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44023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国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秦国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秦国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秦国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秦国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国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国制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秦国制度篇一:秦朝的政治制度大秦帝国的政治制度一段时间里,在政治上,匈奴确实是中华民族的祸害。周厉王讨伐匈奴未见成功,饮恨归西。他的儿子幽王,不思进取,为博红颜一笑,国灭身亡。平王东迁,王室衰败,郑割周麦导致了周王朝我尊严的最后一战。堡垒通常是在内部攻破的,无论周公先前是多么缜密。周天子率几个听话的弱小诸侯伐郑,战争的结果的败了,至此王室一蹶不振。战国末期,井田制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人才,生长在蜜罐里的王族子孙,又怎能力挽狂澜?王室衰败的同时,拱卫中央的诸侯,同样颓废,周公一手安排的礼乐征伐已经由士大夫说了算。一时间,“三家分晋”、“田代齐姜”、“三桓”类出,分封、宗法、礼乐等制度,一

2、时间成为笑谈。然而,这样衰弱的社会能够在半死不活中延续500年,说礼乐制度的功劳,也不为过。作为偏远、异性的秦楚却强大了,他们的蛮夷、荒漠反而使他们受礼乐的羁绊较少。秦是赢姓,先祖为商朝旧臣,周朝后,因为马养得好,被封到偏远的大西北,牵强只能算个子爵。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平王东迁,周王朝放弃了世代凭藉的岐山之地;秦穆公励精图治灭掉西戎十二国,几代下来俨然和中原大国平起平座。商鞅变法,取消世袭,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实行县制等等,剑剑直指中原国家信奉的三大制度。商鞅个人结果并不完美,但其创造的制度却得以在秦国延续。地处偏远,尝是一件坏事。他们摆脱礼教的束缚,大举贤才。五张羊皮换取的奴隶,成为他

3、们的宰相;被魏国抛弃的囚奴,确成为赢姓兴盛的主角;商鞅在秦国变法等等使秦国赢到最后。言归正传秦国统一后实行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为什么在之前没有这样的提法呢?这是人口的增加和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的结果。在齐桓公称霸时,动用的兵力不过上万人;晋文公征伐鼎盛时期也不过保留着十几万人的军队。战国后期,铁器的广泛使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社会发展迅速。还是以战争规模为例:长平之战,白起活埋40万赵国军,王翦灭楚参战部队规模为70万人,20XX年后的二战又有几个国家能有这么多的兵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周王朝不算是君主专制,光靠仁义道德的影响力还达不到;它更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因为周王对诸侯国的领导力,充其量也只

4、是契约。秦始皇的政治制度,完全是以按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思想设计的,但秦始皇并未抛弃前朝的一切。首先他强调一切唯我独尊,创造了“皇帝”这个词来修饰自己,强调君权神授的同时,更是凸显皇权至上。屈原要是生活在此,就不会有那么多“朕”了,因为这时候“朕”已是皇帝的专利;先前贵族用玉刻章的习惯已经改变;秦王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陈“制”或“诏”,李斯用他秀美的小篆在和氏璧上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成为秦始皇的玉玺。避讳文化在中国诞生;评论前王功过得失的谥号由此中断。秦始皇创造出使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制度,有人怀疑这种飞跃,是不是一种极端个人、及其膨胀的贵族政治的延伸?他沿袭了中国

5、古代专制制度:皇权世袭权利不可转移,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皇帝独尊。君主专制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他一人独揽。虽然实行郡县制,县令、县长的任命,都是他说了算,更不要说中央以及各郡官员。秦亲身经历军事一统,军权的重要性,他自然知道。看到分封制下诸侯国拥有军队的隐患,“销天下之兵于咸阳,铸同人十二”,不仅不允许地方有军队,包括兵器也进行管制,只有秦王才能调动部队,包括主管军事的太尉也不例外。阳陵虎符“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将法家的治国理念,发挥的淋漓尽致。秦国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由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

