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课程讲授大纲与内容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8808187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86.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史」课程讲授大纲与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文化史」课程讲授大纲与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文化史」课程讲授大纲与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文化史」课程讲授大纲与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文化史」课程讲授大纲与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史」课程讲授大纲与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史」课程讲授大纲与内容(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文化史课程讲授大纲与内容第一章 序论第一节 文化的主要含义(讨论题) 第二节 文化与文明之异同(讨论题)第二章 中华民族与文化起源之探索第一节 外来说及其驳斥第二节 一元论 二元论 多元论第三节 起于河流 起于山岳第三章 传统中华文化特质之探索第一节 文化特质形成的背景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特质之分析第三节 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合第四章 周的制礼作乐与中华民族与文化的初定第一节 礼器的出现与礼乐制度的产生第二节 血缘关系奠基下的政体之建立(封疆建籓与宗法制度的建立)第三节 礼制世界的规范(食、衣、住、行、婚嫁) 第四节 内华夏而外夷狄观念的正式确立第五章 礼崩乐坏与多元化理论与思想的产生第一节

2、 宗法制度的破坏与社会秩序的紊乱第二节 诸子百家学说的兴起与多元化科学哲学思想的出现第三节 社会地位与生活规范的改变第六章 大一统政权的确立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第一节 秦的统一典制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第二节 汉的重农与尊儒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包括农业技术与农民生活之改变)第三节 文治政府出现后所形成的特殊风尚(食、衣、嫁娶风 尚之改变)第七章 诸族并兴及其文化之融合第一节 边疆民族之兴起及其入主中原第二节 与文化融合相关政策之推行第三节 宗教势力之兴起及其与传统文化之融合第八章 新中华民族的确立及其因而兴起的士人文化第一节 胡汉融合后的政权与文化之确立第二节 新文化内容之简介(包括食衣舞乐)第三节

3、士人政治的兴起及多元化的文化成就第九章 近代化中华文化的产生及其变质第一节 以理学思想为本位的新文化的产生及扩大第二节 科学思想知识与技术的全面发展第三节 丰富而多元化的都市文化之出现第十章 近代中华文化的变质与衰退第一节 西方文化的传入及其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僵化与衰颓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觉醒与改革主要参考书目: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许倬云着 联经出版中国文化新论,吾土与吾民 联经出版中国文化史 杜正胜主编 三民书局出版中国上古中古文化史 陈安仁着 西林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化史(上中下) 柳贻征着 正中书局出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 钱穆着 正中书局出版 中国文化 46 谜 许立言等编着

4、 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授课正文:第一章 序论一、 为什么要学中国文化史?先要问,为何要学历史?理由虽多,但主要的是,人之所以异于其它生物之处即在人能保存知识,而知识的保存即是历史。也可以说,历史是证实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道理之一,所以生而为人,尤其是要做一个有知识的人,都应该学历史,更何况进入了历史系本来就以专研历史为职志。再问,为何要学中国文化史?文化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吃饭穿衣是文化,学术臭想是文化,艺术创作是文化,科学哲学也是文化的一环,自然政治体制与发展更是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今日的台湾文化不可否认的,其内涵的大部份仍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之中,能够对过去的中国文化的发展多一些认识,不但可以

5、增加我们对今日台湾种种现象多一分深入的认识,也可以让自己了解自己的行为规范、思考模式之所以与日本人、美国人等其它民族人们不同之由来(如中国人重视家族伦理关系,故有伯父、叔父、姨父、姑父、舅父等之区别,而英语系民族只以一个 uncle 统称之)更能对日后个人的研究内容与生涯规划多一些厚实的基础。本课重点在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变化的流程,逐步介绍其内容及与现代生活之关系,因为政情变化仍是导引文化进步的源动力,因此整体发展的说明仍以各断代为骨架,但因为同学们都修过中通,因此政治变化的详情非本课所介绍的重点而以其变化对文化发展产生的影想为介绍之主要内容。第一节 文化的主要含义(先让学生自由解

