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第十四章超敏反应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7850353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第十四章超敏反应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医学免疫学第十四章超敏反应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医学免疫学第十四章超敏反应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医学免疫学第十四章超敏反应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医学免疫学第十四章超敏反应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第十四章超敏反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第十四章超敏反应(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免疫耐受 肿瘤免疫 移植免疫,超敏反应 免疫缺陷 自身免疫,免疫调节,免疫细胞 APC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非特异免疫细胞,医学免疫学教学思路,概 论,抗 原,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免疫分子 抗体 补体 CK/CD/AM MHC,吉X X,女。26岁,因感冒、支气管肺炎,到医院就诊。医嘱800万青霉素静脉注射,常规皮试阴性,观察30分钟,患者静脉注射无不良反应, 注射完毕离院,4小时后患者有家人以急诊送回医院,患者已出现胸焖、口唇青紫、呼吸困难、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血压下降致60/45mmHg。同时合并大小便失禁。,?,临床病案,第十四章 超敏反应,(hyperse

2、nsitivity),概念:指已被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所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伤。,亦称变态反应(allergy) 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超敏反应,抗原,再次进入,初次进入,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致敏机体,病理性免疫应答,致敏,超敏反应,组织损伤,生理功能紊乱,概 念:,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分 类,特 点: 由IgE(少数由IgG)抗体介导; 反应发生快、消退快,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 具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和个体差异。,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I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反

3、应性、过敏性),一、反应发生的条件,(一)特应性素质个体,又称过敏体质,与遗传有关 指容易发生型超敏反应的机体 IgE水平增高 CD23分子增多 肥大细胞数多且IgE受体多 缺乏sIgA,(二)主要参与成分和细胞,1 变应原及其特征 2 变应素(allergin)及其产生 3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4 嗜酸性粒细胞,一、反应发生的条件,变应原及其特征,变应原 能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与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的物质。,种 类:,吸入性变应原 植物花粉、真菌、螨等,食物变应原 牛奶、鸡蛋、鱼、虾等,注射治疗性药物 青霉素、磺胺等,其它 某些酶类物质,多!,变应素(allergin

4、)及其产生,变应素 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特异性IgE类抗体,IgE为亲细胞性抗体, 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R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遗传因素的影响, 接触变应原的机会, 细胞因子的调节, 变应原的性质,IgE的合成受许多因素的调节,型超敏反应常表现为家族易感性。与正常人相比,易感家族成员血清IgE水平明显升高,肥大细胞数较多,且胞膜上IgE受体也较多。此与相关基因活跃有关。,不同的抗原以不同的途径进入机体,有的可引起强烈的速发性超敏反应,有的则不能。其确切的原因尚不清楚,此与致敏原本身的特性,特别是被T细胞识别的表位的特性有关。, 接触变应原的机会,乔迁异地,CD4+

5、Th2细胞,CD4+初始T细胞,IL-4等,IL-4等,特异性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Ig E,IL-4 是诱导细胞产生特异性IgE的重要因子。, 细胞因子的调节,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来源: 髓样干细胞前体,分布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和粘膜 嗜碱性粒细胞分布于外周血,细胞生物学特征 表面均表达高亲和力FcR 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 FcR与IgE特异性结合,可介导 脱颗粒反应,释放活性介质,肥大细胞活化示意图,嗜酸性粒细胞,生物学特征 不表达高亲和性FcR,分布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组织,FcR、FcR、CR1表达,脱颗粒阈值,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IL-3、IL-5、GM-

6、CSF、PAF刺激,致敏阶段,激发阶段,效应阶段,二、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一) I型超敏反应的 过程与机制,1.致敏阶段,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细胞产生特异性IgE,IgE F段与肥大细胞、 嗜碱粒细胞表面FR结合,机体处于致敏状态,2.激发阶段,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IgE Fab特异性结合,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脱颗粒,IgE,FceRI,变应原,炎症反应,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脱颗粒,3.效应阶段,活性介质及其生物学效应 * 预先储备的介质:组胺、激肽原酶、ECF-A等; * 新合成的介质:白三烯、PG2D、 细胞因子(IL-4、I

7、L-13)、 PAF等。,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 局部或全身发生过敏反应,组胺 PAF PGD2 LTs,TNF、PGD2、 PAF、 LTs,酶,血管通透 性增加,支气管 收 缩,肠能动 性增强,炎 症,组 织 重 构,(1)早期反应特点 发生迅速; 多为功能紊乱; 经过紧急治疗可完全恢复; 组胺等储存介质主要参与早期反应。 (2)晚期反应特点 发生较慢; 伴有炎性改变; 新合成介质、细胞因子及嗜酸粒细胞等主要 参与晚期反应。,早期反应和晚期反应特点,抗原,预存的新合成的介质,药理学效应 血管、呼吸道等细胞浸润、聚集,临床症状 花粉热 哮喘 湿疹 过敏反应,抗原 提呈,IgE 产生

