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235427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大庆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大庆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大庆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大庆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庆铁人中学高三学年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试题说明:本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题共3小题,9分) 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 么样的景象呢?美国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 我

2、们描绘了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 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 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在大众层面上科学被迷信击败。 这样一部令人有点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 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 除途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中国公众受教育 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 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在居住区外面的马路上,还常遇到泼洒 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

3、病除的现象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 中的顽强生存力。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4”是不 吉利的,“8”是吉利的等等。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 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这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 的国策和培养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背道而驰。 在中国当今的报纸和电视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 对科学产品的推销,最典型的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新闻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 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 是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倾心于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

4、性和 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载 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科学的余味 其实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 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毫无 科学理性可言。 美国科普史上曾出现过一批既从事科研又热心科普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 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撰写科普文章,把科学理性带入到生活的 各个方面,不过二十世纪后这批科学家撤退了。反观中国当今的情形,似乎从来没 出现过这样一大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参与

5、科学 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 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便是在强调公众应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去,同 时科学也需要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应通过 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 (钮卫星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美国历史学教授伯纳姆认为科学最终将为迷信所击败,原因在于逐渐兴起的美国 消费文化使在科学压制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以新伪装的方式复活。 B. 人们泼洒药渣到路上以乞求药“倒”病除,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

6、码时以数字区 分凶吉等,这些改头换面的老式迷信现象助长了迷信思想在当今的流行。 C. 作者认为新闻媒体在宣传上应注重对公众的科学启蒙,比如中国的航天活动更应 该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活动。 D.作者以美国科普现状作为参照对象,从前沿科学工作者、公众、政府等几个方面 指出了中国科普现状的不足,并为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了设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第二段主要通过列举中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迷信行为的事例,论证了中国 现阶段科学普及工作的迫切性。 B.文章就当今媒体报道航天技术新闻的角度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当今媒体有步入新 伪装下的迷信与神秘

7、主义道路的趋势。 C. 文章提出问题后,从不同角度分层次分析了中国科学普及艰难的原因,并指出改 变中国的科普现状的基本途径。 D. 整篇文章旨在呼吁公众更多更深入地参与科学,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去理解科 学,来提高科学素养。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如果科学没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就可能与一批能把理性带入生活各个方面 的科学家的参与有关。 B. 如果迷信不能被破除干净,必然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不高、科学生长环境不好 有关。 C. 新闻媒体宣传航天技术过于渲染神秘性和尊贵性,由此可见中国的新闻媒体也需 要重视自我的科学普及。 D. 要实现科教兴国的国策,

8、培育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就需要政府和科研机构组织 者向民众普及科学。(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乡野里的青蒿 我家房前屋后,长满了青蒿。青蒿长得跟小树差不多,枝叶一层层往上长,绿绿的叶脉把地表遮蔽得密不透风。不过,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直接就拔掉了,要不就用刀子拦腰砍断。砍断的青蒿,沉静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生长侧枝。侧枝也是向上生长的,长出的侧枝,会把主干遮挡住,侧枝也能长成一株枝繁叶茂的小树模样,甚至更为稠密。 有青蒿的地方,地上的土层都较为潮湿。每逢盛夏时节,酷暑难耐,我家那些鸡猫鸭的,就躲在青蒿下面小憩,长在青蒿下面的杂草,被践踏得不堪入目。青

9、蒿不是长青植物,叶片分好多细小的裂片。裂片具有多枚长三角形的栉齿,略呈线状披针形,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立秋过后,青蒿逐渐变黄,枝蔓上挂满了密密麻麻圆形的果实,秋风一吹,果实及细小的叶脉簌簌飘落一地。冬日里连续几个艳阳,枯萎的青蒿耗掉了藏在体内的水分,村里人会把青蒿一把火点燃,青蒿在烈日下燃烧着枯竭的生命。 在村子的庄稼地里,青蒿长在玉米地和黄豆地较为常见,这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玉米秆都比青蒿高。在玉米的幼苗期间,青蒿刚刚探出个头,就被锄掉了,所以,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都长不大。那些没有被锄掉的青蒿,借着从玉米间隙筛下的阳光,屏住呼吸,安静地耐心地生

