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20110406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63218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3.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20110406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20110406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20110406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20110406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20110406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20110406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20110406课件(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和内分泌器官,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平衡方面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各种肾脏疾病均可造成机体代谢紊乱,并导致血液、尿液生物化学改变,因此,血、尿的生化检验是肾脏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标。,主要内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实验室检查 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测定方法和评价 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一、肾脏的基本结构 肾单位是肾脏最基本的功能和结构单位,人每侧肾脏约有80120万个肾单位。肾单位的构成如下: 肾小球 肾小体 肾小球囊 肾单位 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 肾小管 髓袢 远端小管 (

2、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 集合管,二、肾脏的基本生理功能 1泌尿:可排泄代谢产物、废物、毒物、药物等;调节水、电、酸碱、渗透压平衡; 2内分泌:分泌肾素、前列腺素、EPO、1.25二羟维生素D3 3降解肽类激素和内源性活性物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4参与氨基酸和糖代谢 5维持血压,(一) 肾小球滤过功能 (二)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 (三)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排泌功能,三、肾脏(尿液生成)的三大功能,(一)肾小球滤过功能 1.决定肾小球滤过作用的主要因素 滤过膜面积和通透性 -结构基础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动力基础 肾血流量 - 物质基础,l 结构基础-滤过膜面积和通透性:两侧肾单位 约200万个,总

3、滤过面积约1.6m2; 滤过膜组成: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窗孔40100nm) 基膜(网孔48nm), 肾小囊上皮细胞(足细胞),足突间有 裂孔(414nm),上有裂孔膜。 滤过膜屏障: 孔径屏障(机械屏障) 电荷屏障,l 动力基础-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6.0Pa (血浆胶体渗透压2.7Pa+囊内压1.3Pa)=2.0Pa l 物质基础-肾血流量:正常人安静时肾血流量约10001200ml/min。,2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两个重要指标 1)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液量(原尿)。 2)滤过分数(FF):肾小球滤过量占流经肾小球的血流量的比值。,

4、(二)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近曲小管功能 特点: 1)有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 2)具有选择性 3)重吸收有阈值,即肾小管重吸收具有 最大限度,称最大重吸收量(TmG)。 4)不同部位重吸收内容不同,(三)肾小管的排泄、分泌功能-远曲小管、集合管功能 特点:1)分主动分泌和被动分泌 2)有选择性 3)分泌有阈值,即肾小管分泌具有最大限度,称最大分泌量(TmPAH) 4)泌H+功能:H+Na+交换,重吸收HCO3(近端小管) 5)泌K+功能:k+Na+交换 6)泌NH4+功能,第二节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实验室检查 一、肾脏功能的生物化学检测 (一)肾清除试验(renal clearance te

5、st ,C) 肾清除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min)将多少ml血浆中的某物质全部清除而由尿液排出。,(二)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检测 1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1)菊粉清除值: 金标准。为植物多糖,分子量小,完全从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即不重吸收也不分泌;但为外源性物质,测定方法繁杂; 参考值:125ml/min。,2) 内生肌酐清除值(endogenous creatinine clearance,Ccr): creatinine为肌肉中磷酸肌酸的代谢产物,人体肌肉以1mg/min的速度将肌酐排入血中,严格控制饮食时,血中浓度比较恒定。肌酐几乎从肾小

6、球全部滤过,肾小管不重吸收,肾小管基本不分泌,但血中浓度较高时可由近端肾小管分泌。 参考值:80120ml/min。,临床意义: Ccr能较早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并估计损伤程度:灵敏、可靠 Ccr 80 ml/min-有损伤 Ccr 5080 ml/min-不全代偿 Ccr 2550 ml/min-不全失代偿 Ccr 25ml/min-衰竭(尿毒症期) Ccr 10ml/min-尿毒症终末期,文献报道GFR的其他计算方法,2血肌酐(seru creatinine,Scr)、尿素(seru murea,Urea)浓度测定 尿素为蛋白质分解的终末小分子代谢产物。血尿素浓度与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食物中

