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单元知识梳理与评估6(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512715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单元知识梳理与评估6(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单元知识梳理与评估6(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单元知识梳理与评估6(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单元知识梳理与评估6(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单元知识梳理与评估6(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单元知识梳理与评估6(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单元知识梳理与评估6(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知识梳理与评估(六)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5分)1以致其性焉尔_通_2字而幼孩_通_3既然已_通_4遂而鸡豚_通_5鼓瑟希_通_6莫春者_通_7唯求则非邦也与_通_8序天伦之乐事_通_9垣墙周庭,以当南日_通_ 10而母立于兹_通_ 答案:1. “尔”通“耳”;2. “而”通“尔”;3. “已” 通“矣”;4. “而”通“尔”;5. “希”通“稀”;6. “莫”通“暮”;7. “与”通“欤”;8. “序” 通“叙”;9. “当”通“挡”;10. “而”通“尔”二、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加以解释。(20分)1名我固当:2早实以蕃: 3甚者爪其肤

2、以验其生枯:4移之官理可乎: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6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7而卒以祸:8或移徙:9而木之性日以离矣:10旦暮吏来而呼曰:11非有能硕茂之也:12非有能早而蕃之也:13遂而鸡豚:14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15. 以致其性焉尔:16驼业种树:17忧之太勤:18传其事以为官戒:19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20端章甫:21鼓瑟希:22风乎舞雩:2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24曾皙后:25不有佳咏,何伸雅怀:26幽赏未已:27古人秉烛夜游:28客逾庖而宴:29吾家读书久不效:30.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31东犬西吠:3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33多可喜,亦多可悲:34垣墙周庭:35内外多

3、置小门:答案:1.名:名词活用作动词,称呼;2.实:名词活用作动词,结果实;3.爪: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手指抓,掐;4.官: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官;5.飧/饔:名词活用作动词,吃晚/早饭;6.寿:名词活用作动词,活得长久;7.祸:名词活用作动词,受到祸害;8.移:动词作名词,移栽的树;9.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0.旦暮:名词作状语,从早到晚;11.硕/茂:使动用法,使长得高大/茂盛;12.早/蕃:使动用法,使早/多结果;13.遂:使动用法,使成长;14.蕃,使多;安,使安定;15.致:使动用法,使达到;16.业:名词活用为动词,以为职业;17.忧:为动用法,为担忧;18.传:为动用法,为作传

4、;19.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20.端:名词作动词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21.鼓:名词作动词 弹奏;22.风:名词作动词 吹风、乘凉;23.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24.后:方位名词作动词 落在后面;25.咏:动词作名词,诗歌;26.幽:形容词作名词,幽雅的景致;27.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8.宴:名词用作动词,用饭;29.效:名词用作动词,取得效果;30.下,朝下,上,从上面,名词作状语;31.西:名词作状语,朝西;32.手:名词作状语,亲自;33.悲,喜:形容词用作名词,可悲的事,可喜的事;34.周:名词使动用法,使围住;35.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内外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

5、点词语的古今义。(20分)1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_今义_2其实害之古义_今义_3去不复顾古义_今义_4故乡人号之“驼”古义_今义_5得养人术古义_今义_6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_今义_7加之以师旅古义_今义_8且知方也古义_今义_9如五六十古义_今义_10如其礼乐古义_今义_11异乎三子者之撰古义_今义_12大块假我以文章古义_今义_13往往而是古义_今义_14大母过余曰古义_今义_15吾妻来归古义_今义_答案:1.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其实:古义,那实际上;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3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4故乡:古义,故

6、,所以;乡,乡里。今义,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5养人:古义,养,治理;人,百姓。今义,指某事物对人体有较大的好处。6小人:古义,小民。今义,品行低下的人。7古义,泛指军队。今义,军队编制单位之一。8方:古义,正道、正理。今义,方向、方面、方法等。9如:古义,或者。今义,如果。10如:古义,至于。今义,如果。11撰:古义,才能。今义,写作。12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13往往: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14过:古义,看望;今义,经过。15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0分)1虽窥伺效慕2其土欲故3早实以蕃4其置也

7、若弃5驼业种树6有类橐驼者7他植者则不然8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9而木之性日以离矣10无不活,且硕茂11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12种树郭橐驼传13传其事以为官戒14以吾一日长乎尔15加之以师旅16以吾一日长乎尔17子路率尔而对曰18项脊轩,旧南阁子也19南北为一20凡再变矣21每移案顾视,顾视无可置者22日过午已昏23或凭几学书24杂植兰桂竹木于庭25亦遂增胜26吾妻来归27始为篱,已为墙28三五之夜29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30且何谓阁子也31亦各言其志也3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答案:1.即使;2.旧,指原来育苗的土;3.结果实,名词作动词;4.像;5.以为职业;6.的样子;7.的人;

8、8.把;9.连词,表修饰;10.而且;11.尚且;12.一种文体;13.为作传;14.因为,介词;15.用、把,介词;16.你、你们,代词;17.的样子,形容词词尾;18.旧,原来的;19.一,整体;20.凡,总共;再,两次;21.案,桌子;22.昏,暗;23.几,书桌;书,写字;24.杂,交错;25.胜,佳景,引申为光彩;26.归,旧时指女子出嫁;27.已,后来、不久;28.三五,即十五;29.竟,整;30.且,那么;31.言,说、谈,动词;32.言,话,名词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20分)1非吾业也2不知始何名3故不我若也4吾又何能为哉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6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

9、如也7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8若甚怜焉,而卒以祸9传其事以为官戒10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11阳春召我以烟景12不吾知也13则何以哉14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15为国以礼16则何以哉17异乎三子者之撰18以吾一日长乎尔19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20妪,先大母婢也2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22吾儿,久不见若影23明月半墙2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25垣墙周庭26杂植兰桂竹木于庭27家有老妪,尝居于此28室西连于中闺29鸡栖于厅30其制稍异于前答案:1.判断句,以“也”式表示判断。2.宾语前置句,名何叫什么。3.宾语前置句,“不我若”即“不若我”,意为“不如我”“比不上我”。4.宾语前置句,能为何能够做什么。5

10、.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意为“拿什么”“用什么”“凭什么”。6.省略句,莫能如(之)。7.省略句,移之(于)官理。8.省略句,卒以(之)祸。9.省略句, 以(之)为官。10.判断句。11.状语后置句。12.宾语前置句。13.宾语前置句。14.状语后置句。15.状语后置句。16.宾语前置句。17.状语后置句。18.状语后置句。19.判断句。20.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21.省略句,省主语“余”。22.省略句,省主语“吾”。23.省略句,省谓语“照”。24.省略句,省介词“于”。25.省略句,省介词“于”。26.介词结构后置,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27.介词结构后置,在这里居住。28.

11、介词结构后置,与中闺相连。29.介词结构后置,在厅里栖息。30.介词结构后置,跟以前不同。六、文学常识填空。(15分)1.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永济人,世称“_”。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_共同倡导中国唐代_运动,并称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_。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_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_礼记易经春秋并称“_”。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3. 李白,字太白,号_,唐代伟大的_诗人,被后人誉为“_”。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后世将李白和_并称“李杜”。4.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_,又号项脊生, 江苏昆山人。主要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收录在震川文集中。他推崇唐宋古文,被称为“_”。答案:1.柳河东韩愈古文柳河东集2. 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诗经尚书四书五经3. 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仙杜甫4震川唐宋派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