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生活与哲学课件》第十一课_:寻觅社会的真谛_高考一轮复习1课件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14907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7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生活与哲学课件》第十一课_:寻觅社会的真谛_高考一轮复习1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2014《生活与哲学课件》第十一课_:寻觅社会的真谛_高考一轮复习1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2014《生活与哲学课件》第十一课_:寻觅社会的真谛_高考一轮复习1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2014《生活与哲学课件》第十一课_:寻觅社会的真谛_高考一轮复习1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2014《生活与哲学课件》第十一课_:寻觅社会的真谛_高考一轮复习1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生活与哲学课件》第十一课_:寻觅社会的真谛_高考一轮复习1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生活与哲学课件》第十一课_:寻觅社会的真谛_高考一轮复习1课件(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般到个别,【全书基本框架】,哲学,马克思 主义哲学,辩证唯 物主义,历史唯 物主义,辩证的唯物论4、5,唯物的辩证法7-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社会历史观11,人生观价值观12,整体与部分,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单元),哲学的概况 (第一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三单元),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物质观、意识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如何认识世界 实践观、真理观),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状态怎么样)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否定观(创新),唯物史观 (社会发展的动力、主体、规律、趋势),价值观 (价值选择与价值观、人的存在及价值实现),生活与哲学基本内容概览,能够用哲

2、学术语确切表述原理的“论点”, 即知道“是什么” 懂得从哪些方面去论证这一观点,即知道 “为什么” 能够理解学习这一原理“有什么用”,即相应 的方法论要求 能够知道怎样做到方法论所提出的要求,即 知道“怎样用” 能了解与基本观点相反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错误,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一、社会发展的规律,二、社会历史的主体,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一、价值与价值观,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综合探究 坚定思想 铸就辉煌,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 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 社会的

3、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明确考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分别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生产关系 D.生产力 E.科学发展观 F.自然地理环境 G.文学艺术 H.人口因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社会存在,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 社会意识是指

4、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政治法律思想、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原理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内容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第一位)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不同步)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要确

5、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易混易错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决定、不可分割。 (2)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的反映,对社会存在不起作用。 (3)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不断向前发展。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有时会脱离社会存在而单独起作用。 (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就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近年来,洋节西风东渐,情人节、圣诞节等等,正将它们所负载的价值密码和生活情趣推而广之。社会正被这些新颖、另类的文化所感染、浸润。这表明( )

6、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不同的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性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 B. C. D.,A,典题例析 (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

7、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 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 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胡锦涛同志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基于当前我们面临的实际矛盾和问题而进行的,因此,与题意不符。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原因从社会意识角度讲就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说

8、法歪曲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答案】 C,【点拨】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经常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理解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体现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的常见材料有:随着经济、政治、科技与社会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等的出现。体现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常见材料有: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发挥抗震救灾精神、航天精神等各种精神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区别: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 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

9、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知识拓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 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3、 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深剖细析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不可能形成反映社会存在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因此,实践决定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和全部社会关系。 (

10、2)实践决定着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有了人类征服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才有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才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实践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唯物史观赖以建立的根本。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总结:社会基本矛盾及一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

11、对象,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产品如何分配,三要素,三方面内容,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全面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三方面内容。

12、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深剖细析,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

13、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含义,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国家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 E 按劳分配制度 F 大机器生产 G 人民代表制度 H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I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BCDGH,(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14、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考点

15、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B,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反作用,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3、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 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根本,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所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仅遵循它自身的运动规律,而且服从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总之,生产力

16、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又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易错提示: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注意:上层建筑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看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是否先进。 正确的说法是: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4、总结: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