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82115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篇一: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简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简介陶承德等在科技革命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一书中认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社会物质财富大量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就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处于贫困线以下。特别是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竞争的加剧,使许多企业生产不景气甚至倒闭,使相当数量的工人失业,生活水平下降。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兴起和形成福利制度。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加强社会福利而采取

2、的政策和措施,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重要的改良主义措施,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的重要原因之。福利制度的初创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在I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特别是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德国,俾斯麦政府对工人运动除了采取镇压手段之外,也把实行社会改良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手段笼络工人,德国就成了世界上最早制定社会保障立法的国家,它在1883年、1884年和1889年,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及残废保险法。许多欧洲国家也借鉴和

3、学习德国,如英国、瑞典、挪威、芬兰、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国也先后制定有关疾病、工伤事故的法律,1911年英国还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强制性的失业保险法和国民健康保险法。在本世纪30年代,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发生,造成了大批劳动者的失业,贫困和饥饿引起了资产阶级的极度恐慌,特别是德、意法西斯的上台和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和战争使人民觉醒,在欧洲左翼的政治力量加强,苏联社会主义又给人们指明了新的社会发展方向,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风起云涌。在这种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35年8月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

4、法”,还建立了有关给年老退休的工资收入者直接提供年金津贴、失业补偿、贫困和盲人救济、被扶养穷困儿童救济、促进妇孺健康和公共健康服务等9个社会福利计划。并于1942年11月为了动员人民支持战争,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受英国政府之托,提出了一个题为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这就是西方社会保障史上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基本思想,一是社会保障应以保障居民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为限;二是社会保障应体现“普遍和全面”的原则,即应包括所有居民的各种不同社会保障方面的需要。这个报告得到英国战时联合内阁和战后工党政府的原则批准,英国相继建立了家庭补助法(1945年)、社会保险

5、法(1946年)。国民健康服务法(1946年)、国民保险(工业受伤)法(1946年)、国民救济法(1948年)等。1944年制定的教育法也把免费的中学教育确立为普遍享受的权利。法国、瑞典等国也进一步完善了福利制度,使福利国家的框架基本形成。陶承德等认为,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特别是60、7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也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福利制度、发展福利国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进入完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第一、 社会福利的享有面愈益向全民化发展。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把保险范围由工

6、资收入者的职工保险扩大到非工资收入者如农业经营者、手工业者、商人和自由职业者。对收入很低或没有收人而无法参加保险的贫困者、失业者伤残者等通过设立社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补贴项目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第二、社会福利项目更加广泛。除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外,还纷纷设立了各种救济,象住房补贴、孕妇补贴、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老年人医疗照顾计划等。如英国公民一出世便可享受国家发放的婴儿补贴;产妇有医疗补助;学龄儿童除了在公立学校免费就读以外,还享有儿童津贴;失业者可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失业救济金;病患者可以在公立医院享受免费医疗;同时可以领取疾病津贴或疾病补助救济;老年人有退休金、养老金

7、;死亡者家属可领取抚恤金等。瑞典的社会保险制度源于英国,又超过英国,被誉为“从摇蓝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如瑞典公民年满67岁即可领取全额的基本年金,而且不交纳任何手续费,也无需经过收入情况调查,雇工和雇员不交纳保险税。第三、社会福利支出大幅度增长。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均占相当大的比重,社会福利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如美国1975年社会福利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达187,占政府开支比率达574,1982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西欧的英、法、德、意、比等6国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在1978年就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3。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福利制度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得也不尽相

8、同,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穷人的天堂。广大群众需要救济、补贴,正说明社会贫富不均,两极分化严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生产中人们的地位和交换关系,决定着分配方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从1973年至1975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转拆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普遍陷入滞胀困境:“社会福利制度”也受到严重挑战。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成为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并进一步加深了滞胀。因此,7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作者认为,战后资在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决定性因素是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要求

9、分配的社会化。战后,以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这向资本主义旧有的分配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保障劳动力的最低生活水平。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导致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加强,传统产业部门转移出的劳动力往往不适应新兴产业部门的需要,这就可能会导致因结构性调整失业工人的增加。如德国已将他们的一些制造业迁至亚洲和东欧,因此导致500万工人失业,占全国人口的11;在美国1979年以来,因结构性调整已使4300万的职位消失了,在失业队伍里“白领阶层”也开始增多。而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是劳动力再产生的最低条件。资本主义社会里,仅依靠社会上的福利团