7、蛋白质含量及肾脏排泄能力有关。在摄入食物蛋白及体内分解代谢较稳定的情况下,尿素和血肌酐浓度取决于肾排泄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是临床常用的肾功能指标。,由于血尿素受高蛋白饮食、胃肠道出血、口服类固醇激素、血容量(不足)等的影响(升高),因此,血肌酐测定较血尿素测定更能准确地反映肾小球功能,但反应较迟钝;而血尿素升高幅度较血肌酐显著,提示为肾前性肾衰。 由于血肌酐和尿素浓度反应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较不敏感,用于作为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指标更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值:血浆肌酐 男:62115mol/L; 女: 53115mol/L 血清尿素1.787.14mmol/L。,问题: 1.为什么

8、测定Ccr能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2.为什么血肌酐和尿素浓度 能够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不如Ccr来的敏感?,3血尿酸测定 尿酸是嘌呤类核酸地终末代谢产物,血尿酸可由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排泌。肾排尿酸障碍或各种原因所致的尿酸生成异常增多,可使血尿酸显著增高。与痛风、核酸代谢增强、慢性肾功不全有关。 参考值:男性:148.7416.4mol/L, 女性:89.2356.9mol/L。,4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测定 又称光抑素,属非糖基化的碱性蛋白质,M:13KD,机体几乎所有有核细胞均能产生,产量相对恒定。其完全由肾小球滤过并几乎全部被近曲小管重吸收和

9、分解,因此尿中浓度很低。 临床意义:血cysC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较为理想的内源性物质,与肾小球滤过率相关性良好,且敏感性高于血肌酐。 参考值:0.62.5mg/L,5氨甲酰血红蛋白测定 血液中的尿素可扩散进入红细胞内而分解成铵(NH4+)和氰酸盐,后者使Hb形成氨甲酰血红蛋白(CarHb),为不可逆反应。 血液CarHb浓度与血清尿素浓度和尿素在血液中存在的时间有关,它反映的不是血液即刻的尿素浓度,而是近4周左右期间尿素的平均水平。 意义:在鉴别急、慢性肾衰和评价血透析疗效上,较单次血尿素、肌酐测定更有价值。,6血清中分子物质测定 指血清中分子量在200300的物质,是引起尿毒症各种并

10、发症的主要毒素,主要有:甲基胍、胍基乙酸、酚、羟基酚酸、芳香烃、吲哚类物质、胺和多胺等。 测定患者血清中分子物质,对估计疾病的严重程度及血透析疗效有一定价值。,(三)肾血(血浆)流量测定 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肾脏的全血或血浆量。常规用肾图,能比较敏感地反映肾的血浆流量。 以往用对氨基马尿酸(PAH)或碘瑞特的肾清除值进行测定。但PAH为外源性物质,操作复杂,现临床上不采用。,(四)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测定 1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测定 可测定肾脏对某物质的重吸收率和排泄分数。 重吸收率:指某物质(磷)的重吸收量,占肾小球滤过总量的比率。 排泄分数:指某物质尿排除部分,占肾小球滤过总量的比率。 排泄分数=

11、1-重吸收率,1)尿钠与滤过钠排泄分数。 2)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率(TmG)测定,2肾小管排泄功能测定 1)酚红排泄试验(PSP):主要判断近端小管排泌功能,但敏感性低。 2)对氨基马尿酸(PAH)最大排泄率试验:较好地反映有功能的肾小管的数量和质量(排泌功能),但操作复杂,仅用于科研。,3肾小管和集合管水、电调节功能检查 1)尿比重与尿渗透量: 二者均能反映尿中溶质的含量。 尿比重:主要指尿液中溶质分子的重量,易受溶质微粒大小和性质的影响; 尿渗透量:是反映尿中各种溶质微粒的总数目,与溶质的分子相对重量、微粒体积大小和带电荷量无关, 因而,测定尿渗透量比尿比重更能反映肾浓缩和稀释功能。,