6、释文化的含意)至少包括:生活方式、处事态度、学术思想、政治思想与组织、风俗语言、民族组成方式、经济发展形态、科学思想、知识与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第二节 文化与文明之异同(先让学生试析两者之异同)同:皆为人类活动与进步的轨迹异:文化,包含层面广阔(可说包含文明的部份),而以精神层面的表现为重心,比较抽象文明,较偏重物质生活方面的进步,可以较具体的表现出来 第二章 中华民族与文化起源之探索第一节 外来说的兴起及不攻自破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十九世纪西力东渐以前,由于很早就进入农业文化的中华政权,长期处于文化与政、军力量都优于四周弱小民族的情境中而且,过去的文字记录中,向来是自成一源

7、从未有文化外来的关念于是,自然而然的,我们把眼光所及之处称之为天下,而自认为居于天下的中心,故自称中国 (或中华,华有伟大美好之意)同时以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皆与动物同类)称呼居于中国之外的邻邦弱小民族同时又认为,中华文化乃承天命而生,当然自成一源为天下的主要文化。然而,自鸦片战争失败以来,接连不断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打击,除了极少数的有识之士外,大多数的中国人民甚至知识分子,由失望悲伤的心情,逐渐转为丧失自尊心竟至崇外媚外的心态而随着船坚炮利东来的外籍学者,或由于优越感的作祟,或由于对考古数据的错误认知,甚或由于有不良的政治企图 (如日本御用学者),纷纷高倡中国民族与文化之源为外来的

8、理论有谓来自中亚者,有谓来自西亚者,甚至有谓来自日本或马来西亚者国内部份无知的学者,竟也相继附合其说如中国人种从来说(丁谦)一书中所言:中国史书皆始于盘古,而三皇继之,伏牺神农又继之,并无言他处迁来之事自光绪二十年法人拉克伯里着支那太古文明公元论,引据亚洲西方古史,证中西事物法制之多同,而彼间亦实有民族东迁之事,于是中东学者翕然赞同,初无异词且搜采古书以证明其说,如刘光汉之华华夏篇-章太炎之种姓篇及日本人所著之兴国史谭等虽各有主张,要无不以人种外来之说为可信( 自柳贻征上册 P13)然而,随着中国境内考古知识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考古出土物的不断增加,上述理论逐渐一一被驳斥如由于 1950 年

9、代以后, 利用含碳量来测定古物年代的碳十四鉴定法大量被使用,而且可信度极高,考古学家发现西安半坡村的彩陶文化遗址,其年代应为距今约六千余年,而不是从前测定的四千余年又发现黄河中下游(即古中原地区)的彩陶文化遗迹,是迭压在甘肃彩陶遗迹之下,且其存在时间是早于西边的甘肃地区的因此,中国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另一方面,学者又根据新的考古资料,如由半坡与浙江河姆渡遗址的出土,证明了不论是在黄河或是长江流域,我国早在距今约七千年前即已进入了完全的农耕文化(北方以小米为主南方以稻米为 主),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化的少数古文明之一于是中国文 化外来说的理论完全不能成立第二节 一元论 二元论 多元论由于早期中国

10、古史书(包括神化与传说)中所提及的地点,以黄河流域为主而 1950 年代以前在中国大陆出土的文化遗迹,也集中在黄河流域沿岸因此,1950 年代以前的考古人类学家与史学家,多数认为中国文化最早是以黄河流域为源头,向四方发展而出现了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的一元论。然而,随着长江、珠江、黑龙江以及云贵、四川等地先后出土了与黄河流域的文化遗迹时间相近,但内容有些差异的新石器农耕文化遗迹,中国文化一元论的说法遭到严重挑战(如浙江余洮出土的河姆渡文化。(请学生查其相关资料)而在陆续出土的古代文化遗迹中,又以出土于黄河流域上游,陜西西安的半坡文化,与出土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最具有代表性,且与古史记载颇有契合

