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94346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92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1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1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1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1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1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1(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与教育,A,社会化发展与教育,B,情绪意志发展与教育,C,本章小结,D,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一节,01,02,03,04,注意与教育,感知觉与教育,记忆与记忆力的培养,思维及其品质的培养,05,想像和想像力的培养,0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07,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五、注意与教育,(一) 注意的含义,(二) 注意的分类,(四) 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三) 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基本特征。,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孤立地存在,它是任何心理活动的开端,又与整

2、个心理活动相始终。,(二)、注意分类,1.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的概念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什么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新异性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2.人的主观因素: 人的需要、兴趣和情感 已有的知识经验。 人对事物的期待 人的身心状态。,2.有意注意,(1)什么是有意注意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什么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由于它是受人的意识调节和支配的,所以,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3、,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 2.合理地组织活动; 3.稳定的间接兴趣; 4.坚强的意志力。,(四)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尽量减少刺激物对学生的影响 在学生内部状态上下功夫,2.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明确目的、任务和意义,以引起有意注意; 给予信号,适时提醒; 提出问题,强制注意; 提出批评,给予警示。,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注意。在社会实践中,两种注意不能截然分开,可以不断地相互转化。,巧妙地利用两种注意交互转化 的规律组织教学,教学活动中把两种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使学生在

4、理解学习目的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利用无意注意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安排学习。,(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一、注意的范围,一、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寡的注意特征 注意范围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知觉对象的特点 (二)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一)注意稳定性的含义 注意的稳定性又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 (二)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 1.注意对象的特点

5、。 2.活动的组织安排。 3.人自身的特点。,三、注意的分配,(一)注意分配的含义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指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同时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上去的特征。 (二)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 1.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 2.活动间的关系。 3.活动的性质,四、注意的转移,(一)注意转移的含义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征。 (二)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原来活动的吸引力。 2.新活动的特点。 3.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一、感知觉与教育,(一)定义,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

6、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二)二者关系,相同点: 1)感觉是知觉的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与基础 2)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3)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区别点: 1)产生性质不同。感觉主要来自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在感觉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整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 2)反映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不同属性、不同部分以及相互关系形成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3)生理机制不同。感

7、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三)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个体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阈限(或称绝对 阈的下限)。 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刚刚产生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的最小变异量叫差别阈限。 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就称为差别感受性。,(2)感受性的变化,.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

8、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联觉现象: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刮擦声引起皮肤的发麻。 .感觉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技能来弥补。,四、 知觉的特性或基本规律,(一)、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理解性 (三)、知觉的整体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一)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指当面对众多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度,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 主观因

9、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个体已有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思维定势与情绪状态。,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知觉的理解性以知识经验为基础; 词语对人的知觉具有指导作用; 个人的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及定势等对人的知觉理解有重要影响。,(二)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接近原则: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 相似原则: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完整倾向原则: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

10、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连续原则: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三)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类型包括: 大小恒常 形状恒常 明度恒常 颜色恒常,(四)知觉的恒常性,1.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1)直观教学形式及其特点 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言语直观:,(五)感知觉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2教师要应用感知规律,有效促进直观教学。,第一,根据教学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第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1)强度律 (2)差异律 (3)活动律 (4)组合律

11、第三,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补充知识:观察的品质,1.观察的目的性 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 2.观察的客观性 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 3.观察的精细性 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 4.观察敏锐性 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牲特征的品质。,补充知识:观察力的培养 (主观题: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或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5.学会做观察记录; 6.观察后的归纳、总结; 7.培养学生的观察

12、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二、记忆及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记忆 的定义,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是指对输入信息通过编码、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基本环节。,1.按照记忆内容或特点的不同划分,.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语义(语词逻辑)记忆: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某些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运动)记忆: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空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二)记忆的类型,2.按照信息

13、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划分,(1)瞬时记忆 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留一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其特点是保持的信息量较大,但是未经加工的原始状态,保持时间短,一般不超过2秒钟。,(2)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其特点是: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容量为72个组块。 (3)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其特点是:组织性、备用性,容量几乎无限。,三种记忆的比较,(四)记忆过程,1.识记 2.保持和遗忘 3.再认和重现,1、定义,识记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

14、点分析,识记是输入信息和初步编码的过程,识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开端,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是保持的必要前提。,(1)根据事先有无明确的目的,可将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事先既无预定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特点: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偶然性。 有意识记: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特点: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2)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联系和学习者是否了解其内容,可将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2、分类,补充: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活动的内容与性质; 识记的方法;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1)定义,保持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得

15、到保留和巩固的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就是信息的进一步编码和储存的过程。保持是识记过程的继续,是整个记忆过程的中间环节,同时也是实现再认或重现的重要条件。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包括暂时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种。,(2)保持中的信息加工,保存在记忆中信息并不是一成变的,而是处在加工过程中。加工过程经历了以下两种变化: 保持内容减少:遗忘,遗忘曲线或遗忘规律,该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揭示了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1),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

16、而逐渐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 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2),*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3),提取失败理论: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4),动机性遗忘理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因此也称压抑理论。 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把记忆和遗忘看作是个体维护自我动态过程的心理学家。,3.再认和重现,再认和重现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是提取的两种基本形式。 重现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够在头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