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汨罗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7834514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汨罗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南省汨罗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南省汨罗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南省汨罗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南省汨罗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汨罗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汨罗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汨罗二中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考试试卷语 文时量:150分钟 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礼”,“礼”曾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礼节中的许多内容是靠形式来表达的,比如贺卡。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形式庄重,二来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均为方便。故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已为主,西汉称为“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凡事先通报自己是尊重对方的必需,今天的社会

2、有时并不注意这些传统了。唐宋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进步,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听这名字就知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原因其实简单,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起点颇高,进入商业社会,贺卡就多了一份热情,少了一份酸腐。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有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传说南宋人张世南在著作中记载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黄庭坚、秦观等人的贺卡,这绝对是

3、一份经典收藏,如保留到今天也应该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了。说来非常有意思,名帖贺卡一类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到了宋朝,商业气息浓厚,人们也日渐繁忙,故不能亲送者遂派仆人呈送,逐渐形成风俗。这样的好处是一人可以多送,如亲自前往,所送数量极为有限,朋友多的人恐有失礼;派人呈送好处多多,省去主人之间见面的繁文缛节,效率大大提高。明清时期,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按规定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故发明了拜匣。拜见时仆人所持长方形匣盒,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主人后,仆人不能直接用手持卡或帖,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取出。大户人家会制作自用拜匣,收藏专家马未都藏有明清紫檀黄花梨拜匣多个,其中清代红木制

4、作的“福臻堂赵”的拜匣,制作精良,显示了赵家主人不凡的身份。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也从宋代开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载,每逢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致)其长吏”,这应该是邮政作为贺卡的信使最早的记载了。传统纸质卡片,其材料多为高档木浆纸,而生产这种纸消耗的是木材资源。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传统的贺年卡在与现代的网络技术融合后,又在虚拟的社会里,创造了自己新的辉煌电子贺卡(E-card)。电子贺卡以其快速便捷、节约环保的特点,迅速成为一种时尚。贺卡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今天一看亦言简意赅。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讲究喜庆,互送吉语

5、,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憧憬。1. 下列关于传统贺卡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因为形式庄重,便于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均为方便,所以汉朝以来,传统贺卡一直在民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B. 贺卡先后有过“名帖”“谒”“名刺”“门状”“飞帖”“红单”等名字,至今日本仍把贺卡叫做“名刺”。C.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首倡,在质地精美的贺卡上书写姓名、祝语的形式在民间迅速普及。D. 电子贺卡具有快速便捷、节约环保、样式时尚的特点,现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的贺卡。2.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贺卡出现初期,由于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所以贺卡最初都是在

6、达官贵人之间传递。B. 随着时代的推移,贺卡的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C. 张世南的游宦纪闻记载了中国最早的邮政贺卡的使用情况。D. 为了追求效率和减少繁文缛节,进入商业社会后,贺卡逐渐变得程式化,少了一份酸腐。3.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贺卡由最初的本人亲送,发展到后来的派人呈送,虽郑重气氛稍减,但效率大为提高。B. 贺卡内容讲究的喜庆、吉祥,贺卡形式追求的精致华美,都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冀与憧憬。C. 传统的纸质贺卡,因为消耗木材资源及传递效率的低下,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将被时代淘汰。D. 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生活节奏也越来越

7、快,电子贺卡的使用将超过传统贺卡成为时尚。【答案】1. A 2. B 3.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至今日本仍把贺卡叫做名刺”张冠李戴,日本所称的“名刺”是指名片;C项,无中生有,李世民没有首倡在贺卡上写姓名的做法;D项,曲解文意,电子贺卡不是传统贺卡,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使用较多的贺卡。故选A。【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

8、析,判断正误。A项,时空错乱,所述内容为唐宋之后,并非贺卡出现初期;C项,偷换概念,游宦纪闻中的有关记载是已见最早的而非是使用最早的记载;D项,强加因果,减少酸腐并非追求效率和减少繁文缛节所致。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无信息表明传统贺卡将被时代淘汰。故选C。【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

9、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英 雄佛刘清明节前夕,爸爸给乡下的奶奶打电话,乡下的奶奶说,今年就不用回来啦,有些事奶奶一个人就都办了。爸爸说,那怎么行呢,即便是我答应,虎子也不会答应啊。乡下的奶奶说,那你们就来吧,其实我也想虎子了。虎子不是别人,就是我。不算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回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和叔叔了。一想到乡下奶奶的小院,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我知道,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家。回去那天的阳光很不错,春风已经把田野吹出了毛毛绿。老远,我就看见了站在村口的奶奶

