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章课程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8911939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七章课程(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课程,教学目标:认识关于“课程”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以及课程内涵的变化趋势;掌握各种课程类型的特点与价值;懂得课程的规范形式;了解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掌握本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认识“课程”定义以及课程内涵的变化趋势;掌握各种课程类型的特点与价值;掌握本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本章内容: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定义 二、课程的类型 三、课程的规范形式,一、课程的定义,1、课程是知识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的课程定义是这样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

2、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2、课程是经验 即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3、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4、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 包括:课程开发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的对话,师生间的对话,教师间的对话,学习者之间的对话,校、家、社会之间的对话。 它的特点:强调过程和生成。,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体验和经验,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

3、调显性和隐性课程并重,二、课程的类型,(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1、学科课程 所谓“学科课程”(the subject curriculum),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2、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experience curriculum)亦称“活动课程”(activity cu

4、rriculum),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儿童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二)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分: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分: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而选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

5、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所谓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所谓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分: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6、负责国家课程的课程编制中心具有权威、多样性、强制性的特点。,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的质量标准,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绝对数量的比重。国家通过权重如此之高的国家课程来保证对学生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实现。,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在关注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传统,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直接

7、反映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自主开发并实施、管理的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既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也包括学校自行设计的新课程;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三、课程的规范形式,(一)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原称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国

8、家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目的、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教育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三)教科书 教科书又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接受能力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第二节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社

9、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改革及其趋势 (三)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现状,二、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年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年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 年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了。,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改

10、革的目标之二: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三: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改革的目标之四: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五: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改革的目标之六: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