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学术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书馆学学术进展(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图书馆学学术进展吴慰慈/谷秀洁/张久珍2012-9-25 10:57:51来源:图书馆论坛(广州)2011年6期【英文标题】Advances in Scholarly Research of Library Science in 2010【作者简介】吴慰慈(1937-),男,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1;谷秀洁(1972-),女,博士,西安工程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西安710048;张久珍(1974-),女,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北京100871【内容提要】2010年图书馆学研究热点集中在下述九个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公共图书馆法立法研究、公共图书馆研
2、究、数字阅读与移动图书馆研究、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实证研究、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研究、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利用研究以及文华图专与文华精神研究等。Advances in many aspects of library scholarly research had been witnessed in China in year 2010. Based on literature survey, 9 notable aspects could be identified as follows: basic library theories, the public library l
3、egislation researches, study on the public library, digital reading and mobile library, innovations on library service, empirical study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and literature retrieval cours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in library,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reuse, and study on the
4、 Boone Library School.【关 键 词】图书馆学/学术进展/中国Library science/Scholarly research/China1、基础理论研究1.1图书馆发展趋势研究图书馆学研究进展1对近年来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覆盖面广,数据翔实,趋势分析画龙点睛。初景利和吴冬曼的“图书馆发展趋势”系列报告从社会背景、主要影响因素、用户需求特点、图书馆的作用等方面对图书馆未来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国内外图书馆的主要战略,提出了图书馆发展的总体趋势、资源建设趋势、用户服务趋势、图书馆管理与人员发展趋势及对图书馆发展战略的
5、启示2-5。1.2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对于“图书馆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主要采用了四种方式:(1)推导式:从“责任”或“社会责任”推演到“图书馆的社会责任”6-7;(2)参照式:借鉴企业的社会责任8或大学的社会责任9讨论图书馆的社会责任;(3)引进式:介绍国外图书馆社会责任的概念、背景、组织管理与体现方式10;(4)思辨式:认为图书馆社会责任的逻辑起点是由利益关系所衍生的服务性与契约性,分为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伦理责任和超规范责任四个方面11,图书馆责任是法律与道德的对立统一。谭楚子认为,传统纸质传媒和现代电子传媒分别构成了“知识分子文化”和“知道分子文化”的重要表征;借全民阅读之春风,公共图书馆
6、可凭庋藏的纸本文献从理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等方面开启民智、引领人文12。范并思不主张将社会赋予图书馆这一机构(或制度)的基本责任或图书馆职能当成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他认为,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是图书馆精神的理性拓展,建议将图书馆社会责任视为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图书馆职业对于社会问题的责任。研究图书馆社会责任的目的是解决图书馆服务的现实问题,即突破文献与信息服务的限制,促进新的服务与原有业务的有机整合,使图书馆人有更多的社会担当,同时推动图书馆学理论向更深层次发展。例如,进一步研究中外图书馆社会责任比较、图书馆核心价值/使命与图书馆社会责任的关系、公费支持的服务机构承担社会责任的合理性、图书
7、馆社会责任与核心业务如何整合、社会责任的底线等问题13-14。但王宗义认为,公益性公共服务领域的所有机构与活动都是寻求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具体实践,硬要在其中分出所谓新的社会责任是对现代社会文明活动缺乏基础认识的表现之一15。2、公共图书馆法立法研究2008年11月,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文化部明确图书馆立法从制定公共图书馆法起步,标志着2001年启动、2004年中断的我国图书馆法立法工作进入“再次启动并加快进程的阶段”16260。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牵头组织了11个课题组,系统总结国内外图书馆法的思想、理论、制度和方案,在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决策建议17-18。公共图书馆法
8、立法基础与必要性研究19指出,“事业发展不平衡、政府责任不到位、服务体系不完善、功能定位不清晰、人员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社会性”以及普遍的国际经验,决定了立法保障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要性。公共图书馆的设置与体系建设研究20通过核算样本图书馆成本、统计分析地方财政预算及采访地方政府官员的方法,提出基层图书馆建设主体上移、以总分馆制为主要形式构建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农村推广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和基层服务点四位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等建议。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制度保障研究21将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划分为捐赠、纯公益、半公益
