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动力机制及其相应特征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02524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动力机制及其相应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动力机制及其相应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动力机制及其相应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动力机制及其相应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动力机制及其相应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动力机制及其相应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动力机制及其相应特征(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动力机制及其相应特征 一、 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产业集群演进过程及其对应动力机制借用生态学概念来研究产业集群 从产业集群发生开始,就始终面临着发展和衰亡这两条道路。能够克服没有发展阶段遇到的问题,集群就能不断演进和发展。反之,则消亡。根据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发展程度和竞争优势的动力机制来划分其阶段:1.产业种群阶段概念:生物学意义上的种群是指某一地域范围内进行类似活动的一系列组织,它们在经营中利用资源的方式类似,或其经营结果也类似。产业种群是指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若干个企业的集合体,它们在某一空间内的集合,成为产业集群形成和发源的内核或是集聚胚。因为它们所需的资源和利

2、用方式基本相同,在面临市场环境改变之时,所采取的策略具有普遍性,可以相互借鉴因而聚集在一起可以“抱团取暖”,可以联手积极应对形势的突变。分类:类比生物界某一地区物种的繁衍生息过程,产业种群的诞生也有两种形式-基于某一地域原生环境的“土生土长”和“外来移植”的物种,即基于已创造的良好外部条件的“筑巢引凤”。“土生土长”是指市场形成型产业种群,“筑巢引凤”指的是计划形成型产业种群。前者是内力驱动的,是由该地域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自发形成的。其中,也可以细分为如下几种情形:一、基于本地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人文而形成的种子企(产业)业;二、有大企业(一般是国有企业)改制、拆分而形成的种子企(产)业;三

3、、因本地的资源或是种群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招徕的外资跨国企业或外地内资企业。而计划形成型的种群是政府行政部门基于某种考虑,把同一类企业布置集中在某一地域,这些企业生产同一种或类似产品,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几近一致,布置在一起可以充分享受到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带来的效益。后一类的种群若能顶住发生期和成长期的压力和形成良好的适应环境变化的机制,则会慢慢壮大,逐步摆脱行政指令式的经营管理方式,步入市场形成型种群的发展轨道。总的来说,上述两种类型的发展路径还是有区别的。如下图所示:极少数企业市场机遇市场能力集群成熟进化自组织群落形成微涨落巨涨落政府推进市场形成型种群发展路径政府主导集群增强发展进化升级

4、外资企业/外地内资企业自组织正反馈先锋物种植入政府支持创新学习计划形成型种群发展路径产业种群的诞生是基于一定环境下的偶然事件。而种群萌芽之后,形成产业中心则依靠的是偶然事件之后的累积过程。这个循环因果的过程就是促进产业联系、建构和发展外部经济、提高集体效率的过程,包括在信任和合作基础上建立并发展产、供、销企业之间的联系,上下游企(产)业之间的联系,以及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保罗.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也就是说,在初始条件下的偶然因素导致某个企业在特定的区域产生后,且由于该企业充分挖掘了该地的资源(历史文化、劳动力、资金等)和把握住了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而获得了成功。加之,人们的逐利心理和较低的进

5、入壁垒带来的模仿行为促使同类型企业的出现。(王发明基于生态观的产业集群演进研究)其间,由于该地经济的发展,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挑剔的消费者产生,原有的大而全、臃肿的企业经营结构无法适应当今多样化、小批量的生产,企业亟需从掌握全部的生产经营环节的阶段,转向掌控一个或某几个关键环节的阶段,即发掘自己的优势,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粗放式经营跨越到集约式经营。这就导致了区域内分工协作的出现,在平均利润足够大的前提下,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该产业(产品)的生产,它们很多是为区域内大企业做零配件加工或是承包,随之会促使此区域配套机构和辅助行业的发展。特征:产业这群阶段,企业为了追求共享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

6、等外部规模经济集聚在一起,这时区域内的企业数较少,企业生存能力还比较弱,且企业之间几乎没有(或极少的)协作关系,相关配套(企)产业也极其匮乏,产品比较单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较低,种群类风险大。2.产业集群阶段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地域内企业数的增多,该地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就逐步显现。这两种外部经济具有正反馈机制,即一旦产业集群聚集在某地,外部经济就会成为新的企业选择该地区的推动力,从而促进集聚体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更大的外部经济,如此循环下去。(张明龙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且当地的政府政策、基础设施、劳动力操作水平都有了很大改观。这些环境的改善使得此区域成为一块“磁石”,吸引着大批企业

7、入驻,其中不乏外地内资企业,也有国外的企业,他们看中的正是这里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和健全的配套机构。这时,由于消费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增加,传统大批量生产模式逐渐为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模式所取代。弹性生产方式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所以,企业必须走向联合,在集群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专注于自己的强项,而以往“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竞争非常不利于该地域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也累及所有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在这时倾向于“织网”-加强企业间的正式和非正式联系(如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双方人员非正式的私人往来)和积累丰富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

8、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包括企业家之间的人脉关系和企业间的信任关系,以及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为了协调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集群与外界之间的关系,行业协会应运而生了。行业协会的出现,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集群与外界之间紧密联系着,并且它还在区域内制定一系列行业规范、产品质量标准等公共规则,并代表区域内企业参与地域间的合作与洽谈,参与行业规则的制定。此外,和该地产业有着密切关联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开始与集群内企业发生联系-企业为这些办学机构和研究机构提供实习和调研的场所,并予以资金扶持;而这些知识机构反过来用它们所