12、参考值:尿渗透量 :6001000mOsm/kgH2O; 血浆渗量: 280310 mOsm/kgH2O 尿渗透量 : 血浆渗量: 3 :14 :1。 临床意义:高渗尿-尿已浓缩; 低渗尿-尿已稀释; 等渗尿-肾小管浓缩稀释功能减退。,4肾小管、集合管排酸碱功能检查 (1)总排泄量测定 1)直接排H+测定(游离H+、pH计直接测定) 2)有机酸:磷酸根、硫酸根 3)NH4+酸 尿H+总排泄量(UH)=UTA+U NH4+-UHCO3,(2)氯化铵(酸)负荷试验: 给病人服用酸性药物氯化铵,观察远端小管排酸(H+)能力。若酸性物质不能排出,尿液酸化受损,即可提示远端小管酸化功能障碍。 参考值:服

13、用氯化铵2h后,尿pH5.5 临床意义: 尿pH5.5者,为型肾小管酸中毒,(3)HCO3(碱)负荷试验: 给病人服用碱性药物碳酸氢盐,使尿液碱化,观察近端小管重吸收(HCO3)能力。若近端小管受损,其重吸收HCO3功能减退,即可提示近端小管酸中毒。 参考值:正常人1%,几乎接近“0” 临床意义:型肾小管酸中毒15%; 型肾小管酸中毒5%,二、尿蛋白和尿酶检查 (一)尿蛋白检查,1肾小球性蛋白尿 (1)尿蛋白的选择性 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滤膜对血浆蛋白能否通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肾小球滤膜损伤较轻,通透性轻度增高,尿中仅有少量的大分子量蛋白质,称为; 非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膜损伤严重,通透性

14、显著增高,尿中有大量的大分子量及中、小分子量蛋白质,称为。,选择性指数(SPI)测定: SPI=(尿IgG/血IgG)/(尿Tf/血Tf) 参考值:SPI0.1 临床意义:反映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损害程度, 可预测肾小球疾病的治疗反应和估计预后。 SPI0.1-选择性蛋白尿,对激素治疗反应好,预后好;SPI0.2-非选择性蛋白尿,对激素治疗反应 差,预大多 不良。,(2)尿微量清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测定 指常规定性或定量难以检出的一些尿蛋白。 临床意义:肾小球病变早期诊断 推测肾小球病变严重程度 Alb-IgG、IgA-IgM 轻度病变 病变向慢性过渡 预示肾衰,2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性蛋白尿:

15、 指当近曲小管受损对正常滤过的蛋白质重吸收障 碍,尿中低分子量蛋白质排泄增加,称为 。 尿低分子量蛋白: 是一组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而在肾近曲小管全部吸收的蛋白质。此组尿蛋白排出量增加是肾近曲小管受损的标志。 主要有:1-微球蛋白、2-微球蛋白、溶菌酶、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蛋白-1。,(1)2-微球蛋白(retinoid binding protein,RBP)的测定 M:1.18万,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肿瘤细胞合成能力非常强。可从肾小球自由滤过,约99.9%在近端小管重吸收降解,仅0.1%从尿中排出。,2-微球蛋白意义: 尿液2-m升高是近端小管受损的灵敏、特异 指标。其C2-m是鉴别轻度肾小管损伤的良好指标。 鉴别肾小球或肾小管损伤(C2-m和C2-m/CALB)。 了解肾小球滤过功能:血2-m升高于GFR呈直线负相关,且比血肌酐浓度增高更早,更显著。 监测肾移植排斥反应,且比血肌酐敏感。 血2-m升高-肾移植排斥 血2-m下降-肾移植成功 鉴别上、下泌尿系统感染:前者尿2-m增高,(2)1-m 肝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糖蛋白,M:2633kD。可从肾小球自由滤过,近端肾小管重吸收降解,仅少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