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应用ppt-医学免疫学课件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88270386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5.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应用ppt-医学免疫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免疫学应用ppt-医学免疫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免疫学应用ppt-医学免疫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免疫学应用ppt-医学免疫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免疫学应用ppt-医学免疫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学应用ppt-医学免疫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应用ppt-医学免疫学课件(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免疫学应用,应用免疫学理论阐明有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发展规律 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技术来诊断和防治疾病 本章介绍 -常见的免疫学防治方法和常见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内容提要 第一节 免疫防治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 第三节 移植免疫,获得性免疫接种的方式 哪些方式应用于哪些情况 不同方式免疫接种的优缺点 免疫接种的风险和益处 血清学反应,第一节 免疫学防治 概念:是指利用免疫学原理,达到防病和治病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免疫预防:利用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制剂来建立机体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免疫治疗:指应用免疫学原理,针对疾病的发生机制,人为地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所

2、采取的措施。,一、 免疫预防 免疫接种是一种对常见的和致病的病原提供特异性的保护作用 。 特异性免疫获得方式:自然免疫、人工免疫 根据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原理,采用人工方法将Ag/Ab制成各种制剂,接种于人体,使其产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达到预防某些疾病的目的。(人工主动/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用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接种机体,使机 体主动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人工被动免疫:用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使机体被动 得特异性免疫,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特异性免疫类型,自然免疫,人工免疫,自然主动免疫:自然感染,自然被动免疫:母体抗体通过胎盘(IgG)或 初乳(SIgA)输给

3、婴儿,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疫苗、类毒素,人工被动免疫:注射动物免疫血清、胎盘球 蛋白、转移因子等,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生物制剂 1死疫苗(灭活疫苗)是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理化方法使其失去活力制备而成的疫苗。如伤寒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狂犬病病毒、乙脑病毒疫苗均为灭活疫苗。 2减毒活疫苗是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体制成的疫苗。脊髓灰质病毒、卡介苗、麻疹病毒疫苗是常用的减毒活疫苗。 3类毒素:外毒素0.3-0.4%甲醛 类毒素,如百白破三联疫苗。 4 新型疫苗 1)亚单位疫苗:提取有效免疫原成分。如HA、NA,HBSAg 2)合成肽疫苗:人工合成抗原肽。 (无需培养微生物,

4、可大量生产,无致癌、返祖的危险性) 3)基因工程疫苗 编码免疫原基因载体体内 酵母菌、大肠杆菌(体外培养) 如:重组抗原疫苗、重组载体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灭活疫苗与减毒疫苗比较,疫苗制剂及其研究现状,毒素,类毒素,化学修饰,毒素基团,抗原决定基,化学修 饰,当致病作用是由毒素引起的,可把毒素处理为类毒素作为疫苗,如白喉,破伤风和霍乱等。,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人工主动免疫的注意事项,接种对象 接种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 接种途径 接种后反应 禁忌症,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 抗毒素:外/类毒素马Ab 人丙种球蛋白:人血浆丙种球蛋白和胎盘球蛋白 细胞因子 单抗/基因工程抗体 人工被动免疫

5、注意事项 注意防止超敏反应 早期和足量 不滥用丙球,被动免疫不能激活免疫系统,所以,不能产生记忆反应,其保护作用是短暂的。,!,马血清抗毒素的两重性:,2、异种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马血清抗体。,1、特异性抗体-中和毒素,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二、免 疫 治 疗,概念:指针对机体低下或亢进的免疫状态,人为地增强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 用于免疫治疗的制剂:抗体、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免疫细胞、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 分类(作用机制): 1、被动免疫治疗 被动增强:抗体、免疫效应细胞、小分子免疫肽 间接作用:过继免疫 2、免疫增强疗法 免疫抑制疗法,1. 免疫缺陷