9、、非营利/营利性的图书借阅组织四种类型,建议区别对待。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研究22认为“公共图书馆管理应当是包括政府管理在内的全社会开放式的管理体系,政府合理的角色定位是公共图书馆的设立者、所有者、宏观管理者及监督者。”建议本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的理念清晰界定政府、行业协会、法人等各自的角色地位,建立“政府主导、行业自律、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的管理体制”。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保障机制研究23提出人员编制应当考虑服务人口、流通量、服务功能等多种因素,按照图书馆规模分级确定。文章还从职业准入制度、馆长任职资格、工作人员结构比例及继续教育四个方面给出保障公共图书馆人员素质的立法建议。公共图书馆经费
10、保障机制研究24认为“吃饭财政”和“以文补文”的历史背景形成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财务结构特点,实现与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性质相适应的经费结构,应当建立起基本服务经费和项目经费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研究25认为,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服务是“利用各类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和满足公众基本信息和阅读需求的公益服务行为”,具有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特征,主要包括文献资料借阅服务、咨询与信息服务、读者活动服务和基层服务四个方面。我国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法律需求的调查分析与研究26根据对国内300余所公共图书馆的问卷调查,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法文献资源经费投入、文献补充、文献使用与处置、文献资
11、源合作建设与共享等问题的立法建议。公共图书馆法呈缴本制度的立法研究27认为,现行呈缴本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应当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兼顾呈缴者利益、符合出版物载体变化新情况、协调统一的呈缴本制度。“读者权益与图书馆服务研究”就公众和业内专家对读者权利和义务的认知状况进行了调查,参照国外图书馆相关法规,提出应当从制度上保障读者享有平等利用权、免费使用权、信息知情权、参与权、自主选择权、个人隐私权等权益28。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公共图书馆法条文草案“讨论稿”与“征求意见稿”具有以下特点:(1)把公共图书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以服务人口为图书馆设置的首要依据,逐步形成设施
12、覆盖体系;(3)经费保障以满足公共图书馆免费提供基本服务为原则;(4)优化人员数量与结构,建立职业准入制;(5)强化读者权利保障和读者个人信息保护;(6)对“图书馆”名称独占性、自主采购与政府招标、古旧文献的保护与利用等问题进行了回应16267-27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图书馆概论第六章介绍了日本图书馆法律体系,包括图书馆法、学校图书馆法、国立国会图书馆法、大学图书馆基准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29。还有学者介绍了英国30、新西兰31、澳大利亚32和丹麦33的图书馆法,为我国图书馆立法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3、公共图书馆研究潘燕桃梳理了近60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认为2004年前后实现
13、了公共图书馆思想的理性回归34。范并思从公共图书馆基本理论、服务理论和管理理论三方面进行了总结,也认为新世纪十年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理论研究最好的十年1619-34。2010年公共图书馆研究重点表现为公共图书馆治理、农家书屋建设和特殊群体服务等方面。3.1公共图书馆治理图书馆治理的概念最早由黄颖和徐引篪引入国内35。蒋永福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优化研究”借鉴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经验,从宏观治理结构、治理主体、治理单元、治理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宏观治理结构:该研究将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分为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两方面。外部治理结构指图书馆与其所处环境因素之间形
14、成的权力协调机制,其核心是“政府图书馆行业协会图书馆(系统)”三者之间的权力协调机制。内部治理结构指在一个特定的图书馆或图书馆系统中管理主体之间的权力分享机制,分为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层面36。在公共图书馆管理中,政府是图书馆事务的决策者和直接规制者,而在公共图书馆治理中,政府是政策制定者和经费提供者。从图书馆管理到图书馆治理转变的关键是政府角色要实现从“划桨”到“掌舵”的转变,承担制度供给、积极回应和适度规制的责任37。图书馆治理的体制基础是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分权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行业自律管理体制38。建立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的目的是让图书馆真正成为法人主体,行使法人权能,承担法人职责。组
15、建图书馆理事会实施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可能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39。(2)治理主体:公共图书馆的治理主体是指为公共图书馆事务制定政策、提供经费以及为公共图书馆服务进行管理、决策、实施的政府、团体(群体)或个人,分为所有者主体、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四类。建议赋予所有者主体决定图书馆事务的最高权力;在建设主体设置上体现责任与能力对等的原则,实行多元化的建设主体设置格局,探索组建联合建设主体的可能性;在管理主体的设置上逐步推行理事会制40。为合理设置建设主体、构建相应的总分馆服务体系,该研究还提出“3-3模式”41和“4-4模式”42的构想。(3)治理单元:公共图书馆治理单元有必置制、自由制、认可制和义务制四种设置模式。受财政分灶吃饭体制的影响,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单元格局呈现出“岛屿结构”,建议明确治理单元设置权主体,治理单元设置模式多样化,治理单元设置以建设主体具有实际的财政支撑能力为前提43。(4)治理评价: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指出我国现行公共图书馆评估制度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过程轻结果、重普遍轻差异等弊端。建议以服务成效评价为重心,制定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专门进行服务满意度评价;增设“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