10、体机构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其结果只能由国家负担保险责任。其实这也是福利国家的初衷,他们的目的只是提供以不同方式表述的最低限度的保障,他们并未打算争取创造一个更平等的社会,而是要在社会底层建立一种保护网,以保护社会底层居民不致因为在最初分配或市场力量决定的分配中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同时,科学技术的目益社会化、社会的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日益一体化趋势,也要求国家承担起培训、教育劳动者的责任。科技革命的发展,日益使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前面己提到,随着资本主义产业结构的调整,即国民经济中第一、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值的下降和第一、二

11、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的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提高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既给社会形成巨大的压力又不利于新生产业部门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必须使劳动者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安心接受教育和培训,这也主要由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形式来解决。还有,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大量商品流向市场,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也更加突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往往是由于广大劳动群众购买能力下降,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再分配,增加贫困阶层的购买力,促进劳动人民整体购买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所以,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

12、行“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的三高政策就不难理解了。当然,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社会福利制度也是工人阶级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长期斗争的结果。如在法国1968年5月就举行过有一百万人参加的大罢工。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求政府废除在这之前通过的不利于劳动人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令。在意大利,1968年底和1969年初爆发的有上千万人参加的全国性的总罢工,也迫使政府从根本上修改了关于退休的法律。在瑞典,1980年4月爆发的百万工人的空前的大罢工,以及1979年联邦德国钢铁工人的大罢工1984年联邦德国机器制造业工人的大罢工,都不同程度地迫使政府在改善工人生活条件、改善劳动环境、增加社会福利上作出了一定

13、让步。陶承德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决不是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者的恩赐只不过是资产阶级为了缓和国内矛盾而不得不支付的一种“代价”。并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福利制度也没有根本转变工人阶级的贫困地位,这种再分配的实质是在工人阶级内部的再分配,即通常所说的羊毛出在羊身上。没有劳动,就没有福利,社会福利不过是劳动力价值的转移形式。就同一社会劳动者来说,他今天所享受的社会福利如失业津贴等实际上是他在此之前在业时,国家通过社会保险税对其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进行扣除、在时间上错开支付给劳动者的。这种分配也是同一时期不同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再分配。对从前由于没有劳动收入而无力缴纳社会保险税的人来说,他今

14、天所享受的各种津贴,实际上是用其他劳动者在从前和现在缴纳的社会保险税、个人所得税来支付的。这种再分配还是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再分配,即隔代人之间的再分配。社会保险基金来自工人和资本家共同缴纳的社会保险税,工人缴纳的保险税是从工资中直接扣除的,资本家缴纳的保险税,被计人生产成本,通过提高商品价格,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最后还是由劳动者的工资来支付。而福利补助基金于国家税收,但不论是直接税或间接税,都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既有本国劳动者所创造的,同时也包括跨国公司从国外掠夺的那一部分。这样,资产阶级就可能允许捆绑在本国劳动者身上的锁链稍稍放松一下。社

15、会福利并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再分配形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社会福利对于维护社会再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都起着很好的作用。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行社会福利制度,通过国家调节了国民收入再分配刺激了消费需求,为现代化大生产、为科技产业和知识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合格的劳动力。社会福利制度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其他措施一起,发挥了国民经济“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社会福利制度实施也缓解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较好进行,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慢、周期长、起伏小,对资本主义经济起了一个很好的稳定作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社会福利制度,还使失业工人和贫困的在职工人以及病残

16、者等处于最低生活水准上的人有了基本生活保障,使广大低收人者有了一定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和斗争性,使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淡漠,淡化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感,缓解了劳资矛盾和阶级矛盾,使工人运动朝着改良主义方向发展。同时,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资本主义国家“向贫困开战”,也是科技进步和性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总是要进步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资本主义社会为维护其存在,对生产关系所作的这种局部调整,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于德国的社会福利李培林认为,在德国,对初始的工资收入分配差距的再分配调节主要是通过法律上的税收规定和社会保障的规定。德国对多子女家庭实行福利补贴政策,第一个孩子和第二个孩子的每月补贴均为200马克,1997年提高到220马克,第三个孩子的补贴为300马克,第四个以上的孩子的补贴各为350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