6、 (Deficiency) :先天或后天B细胞缺陷导致的抗体合成障碍或合并其他免疫缺陷。 2. 易感人群接触或可能接触某种疾病,而时间不允许主动免疫产生足够的保护作用。 3. 疾病已经存在,抗体起改善和帮助抑制毒素作用,如破伤风。,下列情况需应用被动免疫:,(一)采用治疗性疫苗进行的免疫治疗,1微生物抗原疫苗:人类的许多肿瘤与微生物感染有关。 2 细胞疫苗:包括肿瘤细胞疫苗、基因修饰的瘤苗、树突状细胞疫苗等。细胞疫苗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效应。 3 分子疫苗:合成肽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和DNA疫苗可作为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性疫苗。,(二)采用抗体进行的免疫治疗 免疫血清 (1)抗毒素血清:主要用

7、于治疗和紧急预防外毒素所致的疾病。常用的有白喉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等。但由于 马血清是异种蛋白,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清病或血清过敏性体克。 (2)胎盘(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是从健康妇女胎盘中提取的。若来自正常人血清,则称为人血清丙种球蛋白。这些制剂主要用于预防麻疹、传染性肝炎等疾病。 (3)抗菌免疫血清:是用细菌免疫动物制成的免疫血清,主要用于该菌引起病症的防治。 (4)抗病毒免疫血清:是由病毒免疫产生的血清,现有抗麻疹免疫血清、抗狂犬病免疫血清、抗乙型脑炎免疫血清等。主要用于病毒性疾病的紧急预防和治疗。 (5)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是用T淋巴细胞免疫动物制成的免疫血清,可抑制T细胞的作

8、用。主要用于治疗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器官移植时治疗排斥反应。,(二)采用抗体进行的免疫治疗 2单克隆抗体(McAb):主要用于检测各种抗原分子和微量物质。或连结抗肿瘤药物、放射性核素用于肿瘤的定位治疗和诊断。但目前所用McAb多为鼠源性的,用于人体后,机体会产生抗鼠源McAb的抗体,减弱其疗效。 3基因工程抗体:这类型抗体具有更佳的生物学活性,且去除了鼠源性等不良因素。更具有免疫原性低、分子量小、穿透力强、容易进入局部等优点。 肿瘤特异性McAb(免疫导向疗法),(三)采用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进行的免疫治疗 1.细胞因子补充和添加疗法:常应用重组细胞因子作为生物应答调变剂治疗肿瘤、感染、造血障碍

9、等疾病。 2.细胞因子阻断和拮抗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感染性体克等。 3.细胞因子基因疗法:将细胞因子或其受体基因导入体内,使其在体内持续表达并发挥治疗效应。目前多项基因疗法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四)采用过继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的免疫治疗 1.过继免疫:将供体的淋巴细胞或淋巴因子转移给受者,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如取肿瘤患者自体免疫效应细胞(包括CTL、NK细胞、巨噬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 等)经体外激活、增殖后回输给患者,主要用于治晚期肿瘤。 活化的免疫细胞(供者/自身) 2.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

10、用患者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健康人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回输给患者,让干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定居、分化、增殖,使患者恢复造血能力和免疫力。包括自体骨髓移植、异种骨髓移植和脐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白血病等。,免疫重建,定义:将免疫功能正常个体的造血干细胞或淋巴干细胞,移植给免疫缺陷个体,使后 者的造血能力、免疫功能全部或部分得 到恢复。 方法:骨髓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 作用:治疗免疫缺陷病、白血病、再障,(五)采用免疫增强剂进行的免疫治疗 免疫因子:有转移因子和免疫核糖核酸 化学合成药物:左旋咪唑TNK,西咪替丁Ts 微生物制剂:有卡介苗和短小棒状杆菌MCK 中药制剂:如香菇

11、、灵芝、黄芪、人参、刺五加 等 上述免疫增强剂能非特异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为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传染病的辅助治疗。 。,(六)采用免疫抑制剂进行的免疫治疗 细胞毒药物:环磷酰胺(CTX)、氨甲喋呤 激素及抗淋巴细胞抗体:影响抗原识别、处理、递呈 真菌代谢产物:如环孢素A(CsA)、FK-506等 传统中药:如雷公藤多甙 免疫抑制剂用人工方法减弱或抑制对机体不利的免疫应答,主要用于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方法是采用免疫抑制剂、放射线照射等。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利用免疫学原理建立的免疫学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对多种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缺陷病、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增殖病