6、尉三个最高官官职。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因为秦始皇牢牢把握君权,所以当时这一职位是虚设的。丞相下面是诸卿,到汉代完善为九卿,大致为: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太仆,掌舆马;廷尉,掌刑辟,典客,掌诸归义蛮夷;宗正,掌亲属;治粟内史,掌谷货;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给养。这些官员全部有皇帝直接任命,对皇帝负责,之间又彼此配合,相互牵制。通过九卿的职责来看,是家国不分的,以家为国,化国为家,照料皇帝私人生活的人,同时也是管理国家事务的官员。有人说这是君主专制或

7、独裁,曾有外国人形容希特勒的独裁为“秦始皇”。然而在专制中,又有一定程度上的民主来进行缓冲。秦朝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然后由皇帝进行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个人的失误。这样的制度下,所谓的丞相不过是一个大管家,就算这样,皇帝也毫不放松对丞相的警惕。威武秦朝光有一套官僚制度是不够的,为巩固国家统一,秦朝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为秦铜量、秦铜权,统一货币为秦半两;车同轨;统一使用官方文字小篆。他们修建了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各地的驿道,道路宽敞、平整,两边种植树木,即有利战争补给有有利于皇帝巡游,然而归根到底是对统治政权的巩固。为开疆拓土转播王化,秦

8、始皇命屠睢、赵佗率50万大军南征百越。为了战争能有效补给,开通了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世界上古老的运河灵渠。经过两次战争,秦帝国收录桂林、象郡为版图,为了保持稳定,进军岭南的将士就地安家,内地移民不断迁入,修建驿道,发展生产,在帝国扩张的同时,也促进了岭南的发展。赵佗就是后来的南越王。为解决北方匈奴危害,秦始皇命大奖蒙恬带兵30万,却匈奴千里,夺取河套平原,使匈奴“民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随即秦始皇又开启了他的建筑大手笔,征集军民修筑长城,这是一个多么夸张的想象,就像人们修建房前的篱笆。或许这仅仅是阻断“亡秦者,胡也”筮验,但他不失为强大的军事屏障,平息了外族对华夏和秦帝国的干

9、扰。解决了南北问题后,秦国的道路又修到了福建和云贵。于是效法上古贤王,秦始皇巡游、封禅,表现了帝国的夸耀,最终死在路上。郡县制郡县在秦之前的战国已经出现,当时的诸侯们为保卫边疆,将边远地区不进行分封,由诸侯直接控制,秦武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县。在秦帝国之初,高层对继续实施分封,还是实行郡县制,进行了激烈地争论。丞相王建议秦始皇在居秦较远的燕齐楚,设置诸侯国,以便于镇守,李斯用周朝为例,指出分封并不能解决同姓诸侯相互侵伐的问题。秦始皇最终采用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篇二:秦国强大与其用人关系浅谈秦国强大与其用人的关系摘要:关键词:秦国强大用人一、 秦国强大之前的基本情况介绍1、秦国地处西隅,主要

10、拥有今陕西省南部,甘肃省东南部,并且立国 较晚,在公元前770年因为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始被封为诸侯。2、立国之初,面积狭小,且东面受到晋、楚等强国的威胁,西面遭到 戎狄的攻击,经济文化同样发展落后,被山东诸国视为戎狄之邦。3、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是一个精彩异彩的时代, 是一个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每个诸侯国都想兼并他国,一统天下,然而,却是最初国瘠民贫、地处西陲的秦国这一支后起之秀完成了这不朽伟业。二、 秦国逐渐强大的原因分析(重点分析其用人特点)1、秦国用人特点最显著的一点可以用七个来概括“不重秦人重客卿”。事实也是如此,秦国领导人如穆公、孝公对外来客卿的重视和培养都是

