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二生物课后习题:《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新人教版必修三)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17699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二生物课后习题:《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新人教版必修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4-2015学年高二生物课后习题:《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新人教版必修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4-2015学年高二生物课后习题:《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新人教版必修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4-2015学年高二生物课后习题:《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新人教版必修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4-2015学年高二生物课后习题:《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新人教版必修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2015学年高二生物课后习题:《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新人教版必修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2015学年高二生物课后习题:《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新人教版必修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1.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单向传递。神经冲动在突触上单向传递,决定了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单向传导。答案:A2.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C.该反射有多

2、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解析: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比如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起跑动作的产生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故A项错误。B项,调节起跑动作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和听觉中枢。D项,小脑司平衡,与起跑反应的快慢程度无关。起跑反射涉及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故C项正确。答案:C3.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解析:静息电位的形成

3、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其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于Na+内流,其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ABC是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Na+内流;CDE是静息电位的形成过程,K+外流。答案:C4.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内部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兴奋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与突触小泡移动的方向相反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解析:神经纤维内部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兴奋,突触完成信号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答案:A5.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由

4、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当受到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C.图中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若从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解析: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当受刺激时,该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处结构为突触,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切断传出神经,刺激传入神经,兴奋不能到达效应器,效应器无反应。答案:D6.(2013四川高考理综)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B.电刺激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C.电刺激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解析:神经与肌肉通过类似于突触的“神经肌接头”传递兴奋时,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项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项正确;肌肉细胞受刺激后能收缩,但不能将兴奋传递给与之相连的神经纤维,C项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D项正确。答案:C7.以下依据神经细胞功能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6、A.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B.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D.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解析:膝跳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轴突较长,有利于将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小腿肌肉);传入神经元树突较多,有利于接受刺激,并传至轴突。肽的合成在核糖体上。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作用完毕后马上被酶分解,否则会引起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或抑制。答案:C8.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组成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C.神

7、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单方向的D.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无关解析: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二者参与的中枢不相同,前者只需要脊髓或脑干的中枢参与,后者必须有大脑皮层的中枢参与。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其建立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有关。在神经元之间,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答案:D9.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

8、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A.静息电位值减小B.静息电位值增大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解析: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内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Na+内流导致,如果减少溶液S中的Na+的浓度,则会导致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量减少,而使峰值降低。答案:D10.某人因受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一定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A.脑干和脊髓B.小脑和脊髓C.小脑和脑干D.只有脊髓解析:呼吸中枢、心跳中枢存在于脑干,其呼吸和心跳正常,说明脑干的功能正常。另外,该植物人能“进食”

9、,就必须能排尿和排便,排尿中枢和排便中枢存在于脊髓,所以该人的脊髓功能应该是正常的。因为该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所以其一定丧失了正常功能的部位是大脑。答案:A11.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下面左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下面右侧曲线图。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解析:适宜的刺激使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兴奋向两侧传递。将电极均置于细胞外,当兴奋传至A时,A、B之间就会有电势差而形成电流;当兴奋传至B时,A、B之间也会形成电流,两种情况下的电流方向相反。答案:C12.据下图分析神经细胞,叙述错误

10、的是()A.此图可表示突触小泡膜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等载体有关C.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A面D.若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空气水界面上,与水面接触解析:根据生物膜系统的特点,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膜都没有糖被,此图不会是突触小泡膜。细胞膜内外静息电位的形成与膜上的载体运输离子有关。突触后膜的外表面与突触间隙接触,细胞膜的外表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糖被。磷脂分子的头部是亲水的,所以能与水面接触。答案:A二、非选择题13.下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图乙是图甲中

11、(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3)图丙中若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称为。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突触个。(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融合,通过A细胞的作用,进入突触间隙。(5)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答案:(1)感受器d细胞体膜或树突膜(2)递质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3)神经中枢a、c、d、e3(4)高尔基体突触前膜胞吐

12、(5)兴奋或抑制14.下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的N是,其神经末梢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2)图乙中的表示,它的形成与有关,物质对突触后膜的作用效果是。(3)请在乙图的方框中用箭头画出兴奋传导的方向,并简述理由。(4)假如丙图中的Y来自甲图中的A,丙图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受到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作用;但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作用,导致效应器不产生相应反应,这又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神经中枢要接受的控制。解析:(1)依据脊髓灰质

13、的形状前大后小、前运动 (神经)后感觉(神经),不难推断出N是传入神经的末梢和相应的附属结构,为感受器;静息时,神经细胞的膜外是正电位,受到刺激后变成负电位;膜内电位变化正好相反。(2)是突触小泡,它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物质是递质,对突触后膜的作用效果是兴奋或抑制。(3)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传递方向只能是单向的,即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4)感受器受到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有兴奋作用,而大脑皮层对此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递质对突触后膜具有抑制作用。这正好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神经中枢要接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答案:(1)感受器

14、正电位负电位(2)突触小泡高尔基体兴奋或抑制(3)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兴奋抑制高级神经中枢15.(2013安徽高考理综)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下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解析:(1)可以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若骨骼肌收缩、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有电位变化而无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细胞间单向传递。(2)若电位计出现波动、未出现波动,说明所加的药物可阻断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当药物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药物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争夺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都可阻断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导致左后肢不出现屈反射。答案:(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2)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