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五 考前基础知识回扣1 必记的15组基本概念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74032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五 考前基础知识回扣1 必记的15组基本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6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五 考前基础知识回扣1 必记的15组基本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6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五 考前基础知识回扣1 必记的15组基本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6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五 考前基础知识回扣1 必记的15组基本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五 考前基础知识回扣1 必记的15组基本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五 考前基础知识回扣1 必记的15组基本概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回扣一必记的15组基本概念1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界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其能量来源于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时常发生变化,有时甚至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2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即看太阳的仰角。任一瞬间,全球各地的昼夜状态,都可用太阳高度来表示。一天中,太阳高度从日出开始由0增大,至正午时分达到最大;之后,又开始减小,直至日落时又变为0;夜晚的太阳高度为负值。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最高时的太阳高度,即当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同一纬线同一

2、天正午太阳高度相等。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3地方时、时区与区时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时区:时间区域,即使用相同时间的区域。地球上以经度每15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共同的标准时,即区时。4大气温室效应、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后,又以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的热量损失,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即大气温室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的过程、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的过

3、程、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大气逆辐射是大气产生温室效应的关键。5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空气冷热不均。大气水平运动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地球上的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都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三圈环流是极地与赤道间的热力环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的,在地球表面表现为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交替分布。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向相反方向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环流。东亚季风环流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

4、差异引起的,南亚季风环流则主要是由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造成的。6锋面、冷锋、暖锋与准静止锋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锋面范围很大并向冷气团一侧倾斜,暖气团位于锋面上方,且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差别,因而常有云、雨、大风等天气出现。锋因移动方向不同而分为三类,一是冷锋,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二是暖锋,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三是准静止锋,指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任何一方都没有足够的力量使另一方移动,锋面相对静止。7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地壳运动: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

5、运动的结果,因而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按其性质和方向,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其次是重力能,它们使大气、水和生物等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堆积。地表形态在内力、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8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如背斜、向斜、断层。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如谷地与山岭。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形成的原

6、因,所以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构造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地质构造,通过构造地貌能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变化。9地形与地势地形: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又称地貌。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地形、地势都表示地表的外部特征,前者强调形态特征,后者突出高低起伏状况。陆地地形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五种,海底地形主要有大陆架、大陆坡、海盆、海岭和海沟等。10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整体性:地理环境是由土壤、岩石、水、大气和生物等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可以说,地理环境要素间的联系体现了整体性。差异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

7、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即不同的环境,其地域物质和能量的分布状况不同,导致其整体面貌及组成要素的差异。其内在联系表现为位置差异水热组合差异植被、土壤的差异整体面貌的差异。1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最早是从经济或福利角度提出的,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理想人口规模;而环境人口容量主

8、要研究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12城市化、郊区化与逆城市化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郊区化:大城市的人口、商业、制造业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现象。逆城市化: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城市化主要是非农产业在某地形成和集聚,从而引起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水平。逆城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从而造成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13

9、农业生产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农业生产类型: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进行的分类。农业地域类型: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简称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生产对象的不同,将农业分为农、林、牧、渔四个部门;根据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多少,将农业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根据产品用途,将农业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1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指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增加,破坏了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原有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导致环境各要素及整个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降低或丧失,并发生严重的质量退化,从而使其中的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生态破坏:指

10、自然环境系统中某一组成部分的功能遭到破坏以及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系统自我平衡能力或自我调节能力降低,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环境系统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趋势。生态破坏主要是由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造成的;环境污染则是由于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可能是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但生态破坏不可能引起环境污染。15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遥感(RS):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在航空器(如飞机)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