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中的情绪事件禀赋效应财政幻觉与公共政策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00893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拆迁中的情绪事件禀赋效应财政幻觉与公共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拆迁中的情绪事件禀赋效应财政幻觉与公共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拆迁中的情绪事件禀赋效应财政幻觉与公共政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拆迁中的情绪事件禀赋效应财政幻觉与公共政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拆迁中的情绪事件禀赋效应财政幻觉与公共政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拆迁中的情绪事件禀赋效应财政幻觉与公共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拆迁中的情绪事件禀赋效应财政幻觉与公共政策(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拆迁中的情绪事件:禀赋效应、财政幻觉与公共政策 一个行为经济学视角卿志琼 (南开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系,300071)摘 要:近年来,由拆迁所引发的自焚抗拆、暴力抗拆的情绪事件时有发生。本文运用行为经济学关于认知与情绪决策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剖析由拆迁引发情绪事件的认知根源和制度基础,从禀赋效应和财政幻觉的视角揭示我国拆迁中情绪事件的发生机制。本文认为,对于财产拥有者而言,禀赋效应使其视“家宅如城堡”,它是个体独立和自治的屏障;对于财产征收者而言,财政幻觉使其视之为可用货币计价和任意替换的资产。对同一财产对象,两种不同的价值评价模式并存,这内在地包含着情绪冲突的可能性。这一冲突在特定制度安排下会

2、转化为激烈的情绪对抗。论文最后提出遏制和防范情绪事件的改革措施和政策建议。关键词:禀赋效应;情绪事件;财政幻觉;行为经济学引言主流经济学理性选择模型否认经济决策中存在愤怒、悲伤、愉悦、厌恶等情绪因素。行为经济学的兴起打破了经济学研究中忽视情绪的局面,情绪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行为经济学家在研究认知偏差和非理性行为中证实了情绪的存在,他们把情绪作为现实经济分析中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近年来,经济学家运用fMRI 等脑成像技术证实了情绪的生理基础,并揭示了情绪与理性决策相互作用的脑神经机制。但是这些研究成果还没有运用到中国城市化有关财产征收和拆迁的实践中。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由拆迁所引

3、发的自焚抗拆、暴力抗拆的情绪事件频频发生。但在理论上,对这类事件的研究并不充分,有关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法经济学领域。这些文献从行为主体的理性决策出发,可以归纳出一个结论:财产征收只执行按市场价值补偿,忽视带有情绪因素的禀赋效应所产生的众多形态的主观价值。本文从禀赋效应和财政幻觉的视角揭示我国拆迁中情绪事件的发生机制。行为经济学认为,由于禀赋效应,个体对其所占之物会赋予一种高于市场价值的主观价值(subjective value);由于财政幻觉,政府对征收的土地感受到的价值小于土地的实际价值,政府对所拆迁的财产无需考虑财产所有者的主观价值,只须以市场价值来补偿。因此,拆迁中情绪事件的认知根源在

4、于财产(家宅)拥有者和财产(家宅)征收者存在彼此不同的价值评价。这种对所征收财产价值的认知差异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下会转化为激烈的利益冲突。本文把行为经济学有关认知与情绪决策的研究运用到拆迁领域中,从禀赋效应和财政幻觉的角度切入,考察由拆迁引发情绪事件的认知根源和制度基础,揭示我国拆迁中情绪事件的发生机制。论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简述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第二部分探讨情绪事件与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分析其认知与制度基础;第四部分是政策建议与结论。一、相关文献回顾(一)理性(认知)与情绪关系研究古典经济学不排斥情绪和情感分析。情绪和情感的研究甚至是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出发点和中心。斯密在研究情绪与经济决

