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490350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腾冲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语 文 试 卷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700多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个异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即蒙元和满清。二者都是文明相对落后的民族靠武力征服先进民族而建立的。蒙古人在入主中原后,仍想以落后的制度继续统治中华;而满清只以武力征服了中原的土地,自己的内心却被汉族的制度文化折服。因此,元朝虽强大一时,却不足百年;而清朝享祚近三个世纪,确实发人深省。从民族政策来看,元朝按照种族和地域,把全国人口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至治二年,禁汉人执兵器出猎,禁习武艺。至元三年,禁

2、汉人、南人学习蒙古和色目文字。同年,右丞相伯颜向皇帝建议,屠杀张、王、李、赵、刘等五姓汉人,好在顺帝没有同意。同年,禁止汉人、南人、高丽人持兵器养马。早先,中使别迭等就向成吉思汗建议:“虽然得到汉人,也没有什么用处,不如将其斩尽杀绝,只要留下空地,使草木畅茂,我们可以改作牧场。”若不是耶律楚材极力劝阻,此种族灭绝的建议就可能成为国策。据马可波罗记载:“所有的中国人都厌恶大可汗(元世祖)的政体,因为他所派地方行政首长多为鞑靼人(蒙古人),尚有色目人,其视中国人(原来中原及江南的中国人)为奴隶,使之无法容忍。”而清入关后,立即从“满蒙一家”转向“满汉一体”。康熙十九年,谕绿旗部队:汉族叛乱只用汉兵

3、平剿。清朝作战皆重用汉人。满族人虽然武力征服汉人,却在精神上崇尚汉化。满汉民族起码在法律上平等。满人世袭旗籍,汉人和蒙古人照样可投旗入籍。在对待汉语的态度上,元代诸帝多“不习汉文”。世祖之时“江淮一行省无一人通文墨者”。有的蒙古贵族到地方任官,执笔署事,写“七”字之钩不向右转而向左转,“见者为笑”。陶宗仪辍耕录载曰,“今为官者蒙古色目人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元朝的儒臣为向皇帝“进讲”,须先翻译蒙古文。世祖虽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仍不能脱离翻译。只有最后两代皇帝文宗和顺帝汉语尚可。而清朝早在入关之前49年,龚正六(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就

4、给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当师傅,并兼任太祖诸子的老师,受到最高的礼遇。太祖亲信侍卫中有许多汉族读书人。太祖“精通汉语”,言必称汉唐,奉明制为圭臬。太祖身边尚须翻译,顺治皇帝已经无须翻译。康熙、乾隆本身就是精通琴棋书画的汉学家。少年康熙只有在亲切地称呼外国传教老师汤若望为“玛珐”时,有使用满语的记录。雍正几乎全用汉语,只有看到八弟胤禩、十四弟胤禟谋逆罪状时大大震怒,才失口用满语大骂“塞斯黑”“阿其那”(意为猪狗)。后世皇帝仅在个别称谓上保留使用满语的习惯。清皇室学校把汉语作为必修课程,诸皇子的老师都是当朝有名的国学大家。整个满清是满人保持主动汉化的态势,并且比前朝的国学氛围更浓。 (选自王丹誉元

5、清两代制度得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古人和满族人都是凭借武力入主中原,不同的是,蒙古人仍想以落后的制度来治理天下,结果不到一个世纪,元朝就宣告灭亡。 B在元朝,汉人和南人的地位非常低,至元三年,禁止汉人、南人学习蒙古和色目文字,也禁止他们练习武艺和持兵器养马。 C满清统治者崇尚汉化,被汉族的制度文化深深折服,满汉民族在法律上人 人平等,汉人和蒙古人一样可以加入旗籍。 D马可波罗的记载表明,元朝大可汗时期的地方行政长官基本上是蒙古人或色目人,统治阶级看待原来中原及江南的中国人像奴隶一样,这使中国人无法容忍,都痛恨当时的政治制度。2下列句子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6、是(3分) A元代的帝王都“不习汉文”,不懂汉语,儒臣向皇帝“进讲”,必须先翻译成蒙古文。元世祖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但仍然不能脱离翻译。 B满清的皇帝几乎都精通汉语,早在入关前,努尔哈赤就为自己和儿子们请了一个绍兴的汉人做老师,并给予最高的礼遇。 C清朝的康熙、乾隆本身就是精通琴棋书画的汉学家, 雍正几乎全用汉语,后世皇帝仅在个别称谓上保留使用满语的习惯。 D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当时做官的蒙古人或是色目人大多数都不能用汉字签字画押,于是就用象牙或者木头刻上名字作为固定押印。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满清用武力征服汉人之后,立即从“满蒙一家”转向“满汉一体”,打战

7、也重用汉人。 康熙年间曾发布命令,汉族地区发生的叛乱只用汉兵去平剿。 B元朝统治者大多对汉人和汉语都很排斥,不止一个大臣向皇帝建议对汉人采取屠杀政策;有的蒙古贵族在中原做官却不会写汉语的“七”字,看见的人都感到可笑。 C元朝统治者统治中原以后对汉人与汉文化也有一定的包容与接纳,比如有有识之士主张对汉人宽容,也有精通儒学的人在朝廷为官。 D. 清朝统治者对汉人和汉语的态度与元朝大不相同,尤其是对汉语,言必称汉唐,奉明制为圭臬。皇室学校把汉语作为必修课程,整个满清国学氛围甚至比明朝的更浓。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

8、,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信

9、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

10、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亭长妻患之 患:讨厌B.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具:准备、备办C.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长大:长大成人D.于是信孰视之 孰:仔细地5.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B.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C.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D.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6

1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曾经在一位亭长家混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惹得亭长妻子很不高兴。B淮阴有位卖肉的年轻人,认为韩信虽然身材高大并佩带刀剑,却内心胆小,当众欺负韩信,要韩信从他胯下钻过去。C滕公欣赏韩信,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D萧何追回韩信后,对刘邦说了韩信的重要性,并劝说刘邦斋戒,修筑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5分)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

12、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本诗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贬所逃归,途经汉江(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写。8.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的“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分别分析其中蕴含的意味。(5分) _ _ 9.有人评价此诗后两句所抒之情,“与常情相悖”。常情应该是怎样的?而作者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6分)_ _ _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的蜀道难中,作者夸张地形容蜀道之高就连“黄鹤”“猿猱”都

13、无可奈何的诗句是“ ,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3)寒衣处处催刀尺, 。(4)画图省识春风面, 。乙 选考题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将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注明所选大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符浩勇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

14、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