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 中图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6499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 中图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 中图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 中图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 中图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 中图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 中图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 中图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选择题(2014上海地理,1213)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12题。1.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2.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林地减少的多,而

2、其它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2题 ,由图可知,1976199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都很小,所以改善缓慢。19982010年变化率大,故改善明显。故选C。答案1.A2.C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的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措施,使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分布图,完成35题。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4.原来种植粮食的耕地陆续退耕后,对当地农业经营所带来的影响是()A.经济作物比重降低 B.趋向机械化C.更趋市场性 D.趋于自给自足5.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发生明显

3、变化的是()A.河川淤泥未变 B.物种数量增大C.蒸发量减小 D.洪水流量增大解析第3题,与甲地相比,丙地位于向阳坡,采光条件好,且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丙地与乙地相比,位于山脊,不易积水;丁地不在黄土高原上。第4题,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后,林草种植面积增大,可以面向市场,发展经济作物。第5题,林草面积增大后,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洪水流量减少;生态环境改善,物种数量会增大;林草护坡,可减轻水土流失,河川淤泥也相应减少。答案3.C4.C5.B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6.图中甲、乙两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A.草场退化、水土流失 B.土地盐碱化

4、、水土流失C.湿地破坏、森林锐减 D.土地荒漠化、石漠化7.治理图中乙处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是()A.小流域综合治理 B.建立湿地保护区C.发展立体农业 D.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解析第6题,从图中看出,甲地位于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地盐碱化;乙地位于黄土高原的旱地耕作区,水土流失严重。第7题,乙地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措施。答案6.B7.A(2016湖南郴州质检)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图甲是我国东北高纬黑土区某小流域内9条切沟沟头黑土侵蚀量统计图,图乙为编号2切沟景观,读图,完成89题。8.据观测可知,大部分切沟沟头的春季侵蚀量大于

5、雨季侵蚀量,原因可能是()冬季土壤冰冻胀裂沟头 春季融雪径流量更大夏秋季沟头植被较密集 雨季雨水径流量较小A. B. C. D.9.该小流域内9条切沟沟头宽度基本相当,则沟头发育最深的是()A.编号8切沟 B.编号6切沟 C.编号4切沟 D.编号2切沟解析第8题,据观测可知,大部分切沟沟头的春季侵蚀量大于雨季侵蚀量,原因可能是冬季土壤冰冻胀裂沟头,夏秋季沟头植被较密集。第9题,该小流域内9条切沟沟头宽度基本相当,8号切沟侵蚀量最大,所以沟头发育最深的是编号8切沟。答案8.C9.A(2015石家庄模拟)下表为我国径流带主要特征,据此完成1011题。径流带降水量/mm蒸发量/mm径流深度/mm甲2

6、002001 60070090010.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所对应的径流带及防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甲水土流失 B.乙荒漠化C.丙水土流失 D.丁土壤的次生盐碱化11.表中乙径流带所在地区,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是()A.河流的综合治理 B.水土流失的防治C.土地荒漠化的防治 D.中低产田的治理解析依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甲是缺水带,主要指西北的干旱地区;乙为少水带,主要指我国的半干旱地区;丙和丁主要为多水带和丰水带,主要指我国的湿润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气候湿润,水土流失严重,而我国的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答案10.C11.C(2015泉州一模)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叫植物截留,其主

7、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疏密程度、植物种类、季节以及降雨特性。下图示意植物截留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关系。据此回答1213题。12.植物截留总量大的条件是()A.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短B.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短C.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长D.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长13.从地域分异规律角度考虑,下列地形区的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是()A.春季的东南丘陵 B.夏季的黄土高原C.秋季的山东丘陵 D.冬季的天山山脉解析第12题,图中显示相同降雨历时,降雨量越大截留总量越大;相同的降雨量,降雨历时越长,截留总量越大;而植物越密,植物截留能力越强。故C项正确。第13题,东南丘陵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春季植被较密

8、,所以截留降雨能力较强,地表受雨水冲刷较弱,故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山东丘陵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秋季植被较稀疏而截留降雨能力弱,不利于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植被稀疏不利于水土保持。答案12.C13.A(2015秦皇岛三模)“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1415题。14.图中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A.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B.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C.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水土流失D.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15.下列措施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

9、漠”的有()退牧还耕积极开发新能源控制人口增长 严禁过度放牧防治水土流失A. B. C. D.解析第14题,从结构图可以看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形成的因素分成两类,一类是自然因素(高温多雨和水土流失),另一类是人为因素(人口增加和滥伐森林),再结合结构图的关联性即可得出结论。第15题,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色沙漠”的产生不是过度放牧造成的,故错,由此可知B选项正确。答案14.A15.B二、综合题16.(2015临沂模拟)图1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

10、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分析图1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2)图1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解析第(1)题,“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分析。自然原因从地形(坡度大)、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从破坏植被和不合理利用土地等方面分析。第(2)题,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考虑对当地的农业、交通和

11、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对河流下游地区洪涝、航运的影响。第(3)题,图示区域的资源主要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开发利用该区域的资源时,要保护本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答案(1)“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其形成原因如下:自然原因: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强烈。人为原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能源短缺,乱砍滥伐。(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使旱、涝灾害加剧;同时还影响航运。 (3)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任答4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