5、策的过程中阐述了他的思维框架。该思维框架包括两方面:一是从引起情绪和情感的原因或对象之间关系来研究;二是从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结果来研究。他认为,“产生各种行为和决定全部善恶的内心情感或感情,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或者从两种不同的关系上来研究;首先,可以从它同激起它的原因或对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其次,可以从它同它意欲产生的结果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11月,第81页。主流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认为,决策者是具有完全理性、一致的偏好和完全自制力的。完全理性意味着不需要情绪和情感。一致的偏好说明决策者的偏好是稳定的,不会受情景和情绪的影响

6、;完全的自我控制能力说明决策者不会产生情绪和情感的冲动。因此,按照传统经济学的逻辑,情绪是不重要的而不被提及,而受到忽视。行为经济学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开始研究情绪对决策的影响。行为经济学家发现,情绪和情感影响经济主体的信息处理与判断推理过程。它们既可能导致决策偏差,也可能提高决策质量。行为经济学用新的范式代替主流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假设是有限理性、有限自控和偏好不一致。行为经济学正是对这些基本假设的验证和解释中发现了情绪和情感的作用。一些经济学家借鉴认知神经科学的成果,运用PET和fMRI等脑成像方法研究人脑决策过程中的神经机制,发现了与认知、情感活动相关的脑区,认为人脑

7、中存在着的公平、同情、厌恶和后悔等情绪和情感区域会影响着人们的经济决策。他们发现,人类决策有两条不同的但存在相互作用的通路:一条是理性“计算”通路,一条是情感通路,并证实这两条通路有不同的脑区和运行机制。Finucane,Peters & Slovic,Isen & Labroo(2003)认为情绪影响决策质量。Sally(2001,2002)在博弈实验中发现了“同情”水平对合作和效用的影响。Kahneman,Ritov & Schkade,(1999)用随环境而不断改变的感情评价解释偏好逆转。Gifford(2002)利用情绪的生物选择模型论述了偏好逆转问题与自我控制问题。Barrya &

8、Olivera(1996)研究了谈判中情绪与决策过程的相互影响。Karnia & Safrab(2002)探讨了个体的公平情绪与行为特征。Slovic及其合作者(1999)强调情绪对风险知觉和行为的重要作用。Allena & McGouna(2001)等一些行为经济学家把情绪作为分析消费和投资行为的重要变量之一。Sanfey A G,Rilling J K,Aronson J A,et al(2003)在经典的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中,发现拒绝不公平的出价激活了大脑的双侧前脑岛(bilateral anterior insula)。Schultz,Sanfey,Nvstro

9、m & Cohen(2003)在“最后通牒”实验设计中运用fMRI研究参与经济决策的认知和情绪过程的神经机制。当甲提供的钱数较少时,往往会激起乙的愤怒反应,因此拒绝甲的提议。脑成像显示,不公平的报酬激活了双侧前脑岛、前额叶皮层背外侧部和前扣带皮层。Kennerley(2006) 的实验证明了ACC在理性决策中的重要作用。Knutson等人(2007)采用fMRI扫描被试在模拟购买实验中作决策时的神经活动,发现当被试面对喜欢的商品时激活了ACC;当商品价格太贵时脑岛激活,同时腹内侧前额叶的活动水平下降。Laibson(2005)的实验显示大脑对短期利得的反应体现在控制情感的支干(limbic)。

10、Martino等人(2006)在框架效应的研究中证实了认知偏差的脑基础,研究结果发现被试的决策会受框架解释的影响,损失更激活杏仁核;收益与ACC有关。Loewenstein(2001)发现,大脑对许多远期决策风险有两种反应。一方面大脑试图对不同冒险行为作出客观的风险估计;另一方面大脑将在某一情绪水平上对风险作出反应,这些情绪对风险决策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神经科学研究认为,许多风险规避行为都与对风险的恐惧情绪有关。Smith、Dickhaut和McCabe(2002)研究了风险与不确定性条件下决策过程的神经活动,发现人在进行风险决策时趋于规避风险收益,偏好风险损失。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人们趋于规避风