10、长。而长在黄豆地里的青蒿,就较为幸运,它可以一直待到黄豆收后,还能在山岗上摇摆来,摇摆去的。青蒿的长势跟黄豆不分伯仲,黄豆地也锄草,但黄豆没有玉米那么高,被锄掉的青蒿,阳光充沛时,又很快长出来了。黄豆灌浆后,村民也不怎么打理黄豆地了。这个时候,正是青蒿疯长的最佳时机,等到村民去地里抢收黄豆的时候,有的青蒿已盖过了黄豆。 村子里的人对青蒿没有什么好感。那时也不知道青蒿的药用价值有那么大,总觉得它长在村子里比较碍眼。不过,烦人归烦人,不管村里的大人还是小孩,都知道青蒿有两种功效,止血与当旱烟抽。止血这种功效很简单,采撷几片翠绿的青蒿叶片,在一块石头上把青蒿捣碎,然后敷在伤口处。当青蒿的汁液与血液混

11、在一起时,血就会渐渐止住,也可以避免伤口感染,具有消毒功效。当旱烟抽的都是村里的老人。村里吸烟的老人,每人都有一个烟斗。有时去山里干农活,身上携带的烟丝不够了,就去抓一把青蒿或捡几片梧桐树的叶子。当旱烟抽的青蒿,是枯黄的。枯黄过后的青蒿,叶脉特别轻脆,轻轻在掌心一撮,叶脉就碎了。 然后把细碎的青蒿跟所剩无几的烟丝,充分搅拌均匀后,放进烟斗里来吸,浓烟滚滚。我爷爷在世的时候,也这样吸过烟,那时我还懵懂,没有问过爷爷,好吸不好吸。反正,爷爷吸着青蒿伴烟丝时的表情,跟吸纯烟丝的表情是一样的。 青蒿的一绿一枯,都演绎了不同的价值: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有一年,我从新疆回到老家,正逢母亲在屋前

12、晒青蒿。我问母亲晒这个干嘛?母亲笑嘻嘻地跟我说卖钱。她还跟我说,对面住着的一个姑姑,一个夏天到山里砍苦药子(青蒿)卖,都卖了好几千块。那年青蒿的价格还不错,大概一斤十几块,母亲从山里砍回的青蒿,也卖了好几百块钱。母亲还跟父亲说,明年把房前屋后的青蒿都留起来,把地里的青蒿也留起来。我跟母亲说,这些青蒿就别弄了,卖不了几个钱。母亲说,长在屋前的青蒿,砍掉了也浪费,卖几个钱是几个钱。第二年,母亲老早就去山里砍青蒿了,一年下来,晒干后的青蒿差不多有好几百斤,结果没有收药材的人,一直堆放在房子里,一放就是两年,发霉后不得已扔掉了。母亲扔掉青蒿的那年,刚好是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前一年。 后来,

13、母亲又跟我说,今年的苦药子(青蒿)要涨价了。住在对面的姑姑说,苦药子(青蒿)都上新闻了。我没有问过母亲,青蒿的价格怎么样,也不晓得母亲砍了多少青蒿,但我还是想,青蒿如从前一样,站在山岗上,很自然地为所需的人所用。(选自 2016年第9期散文选刊,有改动)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散文开头写到,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不是直接拔掉就是拦腰砍断。这是为了表现母亲的勤劳和爱整洁。B第二段写青蒿,盛夏,鸡猫鸭躲在下面小憩,立秋,枝蔓上挂满了果实,冬日,却被村里人一把火点燃,表达了作者对青蒿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C文章第三段,作者运

14、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长在玉米地的青蒿和长在黄豆地的青蒿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D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前三段写了青蒿被砍、被烧、被锄的情形,是抑;从第四段开始写了青蒿的功效和价值,是扬。5母亲扔青蒿和屠呦呦获诺奖之间本来没什么必然联系,但作者将二者并提就产生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紧扣“青蒿”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6作者借“乡野里的青蒿”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题。材料一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的最早提出者美国的IBM公司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六个核心系统如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组成。这些系统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所以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摘自科普中国网“智慧城市”条目材料二 11月17日,2017亚太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启幕,论坛云集众多国内外领先智慧城市的政府代表及领袖,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