10、,我大喊一声,像一只脱了缰的小马驹,奔向奶奶的怀抱。乡下的奶奶流泪了,她喜悦的脸庞上堆满了皱纹。这样的时刻,无论是奶奶、爸爸,还是我,都是幸福的。乡下奶奶的院落不是很大,有一年下雨,西边的院墙还倒掉了,本来乡下的奶奶是想等当兵的叔叔回家修砌的,可是叔叔没有等来,却等到了爸爸。那一次,爸爸很卖命,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一个人忙活了两天,虽然墙修砌得不是很好,可是爸爸却累虚脱了。乡下的奶奶说,你这又是何必呢?爸爸说,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安慰一些。现在,爸爸修砌的那堵墙还好,上面爬满了干枯了的牵牛花的叶蔓,一株枣树探出墙外,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乡下奶奶的房子已经很旧了。前几年,叔叔牺牲

11、的时候,政府准备出资为乡下的奶奶翻盖一下老房子,却被奶奶拒绝了。奶奶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房子还能用,没那个必要了,如果政府真的关心我的生活,那么就请你们把村里的小学修一修吧。村里的小学被重新翻盖了,学校是以叔叔的名字命名的,我去过一次,还在学校的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后来爸爸也想为乡下的奶奶盖一座新房子,可是奶奶依旧没答应。爸爸常常给乡下的奶奶买很多的东西,但那些东西,是吃的都被她分给了左邻右舍,如果是穿的,就捐赠出去。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再没有比乡下的奶奶更倔强的人了,但大家都无法改变她,只好改变自己。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说那时的叔叔爬墙上树,摸

12、鱼捉鸟,无所不会。等长大了,就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但心肠好,碰上邻居有什么帮忙的活儿,总是不惜体力,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顺着乡下奶奶的目光,我能够看见那时的叔叔,他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威武的身影常常走进我的梦中,让我流一梦的泪水。叔叔是个英雄,他死于一次探亲回家的路中,因为两个落水儿童,叔叔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叔叔的事迹感动了那个小城所有的市民,他被大家称为英雄。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自不必说。后来政府遵从乡下奶奶的意愿,把叔叔安葬在了老家,因为在那里,乡下的奶奶可以时常地去看一看儿子。我和爸爸这次回来的目的主要是给叔叔扫墓,其实即便我们不回来,乡下的奶奶还有那些乡亲也会把叔叔

13、的墓地扫得干干净净的,但是爸爸说,心里不踏实。清明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中已经有了麦苗的味道。一路上,我们无语,爸爸一手扶了乡下奶奶的胳膊,每年他都是这样的姿态,这样看上去他们更像是一对母子。乡下的奶奶把爸爸买来的鲜花一一摆放在叔叔的墓碑上。整个过程,她的表情肃穆、慈祥,没有一点悲伤。她说,儿子,你哥和你侄子又来看你了,你看看你侄子已经有你那么高了。爸爸说,给你叔鞠个躬吧,我点点头,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透过水泥地,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叔叔的生命,正一点点传输到我的身体中。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明白了,乡下的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叔叔也不是我的亲叔叔,可是自从叔叔救了我,我们就成了一家人。(有删改

14、)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写的是清明节下乡祭扫的事,多处运用了插叙手法,使相关故事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B. 小说善于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如对“叔叔”这一人物的塑造,既有外貌、动作等的描写,也有他人的评价。C. 修砌院墙时,“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爸爸”因歉疚而急欲补偿的心理。D. “叔叔”舍身救人,“爸爸”知恩图报,待“奶奶”如亲人,这都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他人的不幸时真诚相助的可贵精神。5. 小说以“虎子”为讲述人,这有什么好处?6. 小说以“英雄”为题,为何却用大量笔墨来写“乡下的

15、奶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4. B 5. “虎子”是被救者,是事件的当事人,以他的视角讲述,真实亲切。“虎子”是个懵懂的孩子,以他的视角观察,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客观、自然,主题的表达更含蓄、丰富。 6. 便于叙事,可借“奶奶”之口讲述“叔叔”生前的情况。制造悬念,激发读者探寻“英雄”的阅读兴趣。深化主题,“奶奶”面对不幸,坚韧而有大爱,也是英雄。【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项考核艺术手法,CD项考核情节,其中B项“既有外貌、动作等的描写”错误,对“叔叔”的描写都是侧面描写。【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次要人物和人称表现手法的题目,考核的是文章的叙述者,“虎子”作为叙事者,首先明确“虎子”在文中的地位,是“事件的当事人”,是被救的对象,以其为叙述对象真实可信;然后看“虎子”的特征,年龄小,是个懵懂的孩子,以他的视角观察,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客观、自然。【6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欣赏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首先从文章的内容看,“叔叔”已经去世,借助“奶奶”叙述故事,合乎情理,从结构上看,开头借“奶奶”拒绝我们回来,后又同意,制造悬念;从人物看,“奶奶”面对不幸,坚韧而有大爱,也是英雄,深化主旨。点睛:分析次要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