9、创造的科研成果来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回馈企业,二者相互促进和发展。上述集群主体之间的合作行为使得区域内集群朝着良性的发展轨道运行。成熟的阶段的产业集群不单单是由生产性的企业组成,也应该包含那些流通性企业,产、供、销一体,区域内经济系统将趋于稳定。此时区域内经济系统开始呈现出一种“动态”优势-依靠集群内各个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产生的“网络效应”,相互学习和借鉴,并共享信息和资源。但是由于缺乏维系这种良好关系的纽带,集群的发展稳定性不强。3.品牌集群阶段集聚区域内配套设施的完善及市场的扩大继续吸引着更多的企业来到集群所在区域设厂投资。同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集群内的一些企业的实力增强,其品牌

10、优势也在不断壮大,成为区域内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并且其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了该区域外,甚至走向全国,走出国外。集群和企业就好比草地和树木的关系。但是,种草容易,长成树却难。集群这片“草地”,可以像沃土一样,在研发、监测、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滋养企业发展;而反过来说,长成参天大树的企业可以给产业集群这篇绿地,带来荫蔽,带来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反哺集群内的其他企业,比如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就可以驱动整个集群的发展,而且,一些大企业所具有的灵活性和知名度也使集群更具活力和生命力。它们在区域内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机会(转包和信息资源),指引发展方向;区域外,它们使得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声名远播,使该

11、地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这种产业集群与集群内大型企业集团的联动,互利共生,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总量在技术进步、生态安全、创新驱动下进一步实现质量效益型增长。但是,尽管区域内不乏大企业和大品牌,但是该区域内许许多多的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仍不容乐观,大部分处在无序竞争、短视的边缘,区域的整体实力因此也并不强大。正所谓“覆巢无完卵”,这种“一超多弱”的局面终究会影响到该地域内所有企业的发展,即使目前经营状况良好的大企业终不能独善其身。当今世界,经济方面的竞争已经由个体竞争发展为群体竞争,主要是集团和集团之间的竞争,在产业方面就体现为集群之间的竞争。试想,仅靠少数大企业挑大梁,而占集群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游

12、离于破产和保本的边缘,且各自为战,集群缺乏整体的规划,这样的区域整体竞争优势还会明显吗?集群又能维持多久呢?4.集群品牌阶段集群品牌不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它是集群持续发展的必要阶段。集群品牌是区域品牌狭义上的概念,也就是说此时区域品牌是特指某个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 它象征着该产业集群的历史与现状,是区域内产业集群的代表,因此,集群品牌也是一个识别系统,这个识别系统是由区域(地名)和产业(产品)名称为核心构成的;它在法律上表现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该阶段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持续期,在该区域内有着互补或是竞争关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采用统一的名称、术语、标识、符号及图案等。企业是为获利而生,作

13、为中小企业来讲,其目标不应该是短期之利润,而应追去长期的盈利、稳固的市场地位和强势的品牌。但是,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小企业似乎具有天生的脆弱性,平均寿命很低,想做大做强,机会微乎其微。但是,这一阶段,集群内的企业采用统一的品牌来经营,品牌名称形式是“当地地名+产业(品)名”,区域内各机构拧成一股绳,即形成1+1+1+.+1(n个1)n的累积效应。这时,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就获得了一种品牌效应。这种集群品牌所拥有的品牌效应具体是指识别效应、搭乘效应、聚集效应、刺激效应。I.识别效应。它将集群之间的差异从名称上就显现出来,突出各地的特色产品,它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产品品牌宣传。如女装名镇-虎门、

14、面料名镇-佛山西樵、童装名镇-湖州织里、羊毛衫名镇大朗、经编名镇-浙江马桥、丝绸名镇-江苏盛泽、休闲服装名城-福建石狮市、出口服装制造名城-浙江平湖市。II.搭乘效应。搭乘效应使得集群内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可以借助集群品牌的影响力扩展产品市场和利用一部分公共资源。目前,纺织服装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处于弱势位置,面临生产成本上升、融资难等问题。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加强中小企业的管理,助其健康发展。纺织服装产业里中小企业较为密集,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也更为明显。着重以产业集群带动中小企业发展,通过产业集群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的提升,力争实现单个产业集群产值实现质的飞跃。

15、将产业集群升级为集群品牌,可以有效的利用集群整体的影响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决策短视和市场开拓方面的问题。III聚集效应。此效应可以吸引区域外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来此地生产经营。由于当地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扎堆,集聚了大量具有实业精神的科技创新人才,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不断发展,吸引力大量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这里。如今的中关村已经聚集以联想、百度、微软和谷歌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航空航天为代表,以研发和服务为主要形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了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

16、区。IV.刺激效应。集群内企业会因竞争的日益激烈而革新技术,为谋生存而不断强化自己的竞争力。最终促进集群整体质的提高。这种品牌效应一旦形成,便使得区域内集群拥有了一种难得的无形资产,它与单个企业的品牌相比,更形象、更直接,浓缩了众多企业精华的集群品牌效应更广泛,持续性也愈强,有助于克服单个企业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和品牌效应难以持续的缺点。(张明龙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品牌化发展将产业集群带入了价值竞争的良性竞争阶段。可以看出,这些效应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延长集群的生命周期,使集群形成强大而持续的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要打造集群品牌的重要原因。基于服装行业得特殊性,该行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到了服务驱动的时代,服装企业从价格竞争走向价值竞争,从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型企业转向以客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