11、险损失,偏好风险收益。因为风险收益激活了大脑的VM-PFC(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区域,风险损失激活了DM-PFC(dors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前者与情感有关,后者与认知计算过程有关。Greene等(2001)人运用功能核磁共振(fMRI)技术发现,当被试者处于个人道德困境时,情感相关脑区激活强烈。Rustichini(2005)验证了人的同情心的脑神经基础。Coricelli(2005)对决策结果所引发的情绪脑区进行研究,发现后悔情绪与内侧眶额、扣带前回、海马的活动有关;对后悔的厌恶情绪与内侧眶额、杏仁核的活动有关。那

12、么情绪是如何影响决策的?卿志琼(2010)的研究认为,情绪具有“赋值”功能,它本身可以带来“主观价值”(subjective value)的增加或减少。快乐等积极情绪通常可增加主观价值,厌恶等消极情绪可以减少主观价值。所以情绪是决定选择的关键变量之一。(二)禀赋效应与财政幻觉1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Thaler(1980)指出,个体占有某物,会在该物上投入情感和注意力,一段时间后,就会将该物视为其禀赋的一部分,对它的主观评价就会增加,从而使个体在占有某物时对该物的估价高于没有占有时的估价。于是,Thaler将禀赋效应定义为:与得到某物品所愿意支付的金钱(WTP,willi

13、ngness to pay)相比,个体出让该物品所要求得到的金钱(WTA, willingness to accept)通常更多 Thaler, R. H. 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 1980.。Kahneman等(1990)认为,禀赋效应是“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的表现,即损失比等量收益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更为强烈,因此人们更计较损失。但是,Morewedge等(2009)的研究发现,禀赋效应不是由于损失规避,而是个体

14、对物品的所有权所导致的,而且可能与“纯粹所有权效应”(mere ownership effect)具有相同的心理机制。Jochen & Connolly(2007)曾经将实际所有权与主观所有权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禀赋效应不依赖于个体对物品的实际所有权,而是依赖于占有物品所产生的主观感觉(subjective feelings of ownership)。Strahilevitz和Loemenstein(1998)认为,由于损失和收益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点而言的,当参照点改变时,个体对物品的估价也会变化,据此提出用“参照点转换”(shifting-reference-point)来解释禀赋效应。即

15、禀赋效应是参照依赖性的(reference dependent),个体对当前拥有的物品估价更高。Johnson等(2007)从估价与记忆的关系来解释禀赋效应,提出一种查询理论(query theory)。由于卖者和买者在对物品进行估价时,各自受顺序不同的问题约束,由于记忆中的输出干扰,从物品中提取出不同的属性,从而导致卖者和买者对同一物品的不同估价。但Zeiler(2008)指出,查询理论解释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物品的不同估价,但禀赋效应强调的是同一个人以不同的角色对同一物的不同估价。禀赋效应的强弱还与物品的性质有关。Kahneman等(1990)发现,如果购买的物品是用来销售而不是自己使用时,

16、禀赋效应可能消失。Horowit和McConnell(2002)的研究显示,WTA/WTP最高的是公共物品,其次是私人物品,最低的是用于实验的货币(或代金卷)。 国内外学者把禀赋效应的研究应用到金融领域中,研究投资者行为。ZhangFishbach(2005)认为,禀赋效应与后悔等预期消极情绪有关。对损失的预期消极情绪(尤其是后悔)阻止人们交易所拥有的物品,预期消极情绪增强禀赋效应,而减少与错误行为相关的消极经验,或者增加与不采取行动相关的消极经验则会减小卖价与买价之间的差异,即禀赋效应减弱。Knutson,Wimmer,Rick,Hollon,Prelec,&Loewenstein(2008)研究了禀赋效应的神经生理机制。他们发现,内侧前额叶(MPFC)、伏隔核(NAcc)、岛叶(insula)等脑区与禀赋效应密切相关。这些脑区对应于损失厌恶的脑区,从而证实禀赋效应与损失规避相关。2财政幻觉(fiscal il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