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书院制度变化.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023392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书院制度变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明清书院制度变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明清书院制度变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明清书院制度变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明清书院制度变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清书院制度变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书院制度变化.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清书院制度变化篇一: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起源于唐代,发达于宋代,至清代达到顶峰,1901年后改制为学堂。书院一般为私人创立,与官学相对应,选址在风光秀丽的名山、清溪、竹林等幽邃佳境,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效果,在远离尘埃“无市井之喧”的地方建立校舍。而后,广收门徒,讲学著书,切磋学术,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中国古代的书院遍及全国各地,数量达7000余所。据统计目前至少有400余所书院以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形式留存下来,成为各地的文化教育场所及重要的文化景观,服务于今人,造福于社会。书院教育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可

2、以说,书院是我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地方。走进任何一所书院都能感受到那无法言说的庄重和人文氛围。那些“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风致趣闻,给人一种舒适、爽朗的感觉。置身其中,拂去历史的尘埃,古老的书院就会浮现在我们面前。说起“书院”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唐朝。它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讲学、著书、刻书、祭祀活动的教育机构。唐开元年间,国家富庶,经济和文化空前昌盛,史称“开元盛世”。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任命学士马怀素为修书使,专门负责国家图书,并且组织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xx国家藏书,又借来民间流传的异本,派人抄录,使图书更加丰富。还委派了官员负责管理,设立了乾

3、元院。转年,乾元院改名丽正修书院。后来,在京都长安的光顺门外、东都洛阳的明福门外,也设立了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召集张说和学士们设宴饮酒,唐玄宗非常高兴。当众宣布:“朕和众贤士在这里饮酒欢乐,就叫集贤吧。”于是丽正书院更名叫集贤殿书院。任命张说担任集贤院学士,管理书院事务。收藏的图书多达53915卷,唐朝学者自己著作的书,即有28469卷,真可以说浩如烟海,盛况空前。所有的书籍都抄写正、副两份,分别在长安、洛阳的集贤书院两处收藏。集贤殿书院除负责收存图书外,还向朝廷推荐贤才,并提出政策方面、文化方面的建议。书院,毕竟是皇家用来收集贮藏书籍的宝库,是推广和应用知识的地方,是经常同皇帝打交道

4、的无比荣耀的机构,所以是xx非常羡慕的所在。于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它在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不是官学,但有官学成分,不是私学但又吸收私学长处的新的教育制度,它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自书院出现以后,我国古代教育便发生了一个很大变化,即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相平行发展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势,直到清朝末年,它们之间具有排斥,但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

5、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一)中国古代书院发展之轨迹1、书院制度的起源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但都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前者如集贤殿书院为藏修书之所,后者为文人士子治学之地。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官学废驰,礼义衰亡。于是一些宿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至五代末期也基本形成,北宋初年才发展成为较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书院制度的确立到了宋代,国家重

6、归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士心开始向学,由于统治者忙于拓疆守土,无暇顾及兴学建校之事,只重科举对现有人才的选拔和吸收,以满足立国之初的一时之需。因此在建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官学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在此背景下,书院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地位。宋代书院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1)宋初的勃兴 宋立国后,暂时无力顾及振兴官学,因而对著名私学采取“赎买”政策,始为官私联营的学校模式出现。宋初的六大著名书院即为代表。2)中期的消沉 北宋三次兴学期间,官学空前兴盛;且重在改革的实践理性成为主流,纯学术的研究日渐消沉,因

7、而书院不彰,连著名的六大书院也破败停办或改为官学。3)南宋的大盛 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和科举的腐败,致使南宋的官学形同虚设。更由于朱熹等人对书院卓有成效的复办和理学的流行,书院又日渐昌炽宋代书院普遍订立了比较完备的条规,这是书院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其中朱熹亲自拟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书院学规的典范。3、书院制度的官学化到了元代,统治者为缓和蒙汉民族的矛盾,笼络汉族士心,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的政策,同时也逐渐加以控制,使元代书院日益呈官学化趋势。1)控制书院办学的领导权元代书院的中后期,其山长或洞主由朝廷或地方政府委任,或派员出任,他们是朝廷命官,纳入官制系统。2)控制书院师资延聘权元代书院的直

8、学、教授等须经礼部、行省或宣慰司延聘、审批或在朝廷备案。3)控制书院经费使用权元政府通过给书院调拔钱物,遣员到书院监督使用,对经费进行控制。 此外,元政府还对书院的招生、考试、毕业后的出路等方面严格控制。元政府采取这些措施,逐渐使书院失去了其自由讲学的特质,最后与官学无异。它赖以生存,饮誉于世的学术特色逐渐由淡化到消失,最后沦为科举的附庸。不过,元代政府对书院改造所持的极为审慎的理性克制态度,值得注意。4、书院制度的勃兴与毁禁明代书院的发展“经历了沉寂勃兴禁毁的曲折道路”。1)明初的沉寂明初因政府重视发展官学,提倡科举取士,使官学兴极一时,书院备受冷落,近百年不兴2)中期的复兴明中叶以后,因官

