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区)2018中考语文 第1部分 重点文言文梳理训练 第四篇 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735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地区)2018中考语文 第1部分 重点文言文梳理训练 第四篇 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辽宁地区)2018中考语文 第1部分 重点文言文梳理训练 第四篇 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辽宁地区)2018中考语文 第1部分 重点文言文梳理训练 第四篇 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辽宁地区)2018中考语文 第1部分 重点文言文梳理训练 第四篇 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辽宁地区)2018中考语文 第1部分 重点文言文梳理训练 第四篇 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地区)2018中考语文 第1部分 重点文言文梳理训练 第四篇 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地区)2018中考语文 第1部分 重点文言文梳理训练 第四篇 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篇 桃花源记,原文呈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

2、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课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约似有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

3、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的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竟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 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

4、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这个人为他们一一详细地说出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武陵)郡城, (渔人)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第一部分(第1段):

5、交代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表明桃花林的发现实属偶然。“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奇异的美景则引发了渔人的好奇心,为下文渔人走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2段: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 “初极狭”旨在表明桃花源隐秘难寻。而对自然环境和生活情况的描写,则表现了人们宁静、幸福的生活,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图景。,第3段:写桃花源中人的社会风尚。 “要”、“延”等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桃花源中人的自述,写出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既说明他们珍惜和平,不愿让外人来打

6、扰他们的生活,又为下文“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探访及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先写渔人“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再写刘子骥“规往”,“未果”,既为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又含蓄地表明这种理想社会只是一种幻想。,【中心概括】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写作特点】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2.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3.虚实结合的写法。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从和现实相反的方向去想象,虚构了一个“理想境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一、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语言质朴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