12、、移植排斥反应和肿瘤等)的诊断、疗效评估、发病机制探讨、以及对抗原性物质或免疫细胞的定性、定量,对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及细胞受体的检测等。 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实验 免疫细胞的测定,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实验 1抗原抗体检测原理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检测。 2血清学反应(血清学实验):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 3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特异性:抗原-抗体的结合。 可逆性:抗原抗体结合是分子表面的非 共价键结合。 比例性:抗原和抗体结合是否呈现可见的反应现象,于两者的分子比例密切相关。 阶段性: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 特异性结合阶段 可见的反应阶段,抗原抗体比例对反应现象的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13、,1 电解质:抗原-抗体反应通常应用0.85%的氯化钠作为稀释液 ,以供给适应浓度的电解质。 2 温度:一般常使用反应在37度水浴 或孵育箱中进行。 3.酸碱度:抗原-抗体反应适应的酸碱度 为PH68。,抗原抗体反应又称血清学反应,主要有: 1、凝集反应 2、沉淀反应 3、免疫标记技术,常见抗原抗体反应的种类,经典血清学反应的种类,类型 抗原 抗体 辅助物 敏感度( g抗体氮) 凝集反应 颗粒性 凝集素 0.01 沉淀反应 可溶性 沉淀素 5-10 溶血(菌) 红细胞 溶血素 补体 0.001-0.3 反应 G-细菌 溶菌素 补体 (同上) 补体结合 固定补 补体 反应 体抗体 SRBC 溶血

14、素 0.1 中和反应 外毒素 抗毒素 靶细胞 0.01 病毒 中和抗体 靶细胞 (同上),凝集反应,定义:颗粒性抗原+抗体凝集现象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血 球 凝 集,沉淀反应,定义:可溶性抗原+抗体沉淀现象 (可溶性抗原:血清蛋白质、细胞裂解液或组织浸液等) 沉淀反应可在液体中进行,如絮状沉淀。大多沉淀反应 是用半固体琼脂凝胶为介质,进行琼脂扩散故也称免疫 扩散。,单向琼脂扩散,是将一定量已知抗体混于琼脂凝胶中制琼脂板,在适当位置打孔后将抗原加入孔中扩散。抗原在扩散过程中与凝胶中的抗体相遇,形成以抗原孔为中心的沉淀环,环的直径与抗原含量成正比相关。本法常用于测定血清IgG、IgM、

15、IgA 和 C 3等的含量。,含抗体的凝胶,沉淀环,双向琼脂扩散,是将抗原与抗体分别加入琼脂凝胶的小孔中,二者自由向周围扩散并相遇,在比例合适处形成沉淀线。如果反应体系中含两种以上的抗原抗体系统,则小孔间可出现两条以上的沉淀线。本法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 、组成和两种抗原相关性分析的检测。,对流免疫电泳,是先将待侧血清标本作琼脂凝胶电泳,血清中各蛋白组分被分成不同的区带,然后与电泳方向平行挖一小槽,加入相应的抗血清,把分成区带的蛋白抗原成分作双向免疫扩散,在各区带相应的位置形成沉淀弧。该法常用于血清蛋白种类分析,以观察Ig的异常增多或缺失。,定义:将抗原抗体反应与标记技术相结合,以检测抗原或抗体的一类方法。,主要的免疫标记物,类别 标记物 用途 荧光素 FITC、RB200、TRITC 免疫组化 镧系元素螯合物 免疫分析测定 放射性核素 3H、14C、32P、57Gr 免疫分析测定 125I、131I 酶 HRP、AP 免疫组化 免疫分析测定 化学发光物 Luminol、lucigenin 免疫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