9、学空疏,科举腐化,书院教育由此复苏,嘉靖以后,发展到极盛。3)后期的沉沦由于书院研究学术特质的复归,书院讲学的政治色彩愈来愈浓,“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统治者深感“摇撼朝廷”。明代后期,当权者先后四次禁毁书院,严重地戕害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尤其是,“洞学科举”的创设,使书院、官学、科举逐渐融为一体。5、书院特质的消失与改制清初,统治者为压制舆论,消除南明的复国情绪,对书院严加限制,但禁而不绝,不过这时的书院已经同官学没有什么区别,从元代开始的书院官学化倾向,到清代达到极致。清代书院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制艺,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完全丧失了书院原有的教学风格与学术研究的性质,其独立性和自

10、主性已所剩无几。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百余年的“天朝大国”的大门终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在“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中,洋务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改革旧式书院就成为大势所趋。在此情形下,清政府终于采纳了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下诏将各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至此书院制度走完了近千年的曲折历程之后,最终汇入了近代学校教育的洪流之中。(二)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之评价1、形成机制书院的出现绝非偶然,它不仅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流密切相关,而且与封建经济的发展及期独特的政治结构紧密相连。1)思想文化因素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文

11、化为核心,孔子首创儒学,后经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由此成为官方哲学和统治方略。隋唐以后,儒、佛、道三教鼎立局面形成。为与佛、道抗争,再创儒家教育的真精神,宋代新儒家无可避免地要担此重任。当然,宋代理学家,并非盲目的排斥佛、道,而是理智地吸收佛、道的某些思维。到了南宋,由于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科举的腐败,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有识之士,纷纷避居乡野民间,创办书院,潜心研究学问,力图再造先秦儒学的自由讲学之风,借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矫治社会弊病,以复兴华夏民族。正是由于上述因素,书院才在宋代形成而勃兴,它是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私学的制度化阶段,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和传播做

12、出了历史贡献。2、办学特质书院是介于私学与官学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具有“非官非私”、“既官既私”的特征。具体而论,其办学特质可以归纳为:1)官方的认可、扶助从历代书院的确立来看,往往与皇帝赐匾额,经书或学有关。宋初的六大书院皆是如此。2)注重藏书、读书宋代“书院之所以称名者,盖实为藏书之所” ,而藏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读书。3)自由讲学,研讨学术宋明的书院,更多地承袭了私学讲学自由、各有所本之风习,以传播学术思想为职志,宋代理学的流行与书院自由讲学,研讨学术的追求密不可分。4)坚守儒理,与佛、道争胜书院是“三教”鼎立、争斗和兼容的产物之一,可为印证的是书院的确立正好是佛、道式微的开始

13、。书院大多选址于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地,这与佛、道的抗争与影响不无联系。3、教学方式1)讲演辩论中国书院十分重视学术讲演,其形式有“升堂讲说”、“学术会讲”等。书院大师除了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外,还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明代后期的顾宪成、高攀龙就特别制订了书院会讲制度、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并订有“会约”、“会规”,以道义相磋磨,学术相珍重。2)自修问难除学术讲演外,书院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生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书院藏书丰富,这为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钻研提供了方便。朱熹认为,除集体讲演外,书院的老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自修读书,强调读书须有疑,有疑而又深思未得者即

14、当请教大师,这就叫做“质疑问难”。朱熹创造的读书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3)研究探讨书院以学术探究和理智训练为根本。无论是大师讲演,还是学生自修,都十篇二:书院制度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1书院制度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 书院起源书院虽然渊源于唐末五代十国期间,但是作为一种正式教育制度的形成,则是在宋代,是在北宋开国十余年后。探究书院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官学

15、衰落,士子失学。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各地战争不断,严重地危害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成官学日趋衰落的状况。为此,一些笃学之士便在山林名胜之地藏书授书,聚徒讲学。私学传统。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私学传统。可以说,中国渊远流长的私学传统 对书院产生了直接影响。因为书院之始,就具有私人讲学的性质,后来逐渐嬗变为私办官助 、半官半私和完全官办的学校。名师在书院讲学。名师在书院讲学,提高了书院的教学质量,扩大了书院的影响,不仅使旧有的书院在规模上进一步扩大,而且诱发了新书院的萌生。禅林影响。许多儒者虽然排斥佛教,捍卫儒学,但是在办学形式和讲学制度等方面,却吸收了佛教禅林的有益影响。这可以说是书院兴起的又一重要原因。 藏书文化。书院这个名称始于唐代。随着纸张的大量使用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书籍越来越多,必须建 造较大的院子来安置藏书,以方便xx,于是就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另外,唐代还兴起了许多私人创建的书院,这些书院多半只是xx自己读书治学的地方,不过也有一些书院有教学 活动,并有数量可观的藏书。 历史作用作为千年庭院,书院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学术繁荣,以及移风易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