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生物试卷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1019168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0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生物试卷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生物试卷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生物试卷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生物试卷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生物试卷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生物试卷试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生物试卷试题含答案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试题1.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的是( )A. 淋巴管内的液体 B. 毛细血管内的液体C. 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 组织细胞间隙内的液体【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之间的液体;血浆是毛细血管内的液体;淋巴是淋巴管内的液体。【详解】淋巴管内的液体属于淋巴液,属于内环境,A不符合题意;毛细血管内的液体是血浆,属于内环境,B不符合题意;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是分泌到外界环境的汗液,不属于内环境,C符合题意;组织细胞间隙内的液体是组织液,属于内环境,D不符合题意。故选C。2. 下图所示为

2、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相关内容A. 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B. 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 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D. 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答案】B【解析】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能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形成组织液,淋巴最后流入血管,成为血浆。组织细胞通过组织液和细胞内液进行物质交换。由此可知,本题选B。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实现的B.

3、胰岛素、抗体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 长期营养不良、毛细淋巴管受阻、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都可能引起组织水肿D. 淋巴细胞、吞噬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答案】A【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多,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多,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实现的,A错误;胰岛素由血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组织液中,二者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长期营养不良、毛细淋巴管受阻、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都可能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免疫活性物质是指是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正确。故选A。【点睛】准确识记不同科学家提出

5、的稳态调节机制是解题关键。4.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 降低、CO2、Na2CO3 B. 降低、乳酸、NaHCO3C. 升高、CO2、H2CO3 D. 升高、乳酸、NaHCO3【答案】B【解析】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血液导致血液pH降低,血液中的NaHCO3可以与乳酸反应,缓冲pH的下降。选B。5.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仅由肌肉或腺体组成B. 用适宜刺激去刺激某一完整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C. 兴奋沿神经纤维和反射弧都可双

6、向传递D. 所有反射弧都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组成【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详解】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A错误;用适宜刺激去刺激某一完整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兴奋都可以传到效应器,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但是前者是反射,后者不是反射,B正确;反射过程中,兴奋沿神经纤维和反射弧都是单向传递,兴奋在离体神经纤

7、维上可进行双向传导,C错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D错误。故选B。【点睛】效应器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是易错点。6.下列膜电位变化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为兴奋状态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D正确。【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名师点睛】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理解不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7.图中电位计的电

8、极都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刺激图1中的c点和图2中的b点,指针都不偏转B. 刺激图1中的a点,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 刺激图2中的c点,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D. 剌激图2中的b点可能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答案】A【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所以可以双向传导;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据此答题。【详解】在图1中的c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由于bc=cd,因此兴奋同时传导到b点与d点电极,bd之间无电位差,电位

9、计指针不偏转;在图2中的c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兴奋传导到a点电极,电位计指针偏转一次,接着兴奋通过突触传导到d点电极,电位计指针再偏转一次,A错误;刺激图1中的a点,兴奋先到达b点电极,后达到d点电极,因此电位计指针先向左偏转一次,再向右偏转一次。所以,刺激a点电位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刺激图2中的c点,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只能传导到d点电极,因此电位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b点位于突触小体上,剌激图2中的b点可能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D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

10、络结构的能力。8.如图所示为针刺引起的缩手反射活动中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反射活动的反射弧上兴奋进行双向传导、单向传递B. 图中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由膜外大量钠离子内流所致C. 图中ae段钠离子和钾离子进行跨膜运输均不消耗能量D. 从针刺手指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可视为另一个反射活动【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痛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皮层。【详解】神经纤维在离体状态下 可以刺激神经纤维中段,兴奋可以双向传导,在不离体状态下 反射弧接收刺激的部位只能是感受器

11、所以兴奋只能是沿着反射弧单向传递,A项错误。动作电位形成时钠离子的通道迅速打开,大量的钠离子内流,B项正确。ac段形成动作电位时钠离子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但ce段是在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钠离子被排出,钾离子被吸收,此时是主动运输,不但需要钠钾泵这种载体蛋白,还要消耗能量。C项错误。当手指扎痛,手指的皮肤内的感受器接到了刺激,产生了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缩手反射神经中枢,在将神经冲动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手指的效应器引起缩手反射,同时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还把神经冲动在经过脊髓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元结构、兴奋的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

12、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9.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B. 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C. 突触后神经元不能合成神经递质D. 突触后膜接受递质后产生兴奋【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有两种类型,即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详解】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有的是蛋

13、白质、有的是脂质、有的是氨基酸衍生物等,A错误;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B正确;突触后神经元也能合成神经递质,C错误;突触后膜接受递质后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0.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结构为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运动提供能量B. 中的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C. 当兴奋传导到时,膜外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 结构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答案】D【

14、解析】【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分析题图可知,是线粒体,是突触小泡,是突触前膜,是突触后膜,膜上有特异性受体。【详解】结构位于突触小体中,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运动属于扩散作用,不消耗能量,所以结构不用为其运动提供能量,A错误;中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B错误;当兴奋传导到时,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C错误;结构膜电位的变化是钠离子

15、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特点,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兴奋在突触中传递过程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11.下列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参与机体体温调节 B. 参与水平衡的调节C. 存在呼吸中枢 D. 对昼夜节律有调节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下丘脑的功能和其它高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区别是本题考点。【详解】哺乳动物的下丘脑有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感受器,有水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还能分泌激素,而呼吸中枢在脑干。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2.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促胰液素是第一种被人们发现的动物激素,是由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B. 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C.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D. 促胰液素是由胃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