子何哂由也”,这句话应是“曾皙”问孔子,因为“夫子”是对老师的敬称;“为国以礼,

5、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这句应是孔子回答;那么第三句“唯求则非邦也与”又该是曾皙发问,第四句又是孔子说的,以此类推即可。第二小问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为不同之处+观点+理由。然后寻找角度。这两则材料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一是对话的方式,一是对话的内容。从对话方式来看,第一则是一次发问,一次作答;第二则是三次发问,三次作答。从第一则看来,学生只一问,老师就从各个方面进行解答,非常详细,非常耐心;从第二则看来,学生问,老师答,师生关系极为和谐。【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2014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

6、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盖虑于民也深,则

7、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

8、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来往者/皆欲为腾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解析】“一宜书”“ 二宜书”“ 三宜书”已经表明了层次,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动词和虚词来划分,难度不大。本题考查学生了文言断句能力。断句要注意句式结构的对仗,注意虚词,注意词语的顶针,

9、落脚在文意的把握上。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请您写篇记叙的文字吧。”我打开信看着地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问来人谋划建造此堤的人和为此堤起名字的人,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又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岳阳又是荆州、湘潭、贵州和四川四个地方的要冲。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津停泊,遇到需要到州中办事的又远又累,而且常常恐惧风波,担心船翻人被淹死。现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又近

10、又不担心。”我问这个堤有多大,需要用多少人,回答说:“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到最上边能得到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工,如果不耽误时间可以完成。”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了多次,最后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决定说可行,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意。”然后催促我说:“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文字。”大概深深考虑老百姓的人,在谋划一些事情时是精到的,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看那百步远的湖堤,可以抵挡天下的险阻和不可测量的担心,恩惠当地百姓并且遍及于荆州、湘潭、贵州、四

11、川,凡是往来于湖中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得到这个堤的利益。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的要冲,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假使堤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子京太守对人或物的恩惠,难道是可以用数计算的吗?事情不怕干不成,怕就怕容易坏。建造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倒常常把它废弃。自古以来的有才德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它们的遗迹到处都有。如果继承者都像建造者用心,那么百姓到当前仍然受惠,天下还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这也是滕太守担心的原因,所以让我写篇纪念文字给后人。滕太守志向大、能力强,在当世很有名。暂时正是朝廷用兵用人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任用过。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

12、太守,并没有用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发挥,凭修这个堤来惠及百姓。他深思熟虑,事半功倍,这种作事的行为可以让后世的人效法,这是我第一个应该写此记的理由。不只是想着为当时的人赞誉,而是想为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废弃,这是我第二个写此记的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太守写这个记,这是我第三个写此记的理由。有三个写记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字。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1独立完成高考典型例题2小组交流答案3展示答案4总结纠错以近年北京市高考本考点题目为典型例题,有助于考生迅速了解高考题型及命题规律,培养学生的积极应考意识。规律解密展示命题规律:文言断句是北京卷的高频考点,

13、试题有选择题的形式,也有主观题的形式。选择题是选取文中语句进行断句,选出正确的答案,一般为1题,3分,主观题形式是选取文第I卷文言文阅读中语句或另外选取古籍中的经典文段让学生断句,一般为5分左右。2015年高考,北京卷将断句与标点、文意理解结合起来考查,呈现了一种综合命题的趋势。2016年高考北京卷没有单独命题,而是渗透在文意理解和翻译等考点之中。所以,在复习中,要注意加强一些综合训练。1根据高考典型例题,自主分析总结命题规律。2对照教师总结规律,自主回顾历年高考“文言断句”类考题。考生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本考点命题规律及基本题型,可以使复习更全面,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方法指导展示方法技巧:一、熟

14、悉高考,把握规律。历年高考文言文断句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常考文言文断句类题目的类型及命题规律,在备考中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二、用好课本,做好能力迁移。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但课本文言文的复习却很重要,课本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高考命题取材于课外,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因此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三、增强自信,用读现代文的方法读文言文,培养语感,正确断句。要把文言文当做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而不是一堆古汉语的材料,这

15、样有助于培养阅读的语感,提高断句正确率。四、掌握文言文断句技巧:1根据语法结构断句(1)名词、代词多作主语和宾语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如,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和事物名作主语,可在前断开;作宾语,可在后断开。名词: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代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第二人称:尔、汝、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第三人称:彼、其等疑问代词:谁、孰、何、奚、胡、恶、安、焉等指示代词:此、是、斯、兹等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刻削之道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断句分析:刻削之道(名),鼻(名)莫如大(形),目(名)莫如小。鼻大可小(形),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