11、之处于是,学者们一度提出以中国文化二元论来取代前述一元论的说法但是随着近十年来考古出土物的丰富,与遍及大陆地区的每一角落,二元论的说法亦渐被汰目前史学界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大体皆采取多元论的主张 根据中研院史语所杜正胜等学者的结论,认为早期中国文化之源头大致包括下列六大区:分别是 1、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这些地方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彼此之间既有联系亦互相影响,所以中国文化起于多源的理论,为目前较具说服力的说法第三节 起于河流 起

12、于山岳至于我国古文化产生之地,亦有出于河流沿岸与山岳之上的两种说法一派以考古遗物大都出土于各河川沿岸,以及水为古代人类生存(特别是农耕民族)必不可少的条件为理由,主张我国文化必是源于各河川流经地,如黄河、长江、渭水等然而,以柳贻征为首的信古派学者,则以下列数点为由,强调我国古文明乃源于各地的山岳,其所持理由有:1、 君主相传号为林蒸:林蒸,君也盖古之部落,其酋长多深居山林,故后世译古代林蒸之名,即君主之义2、 唐虞时诸侯之长尚号为岳:四岳之名,说者不一或谓为一人,或谓四方各一人要皆可证古者诸侯之长,多居山岳,故以岳为朝臣首领也3、巡狩之朝诸侯必于山岳:舜巡四岳,禹会诸侯于涂山,即其证4、 人民

13、相传号为丘民:孟子谓,得乎丘民为天子丘民,盖古者相传之称有降丘宅土之文,是洪水以前及洪水时,民多居丘也5、 为帝王者必登山封禅:有云,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此非古人迷信山林之也,乃因最古之大部强酋,多居山岳故后之为帝王者,虽已奠都造邑,亦必循古代的仪式登山行礼,然后方为众所推尊书称尧纳舜于大麓,亦即此意第三章 传统中华文化特质之探索第一节 文化特质形成的背景条件有那些(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但需举例以明之)包括生存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初期的族群组织方式、对宇宙自然的观念与看法(科学哲学)-等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特质之分析1、中华文化包容了各种不同地区(地形、气候、物产、

14、 风俗)的人群:由上一章的解析我们可以充份了解,形成中华文化的范 围非常辽扩,不但包扩国父所言及的汉、满、蒙、回、 藏、苗、傜等各族所居住的区域,甚至可延续至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阿拉伯(当然包括台澎地区)而上述地区,不但纬度宽广,气候、物产、民族风土皆颇有差异然而,皆成为组成中华文化的一份子2、以血缘关系为组成民族与文化的基本条件: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人群,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人群的结合方式有好几种(如有以武力为主、有因生活安全的考虑者、有以血缘关系为主等等让学生自由思考讨论 )中华民族由于所生活的地区自成一体,又很早就进入定耕式的农业型生活方式,在经过了非常短暂的武力攻伐后,就进入了以血缘

15、结合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尤其是西周以后,让学生分析其原因,分别从制度、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思考)3、中华文化是一种于精耕式小农耕作形态下生长与发展出 来的古文化:中国土地虽称广大,但真正肥沃而收成丰富的地区十分有限而自西汉政局稳定以后,人口不断增加,但可耕地的增加相对缓慢加上工商业相对而言并不发达因此,强调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收益的精耕式农作,乃日趋发达与成熟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精耕式小农耕作形态所需要的大量劳动人力不虞匮乏,于是,此种经济形态遂成为两千年来中华文化生活方式与经济形态的主轴,而许多独特的文化内涵亦由此衍生而出(可让学生尝试分析衍生出那些特色)4、 以中央集权的政治形态支配着文化的发展:(包括学术、经济、科技、生活观念皆受中央集权政体与观念的长期影响)自从秦始皇正式确立了皇帝制度,这种以皇帝大权独揽,下设以宰相为首的幕僚体系的主要权力分配与组织形态,遂成为自汉以降两千年来中国政治体制的主轴在此后的两千年中甚少有所改变影响所至,使得我国在学术发展上(以儒学为主)、政治思想上(以大一统为最佳选择以人民为主的思想发展缓慢)、经济形态上(政府多方参预经济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