11、非常尽心尽力的。2、“得人才者得天下”,秦国历代君主都十分重视人才,把求贤才,用贤良作为政治之首务,于是广纳天下良才,不问出身,不问国籍,有才能者皆用之,可以说秦国君主将这句话真正运用到了极致。3、 众多贤才良将当属商鞅为首了,商鞅是魏国人,张仪,魏冉、范睢皆也是魏人,蔡泽为燕国人,吕不伟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而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我想这也是秦国能兼并他国且一统天的的关键了。三、 关于秦国用人制度的两大特点:1、 秦国不仅注意吸收山东的劳动力为其开发经济,而且历来重视任用山东的人才,坚持接纳、使用宾客的政策,到战国时期最终形成了秦国的客卿制度。所谓的客卿制度即养士制度化,这是战国以来形成的一种

12、社会风尚。所谓养士,就是国君和贵族们平时召集一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士”在身旁,供养他们生活,请他们对朝廷的大政方针提出建议,或者随时从中选取人员任官,也可以授予他们某些临时性的政治使命。一般地说,这些人都是下层知识分子,其中也有少数下层劳动者,但往往有谋略或有一技之长。这里的“士”不受政治、经济地位的限制,只要有才干、善于言辩,无论走到那国,都可能受到礼遇,甚至被委以重任。由于这些士经常奔走于各国,到处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策划谋略、权术,所以被称为“游说之士”,他们是当时政治舞台上一支最活跃的力量。秦国地处西北,其旧的宗法制度不似中原地区那样严格,在重用游士、充分发挥游士的积极作用方面也比较开

13、放。应该说,这是秦国能够最终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2、 其二是秦国不仅大量引进人才,而且有一套保证人才得以重用的制度,即军功爵制度,这是商较变法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商鞍在变法中取消了宗室贵族的许多特权,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从而否定了任人唯亲的旧制度。他还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商君书赏刑说:“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书中记有十余种爵名,后来发展为二十等爵。所谓军功爵制,是按作战功劳的大小授给爵位,一定的爵位代表相应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四、 综述(总结)注:参考文献:篇三:论述宋朝的财政管理制度和秦国的财政制度论述宋朝的财政管理制度。宋朝的财政管理体制是集权的。把宰相大权

14、一分为三,相对来说是皇权得到加强,财政大权实际上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样的集权制度难免会出现一人专断的局面。宋朝的全部税负都要上缴中央,即地方上的税收减少了。这样做也是为了削弱地方的权利,加强中央集权。宋朝的财政管理机构为户部。而地方上征税的仍然是行政的政府,并没有出现专门负责征收税收的征税机构。有的临时设立事后就撤销了。中央有户部,而地方没有对应的征税机构,而是行政的政府,这样就形成了上下级多对一的局面,管理上难免混乱,容易产生腐败问题。地方上的税收全部收归中央,而地方的税收很少,这样的规定加剧了地方上的税收腐败问题,因为地方政府可以使用的钱少了,必定加剧对百姓的搜刮。宋朝的预算、会计、审计

15、制度有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制度也是一种积极的制度。预算制度,对于国家来说有了一个收支的计划,从而不至于收不抵支,然后又出现临时征税的情况。比如秦国在缺钱的时候就临时对七岁一下的小孩子征税。会计和审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时的腐败问题。有利于统治者了解和分析全国财政情况,不仅对当时的预决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后世研究两宋时期的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对当今的会计和审计制度有影响。不过,会计和审计制度也只是三司内部设立的,对于监察的效果也令人怀疑。论述秦国的财政制度。秦国时期的田租负担相当沉重,包括正税和附加税,多以实物缴纳。在刚刚统一的中国,这样沉重的赋税是不利于恢复民生、与民休息的。一个帝国的倒塌,必定是经济财政先倒下,生产关系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沉重的赋税也许是加速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秦国征税的依据是每年“案比”的土地数量,由百姓自己申报,然后由乡一级主管官吏共同审查核实,评定贫富等级,应纳税额。这种纳税的方式与今天的纳税方式很相似,即由纳税人先申报,经考核后纳税,这也是一种先进的纳税方法,从纳税人与征税人两方面来考虑谁说的征收,考虑到了纳税人的利益,体现出公平的一面。另外,根据贫富等级来定税,也体现的政府在分配方面的考虑,有利于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秦国的人头税包括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未成年人需要交纳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