8、,肥大细胞 活化,释放 介质,临床 症状,再次剌激,剌 激,结 合,形 成,激肽 原酶,产 生,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示意图,(二)I型超敏反应的负反馈调节,组胺,肥大细胞,LTs,PAF,ECF-A,嗜酸性粒细胞,吞噬颗粒,释放,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磷脂酶D,(-),释放,(-),(-),招募、吸引,脱颗粒,3.消化道过敏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1. 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2.呼吸道过敏反应花粉症、支气管哮喘,三、常见疾病,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发生机制,致敏阶段,初次接触花粉,B细胞产生IgE,IgE结合FcR,再次接触花粉,脱颗粒花粉症,呼吸道过敏反应花粉症、支

9、气管哮喘,29,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药物防治,四、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查明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脱敏、减敏治疗,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与释放的药物如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应用细胞因子、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减少IgE的产生 抗-IgE 与IgE结合,阻止IgE与细胞表面的FcR结合,询问过敏性疾病的病史 变应原皮肤试验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应用: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又必须使用时 方法: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 机制:体内致敏靶细胞分批分期脱敏 特异性变应原减敏疗法 应用: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 方法: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

10、IgG产生,与IgE竞争结合变应原,34,药 物 治 疗,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 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 (1)色苷酸二钠 - 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 (2)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前列腺 素E和氨茶碱 - 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度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1)组胺拮抗剂 -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 (2)缓激肽拮抗剂 - 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 (3)白三烯拮抗剂-多根皮苷酊磷酸盐 (4)IgE拮抗剂:IL-12sIL-4R人源IgE-McAb、DNA疫苗(诱导细胞免疫)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等,IgG或

11、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第型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type ,(溶细胞型、细胞毒型),抗原,某些药物、化学试剂等吸附于细胞表面,内在的 交叉的,抗体,细胞毒抗体,一、主要参与成分和细胞,靶Cell,二、发生机制,NK-ADCC效应,补体溶细胞作用,型超敏反应中引起靶细胞损伤的方式,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三、临床常见疾病, ABO血型抗原,根据人类RBC上所含的抗原不同,人类的血型可分为O、A、B、及AB四型,

12、A型,B型,AB,O型,供体,受体,天然a-ab,天然b-ab,输血反应,H物质,a.b-Ag前体,抗基底膜肾小球肾炎,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 膜之间存在共同抗原,链球菌感染机体产生抗体,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参与,肾小球基底膜表面形成Ag-Ab复合物,肾小球基底膜损伤,注: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型超敏反应引起,型占20%左右。,Ab,TSH,脑垂体,甲状腺细胞,正常,甲状腺细胞,亢进,Grave病-甲亢,浆细胞,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 嗜碱性/中性粒细胞参与下,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13、。,第型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type ,(IC型、血管炎型),抗 原,抗 体,内源性抗原:变性IgG、核抗原、肿瘤抗原,外源性抗原:微生物、寄生虫、药物、异种血清等,IgG和IgM为主;少数为 IgA,一、主要参与成分和细胞,免疫复合物,沉积,致病,形成,二、发生机制,3:2,4:6,2:1,小分子,中分子,大分子,吞噬清除,沉 积,滤过排出,致 病,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 先决条件 形成IC的大小 抗原抗体的比例 组织的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 IC易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如肾 小球基底膜及关节滑膜、肝、脾、血管等部位。,免疫复

14、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胺类活性物质的释放,IC直接与血小板表面FcR结合,释放组胺等,补体活性片段作用于肥大细胞、嗜碱细胞、血小板,释放组胺等,组胺的效应,增加血管通透性,有利于IC沉积和嵌入,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补体激活,吸引白细胞浸润、聚集,活化血小板被,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充血、水肿,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缺血、坏死,组织损伤,组织损伤,释放蛋白酶,释放血管活性物质,IC的致病机理,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中性粒细胞浸润,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全身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 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

15、斑狼疮,三、临床常见疾病,细胞核物质(如DNA、RNA、核内可溶性蛋白)刺激机体产生抗核抗体,形成IC,沉积于周身毛细血管、关节滑膜、心脏瓣膜等处,引起全身性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体内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 IgM类),形成IC,沉 积于全身小关节滑膜处,引起 小关节红肿、变形僵直、失去运动功能。,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由于免疫细胞激活、增殖、分化及炎症细胞的聚集需较长时间,炎症反应发生较迟, 持续时间较长,故称为DTH。,第型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type ,(细胞反应型、迟发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