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政治制度表格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44349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始皇的政治制度表格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秦始皇的政治制度表格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秦始皇的政治制度表格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秦始皇的政治制度表格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秦始皇的政治制度表格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始皇的政治制度表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始皇的政治制度表格(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秦始皇的政治制度表格篇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 20XX年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出现于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A定期朝见周天子 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 D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 答案 C解析 分封制下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之后是士,实施层层分封,所以孤竹国内,当地长官由其诸侯任免,所以C项符合题意。2假设甲、乙、丙、丁是商周时代的人,请判断哪位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曾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 B乙带兵攻打过商纣王,

2、立下了汗马功劳 C丙是西周王族的后代,但智商低下 D丁是商朝末年的平民,但德才兼备 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有关内容。同姓子弟、先朝贵族、有功之臣等均可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平民的可能性无疑是最小的。3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你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通过分封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分封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的 ACB D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基本原则,由此排除。故选B项。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

3、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答案 D解析 王国维认为,尽管立贤比立嫡对国家更有利,但这样会导致诸子争斗,弊端无穷,因此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5“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

4、”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答案 C解析 分封制下,周王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是各诸侯有较大的权力,所以西周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国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在秦朝。所以C项符合题意。6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秦王嬴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了A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 B削弱丞相在百宫中的影响 C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 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A解析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就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为自己的

5、尊号;又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分别称“制”和“诏”。汉高祖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意在改变朝仪混乱无度的状况。这些均体现了封建制度下皇权至上、皇帝至尊的特点,A正确。7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答案 B解析 秦朝时期军国大事先由大臣朝议再由皇帝裁决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这一做法与君权的弱化无关,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8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

6、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A夏朝C秦朝答案 C解析 从对官吏的任免、俸禄制度、中央监察等内容来看,材料所述政治制度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C。9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对郡县制的认识正确的是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 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C答案 D解析 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不正确;秦始皇设郡无定数,元

7、设行省亦无B D B西周 D雅典定数,所以不正确,故答案为D。10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这种“指令性社会”指的是A分封制C中央集权制答案 C解析 “指令性社会”具有权力高度集中的特点,是指中央集权制,因此,C项正确,B、D两项是中央集权制的组成部分,不是最佳选项。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

8、本纪材料二 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史记周本纪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公关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世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请完成:根据材料一指出

9、,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史料一般分成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B郡县制 D行省制答案 先代贵族;功臣;王族。 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二手史料;特点

10、: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政府主导。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

11、,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请回答:据材料一,回答秦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议帝号的?“皇帝”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秦始皇确定名号的目的何在?据材料二,指出秦朝确立了怎样的官僚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征。篇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灌南县新知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学习案师 生 学 习 案 班级_ 姓名_篇三: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考试要点1、西周分封制 1、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性贵族(如姜尚等),建立起许多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土”。2、诸侯王义务与权力:义务: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王指周王)、交纳贡赋、定期朝见周王述

12、职。权力:在封国内拥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并可把封地内的土地和臣民逐级分封给卿、大夫、士。 3、作用:对拓展周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2秦朝郡县制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 答:(1)、政治上,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立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4)、军事上,为了抵御匈奴,修筑长城。统一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割据战乱局面;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

13、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汉武帝大一统汉武帝的巩固统一措施 答:(1)、政治上:为解决“王国问题” 颁布“推恩令” (2)、经济政策: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3)、文化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兴办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诞生于隋完善于唐,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成为“八股取士”其消极作用突出出来了。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到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才被废除。科举制产生的作用: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xx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

14、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5、贞观之治 出现的原因:(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3)、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人镜)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6、武则天:继续发展生产,任用贤才,经济继续发展,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7、开元盛世 出现的原因: (1)、任用贤臣,如宋景、姚崇 (2)、重视地方吏治,反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 (3)、重视节俭,节制自己的欲望。 8、行省制度的建立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行中央:中书省(管辖元大都周围地区)省西藏宣政院辖地,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 制地方:行中书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澎湖巡检司。 度元朝,最大的行省是岭北行省。 9、明朝君权的强化:措施 地方:废行省 设三司 中央:废丞相 设六部 文化:八股取士 设特务机构锦衣卫 10、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措施:政治上:设立军机处 思想上:大型文字狱二 追踪练习一、选择题 1、右图为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行政机构示意图,它所反映的制度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