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513562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通缉(j) 根茎(jng) 经幢(zhung) 引吭高歌(hng)B. 丰稔(rn) 囹圄(y) 眩晕(xun) 五行八作(xng)C. 果脯(p) 唁电(yn) 剥蚀(b) 针砭时弊(bin)D. 中意(zhng) 聒噪(gu) 悭吝(qin) 喟然长叹(ku)【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所考查的字音多为多音字的读音。A经幢(zhung)(chung);B,五行八作(xng)(hng);C,果脯(p)(f)。点睛:高考字音题是个难点,最关键的还是如

2、何在短时间内记忆相当数量的字音。下面这些方法也许会对考生有些帮助。(1)根据词义不同辨别读音。如“间”字,当“时间、中间” 的意思讲读“jin”,其余读“jin”。(2)根据词性辨别读音。如“创”字,名词读“chung”,动词读“chung”。(3)根据口语、书面语的区别辨别读音。如“给”字,口语读“gi”,书面语读“j”,“壳”字,口语读“k ”,书面语读“qio ”。(4)用简便记忆法辨音。如“遂”字,除“半身不遂”读“su”外,其余都读“su”。(5)根据审音表上规定的读音辨音。如“氛”读“fn”,“倾”读“qng ”,“戚”读“q”。(6)根据古今读音习惯辨析读音。如“说”,古汉语中一

3、般读“shu”,现代汉语中一般读“shu” ,(现代汉语的“游说、说客”等仍保留了古代的读音),还要注意成语当中保留了大量的古音,如“绿(l)林好汉”、“商贾(g )云集”、“否(p)极泰来”等。(7)根据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辨析读音。如“靓”,普通话中读“jng”,方言中读“ling”(靓女、靓仔),而普通话中的姓氏,则往往保留了方言中的读音。(8)根据汉语词与外来词的不同辨析读音。如,“卡”,在“关卡”、“卡住”、“发卡”、“卡壳”等汉语词中读“qi”,而在“卡拉奇”、“卡宾枪”、“卡片”、“卡通”、“卡车”等音意结合的外来词中读“k”。2. 选出字形全对的一组A. 迁徙 沧桑 恃才傲物 蜂

4、涌而至B. 矫健 凑和 声名雀起 不修边幅C. 锻炼 赋予 绿草如茵 不计前嫌D. 秸杆 胁迫 要言不烦 怙恶不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形。A,蜂涌而至蜂拥而至;B,凑和凑合,声名雀起声名鹊起;D,秸杆秸秆。点睛:高考主要考察考生对音同异义字的判别,主要的解题技巧有: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

5、源,这样才不会混淆。3.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及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瘐y毙 明信片 再所不惜 利令智昏B. 偌ru大 瞎掺和(huo) 独当一面 山清水秀C. 伫zh立 水笼头 信而有征 余勇可贾gD. 颠簸b 度假村 细水常流 平心而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A,瘐毙(y),再所不惜在所不惜; C,水笼头水龙头; D,细水常流细水长流。点睛:高考主要考察考生对音同异义字的判别,主要的解题技巧有: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

6、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4. 选出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A. 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B. 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C. 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D. 环境专家试图用向湖里放鱼的方法治理湖水污染,因为这里的渔业资源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答案】C【解析】试

7、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C,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使用正确。A不绝如缕:意思是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修饰“哭声”;B,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不能修饰“接济和帮助”;D,竭泽而渔:抽干池水,捉尽池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望文生义。5.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金陵十二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最优秀的十二位女儿。第五回完整出示了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尤二姐、贾迎春、贾惜春、王熙风、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位正册女性名单。

8、B. 唐代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年代,很多诗人也因其诗歌的不同特点而得到专有称号,如李白被尊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被称为“诗魔”等。C. 孟子、荀子都是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但在“人性”问题上,二者持有不同看法:荀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则主张“性恶论”,故强调后天环境及教育对改善人的恶的本性的重要性。D. 韩愈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谓的“新乐府运动”,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的,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

9、,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A项,尤二姐不是正册中的人物,是副册中的。C,孟子、荀子关于人性的观点反了,应该是孟子是性善论,荀子是性恶论。D,韩愈不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的是新乐府运动。二、课内文言文6. 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数罟不入污池 数:密 B. 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C.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精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推断能力。D,通:普遍。点睛:文言实词题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联系学过的课内知识,揣摩分析;用互文见义前后对举对照解释前后词;

10、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分析字形,辨明字义:结合语法,理解分析注意:将给出的词义带迸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7. 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于之 B.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橹:盾牌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检查 D.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推断能力。C,检:约束、制止。点睛:文言实词题注意:将给出的词义带迸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8. 下面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斧斤以时入山林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B. 吾尝跂

11、而望矣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C. 填然鼓之 士大夫之族D. 不拘于时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推断能力。B,都是连词,表修饰。A,分别是:介词,按照;目的连词,来;C,分别是:衬音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代词,这;D表被动,被;介词,比。点睛:文言虚词题 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只要知道一个的用法、意义就差不多了,另一个按照这个意义带进去看通不通,就可以判断两个是否一样了。9. 下面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弟子不必不如师 B. 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C.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D.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2、【答案】C10. 下面句子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句读之不知A. 蚓无爪牙之利 B. 未之有也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着,用心躁也 D.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式特点。例句和B都是宾语前置句。A,定语后置句,C,判断句,D,状语后置句。点睛:特殊句式:定语后置 其句式特点: 人(物) + (之) + 者 名词 + 之 + 形容词求人可使报秦者 四海之大 诸侯敢救赵者(石之铿然有声者) 蚓无爪牙之利 介词结构后置 尤其是“于”,记住,“于+ 宾语”这样的介词结构一般翻译时要前如:师不必贤于弟子 求救于魏 以勇气闻于诸侯 而君幸于赵王11. 下面句子中

13、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B. 或师焉,或不焉C.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中的通假现象。B, 不通“否”,C,从通“纵”,D,颁通“斑”,斑白。点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12. 下面句中加点字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天下云集响应A. 序

14、八州而朝同列 B.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C.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例句和C都是名词作状语,A、B,名词作动词,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点睛: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5,名词用作状语13. 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余嘉其能行古道 我赞许他能行古人从师之道B.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再说天下并不小并不弱C. 金就砺则利 把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D. 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低着头,颈上系着绳来命令下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子翻译能力。B, 这里的“小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小变弱,天下没有变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