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绪论)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316463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绪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针灸学(绪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针灸学(绪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针灸学(绪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针灸学(绪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绪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绪论)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 灸 学,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绪论,定义 针灸学特点 针灸发展简史 针灸治疗的病症及疗效研究,定义,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针、箴、鍼三字通。针,刺也,刺激穴位。(古代用竹刺) 灸、久 通。烧灼、灼体疗病之意。 针灸学在治疗上分为两部分: 针法:用金属制品(针)针刺一定部位(腧穴),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通经脉,调气血。 灸法:用艾绒制成艾柱(艾卷),在人体一定部位(腧穴)进行熏烤、烧灼,达到温通经脉,防病治病的目的。,针灸学特点,针灸在早期医书中称为“外治法”。具有如下特点 简:操作简便,使用工具、设备简单。 便:使用方便,随

2、身携带。 廉:费用低廉,经济 效:疗效显著,收效迅速,适应证广泛。对内、外、妇、儿各科均适应。,如内科病:胃脘痛选足三里、中脘。头痛(头顶、偏头痛)选太阳、风池等穴,痢疾、腹泻选天枢、足三里。妇科病:痛经选三阴交;儿科病:疳积(慢性营养不良)四缝三棱针刺血,5天1次,疗程35月。外科病证:如疔疮走黄,三棱针刺血,挑断一段,针刺灵台、大椎;皮肤科病证:神经性皮炎可用皮肤针叩刺出血,加灸;眼科病证:火眼,选睛明、上星、太阳、耳尖刺血;喉痛选少商、商阳刺血。 目前统计,针灸可治疗300多种病证,对其中170余种有很好的疗效,余130种可辅助治疗。,针灸学发展简史,针灸的起源 古代最原始的针刺和切割用

3、具称为 “砭石 ”。(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文: “砭,以石治病也。 ” 灸法来源于我国北部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火的应用,为灸法提供了依据。(旧石器时代晚期)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仰韶文化时期,畜牧业比较发达,广泛饲养牛羊等有角动物,与拔罐疗法的创造有密切的关系(新石器时代晚期),1.针灸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各种学术思想的进步,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促进了针灸学从实践经验向理论高度的深化,针刺工具由砭石、骨针、竹针发展到了金属工具,从而扩大了针刺医疗实践的范围,使针灸学术飞跃发展。 1968年在河北满城的西汉刘胜墓(公元11

4、3年)出土了4根金针和5根残损的银针,为我们古代九针的一部分原形。这个时期的灸法都是应用艾炷施行的烧灼灸法。由于九针的出现,才有了正式的针法。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帛书:反应了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2.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黄帝内经: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这总结,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针灸发展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内经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和经络系统相关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等,对经脉病候也有详细具体的论述,而且对奇经八脉有所认识。在腧穴理论方面,也有较

5、为完整的论述,载有100多个腧穴名称,对特定穴理论阐述较详,特别对五输穴理论阐述比较全面,为后世腧穴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刺灸法方面有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对刺法论述较为详尽。在治疗方面论述了治疗原则,取穴配穴方面提出了具体方法。,难经:使针灸基础理论更加系统和全面。,难经进一步丰富充实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在阐述经络学说中的奇经八脉理论,腧穴中的八会穴、五输穴理论,刺灸学中的针刺补泻手法、得气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其八会穴理论对五输配属五行的五门十变理论,成为子午流注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关于双手配合操作和得气问题的见解以及提出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泻配穴原则等使针灸基础理论更加系统和全面。,3

6、. 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以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针灸发展史上的第二座丰碑。,收349穴,按脏腑、气血、经络、腧穴、脉诊、刺灸法和临床各种病证针灸等次序编辑,成为我国现存最早而较全面的系统针灸专著,对国外影响也较大。,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使灸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纵观我国一千多年来的众多针灸学家,在针灸学术上的成就和建树,无不导源于内经难经甲乙经,无不是对三书内容的补充和发挥。这三书是针灸学共同的学术渊源和理论基础,在针灸学上的成就及影响最为深远。,针灸学派辈出,针灸理论更加完善,唐孙思邈千金方:广泛的收入了前代各家的针灸临床经验,绘制五色

7、“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首创阿是穴和指寸法。 唐王焘外台秘要:大量采录了诸家的灸治经验,充实了灸法内容。为灸法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宋王惟一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刻于石碑供人拓印。以后又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模型,供学习和考试。促进了经络腧穴理论知识的统一和针灸学的发展。 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既遵黄帝明堂,又重实践经验,包括民间经验,对后世颇有影响。,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将任、督二脉于十二经脉并论,考订了经脉循行及其与腧穴的联系,对经脉研究很有影响。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 明杨继州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

8、丰富多彩,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以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针灸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4.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决:专论以歌诀为主,配合插图,图文并茂,颇切实用。歌图并茂,为清太医院学生必修内容。 清李学川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列出了361个经穴。 近代针灸学家承淡安,著中国针灸学,他除了继承古代针灸学术以外,开创了利用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的尝试,成为近代中西汇通的代表人物。,5.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现代针灸学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认真发掘古代针灸学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 本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是整理针

9、灸学基础知识,观察针灸适应症,用现代论著方法阐述针灸学术体系。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专题深入地总结古代针灸文献,比较广泛的一种病一种病地进行针灸临床总结,并开展实验研究和针刺对各系统、各器官功能的影响,研究针灸的基本作用。 70年代以来,从外科手术学、麻醉学、神经解剖学、组织化学、痛觉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医学电子学等多方面,开展针麻的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又以研究循经感传为契机,从不同角度研究经络现象及其实质,腧穴与脏腑相关等理论问题。 80年代至90年代,针灸医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八五和九五期间,国家科委将经络研究列为全国十二项重大科研课题之一,无疑将对整个针灸研究和发展起到十分

10、重要的推动作用。,6、针灸的对外交流,公元六世纪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公元552年,我国以针经赠日本钦明天皇。 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明堂图、针灸甲乙经东渡扶桑。 公元702年,日本人仿唐代医学制度,设置针灸专业。 公元16至17世纪,针灸传入欧洲。 1979年,WHO向世界各国医生推荐针灸治疗43种疾病。 目前据统计,可用针灸治疗的病证已达300种,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其中对100种左右的病证有较好或很好的疗效。,针灸治疗的病症及疗效研究,针灸的运用范围除了WHO制定的针灸适应症外,还治疗神志方面的疾病如恐慌、忧郁症、心悸、失眠、烦躁等;神经损伤疾病,如面瘫、椎间盘突出

11、、颈椎综合征、不明原因引起的疾病;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和妇科、内科方面的针灸适应症。,对针灸临床疗效的研究涉到了各种各样已用针灸施治的病症。它们有:哮喘(asthma),背痛(back pain),头痛(headche),恶心(nausea),烟瘾(tobacco addiction),毒瘾(drug addiction,糖尿病(diabetes),风湿病(rheumatism),癌症(cancer)脊髓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髌股骨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yrome),血管疾病(vascular disease),口腔干燥(xerostomia),外阴症(vulvodynia),小儿大脑麻痹(infantile cerebral palsy)和男性少精症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