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应届生入学考试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313759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学期应届生入学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应届生入学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应届生入学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应届生入学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应届生入学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上学期应届生入学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上学期应届生入学考试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应届生入学考试试题(无答案)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第卷和第卷中的单选题(1、2、3、4、7、10、11、12、17、18、19)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第卷 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2、3题。 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多装饰有“脊兽”,它的应用使得建筑屋脊轮廓富于变化,尤其是大型建筑上脊兽的应用,更使得屋脊造型繁简有度,颇具清人邓石如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构图之美。除却装饰,脊兽还有稳固瓦件的作用。其他钉帽一类的瓦饰虽不在脊上,却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具有与脊兽类似的作用。 脊兽的起源约在东周,这是瓦件逐渐普遍应用的时代。已发现最早使用瓦饰的实例,见于秦雍城遗址出土、可追溯至春秋晚期的陶质建筑构件中。形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瓦钉钉帽,也有正脊脊端与后世鸱尾位置相当的羊角形构件,甚至还有人形瓦饰。这类瓦件皆为捏塑,手工造型感强烈,不似后世的模制风格,说明

3、尚未大规模生产,正处于初创阶段。 除秦以外,东方列国也有各具特色的瓦饰,如河北灵寿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上装有叶片形并开半圆孔的巨大瓦钉钉帽等,显然是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 东汉时期,大量陶楼涌现,为认知当时脊兽的面貌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信息。南北朝数百年间,制瓦技术大大提升,瓦饰的生产也普遍趋向于批量模制。东汉陶楼上已出现一种装饰于脊端、上下三瓦当叠起的瓦饰,其最初可能为三件独立的脊头筒瓦叠砌而成,形成风尚后,逐渐出现整体制作的做法。 纵观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脊饰造型题材,大致可归为鸟形、兽形、叶片形三类。其工艺从捏制到局部模制、再到整体模制,具体形象细节则缺少统一制度规范,可发挥空间大,呈现

4、出物象杂陈的面貌。 隋唐时期的脊兽继承了南北朝的特点,出土实物中仍以兽面脊头瓦数量最巨,两京诸宫殿皆有发现。唐代除有大量兽面脊头瓦发现以外,尚未见脊头瓦前端的“仙人走兽”实物。然而敦煌莫高窟中自初唐开始,就有若干建筑壁画表现出角脊下端以筒瓦上翘叠落、每片筒瓦端头置瓦当的做法,形成锯齿形构造,颇似明清建筑上“仙人走兽”的发端,只不过还未出现兽形。 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中,还普遍出现了在建筑正脊、角脊、前檐瓦面上设置陶制或金属制火焰宝珠以为装饰的做法,使建筑整体更为华丽精致,同时起到瓦钉的作用,这也是东汉明器与九原岗北朝壁画中叶片形钉帽的造型延续。 北宋后期,“仙人走兽”的面貌已与明清时比

5、较趋近,这应当是经历了较长时间演进后制度化的结果。两宋绘画中的亭台殿阁上,皆形象地描绘了包括各类走兽在内的脊饰。 经历了北宋时期定型和金元时期的发展,脊兽的使用到明清时更趋制度化,造型上也发生了新的改变,既不似魏晋南北朝模印的质朴风格,也不似唐宋堆塑的夸张风格,而是呈现出高度程序化的特点。其制作趋近于在方整的空心砖上加以雕饰,大型吻兽则用数块空心琉璃砖拼合,体块感十足。类型方位虽大致继承了前代,但对宋式脊饰中浓郁的民间性加以调整,追求庄严整肃,以见“威仪”。明清是古代集权制度加强的时代,这在微观的建筑装饰上也体现出来。 (选自于志飞、王紫微的麟角峥嵘数脊兽,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

6、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脊兽是常出现在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中屋脊上的一种装饰,能使屋脊轮廓富于变化、造型繁简有度,并呈现出屋脊的构图美。 B考古发现,至少在春秋晚期,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已经开始使用瓦饰,其样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羊角形、人形等。 C脊兽约起源于东周,捏塑的方式表明此时还未大规模生产,能使用这种脊兽的多是中国传统的高等级的大型的木构建筑。 D秦雍城遗址出土的陶制建筑构件和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等考古发现都能够说明脊兽来源于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在传统的木构建筑中,能够起到固定瓦件的作用的除了脊兽外,还有能够与瓦钉

7、配合固定檐日端头的钉帽一类的瓦饰。 B先秦到南北朝的脊饰样式少、工艺变化大、具体形象细节缺少统一制度规范等原因使得脊兽制作和使用发挥空间很大。 C“仙人走兽”是脊饰的一种,经历较长时间的演进后逐渐制度化,应当在北宋后期已相对定型,样式与明清比较趋近。 D脊兽在北宋时期定型、在金元时期得到发展,在明清时期更趋于制度化,并且造型的风格在明清时也呈现高度程序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制瓦技术在南北朝得到长足发展,瓦饰生产逐渐由捏塑转变为模制,随之也由此前的单独制作逐渐形成了整体制作。 B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的绘制技艺能证明我国一些古建筑沿用叶片形钉

8、帽造型的火焰宝珠装饰固定瓦件。 C瓦当是传统木构建筑上只放置在脊兽前端的一种瓦饰,比如在东汉陶楼上就有装饰于脊端、上下三个叠在一起的瓦当。 D明清建筑在脊兽方面改变了宋式浓郁的民间性,追求庄严整肃,显示皇家威仪,体现出明清时集权制的加强。(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鱼儿 陆颖墨鱼儿还是胚胎的时候,娘做梦见着一条大鱼。第二天部队就来了人,说是一艘潜艇在海下让什么卡住,鱼儿爹就潜了下去。后来潜艇上来了,鱼儿爹再也没有上来。娘听罢吐血后没几天,鱼儿就提前一个月来到人世。娘非要起了这个名。那时他的亲爹本在休假,该下海的是战友小杨子,那几天他刚让女友蹬了,领导放心不下,鱼儿

9、爹替他穿上了潜水服。半年后,小杨就成了鱼儿的后爸。鱼儿的弱智是在他学语时发现的。娘让他喊小杨爸爸,他就喊,可看见其他穿海军服的也叫爸爸。娘和小杨的心里都不是滋味,耐心地教他该叫别人叔叔,可他看见小杨也叫叔叔。娘眼泪汪汪地同小杨商量,小杨说:就这样叫吧。从此,家里只有“叔叔”的叫声。两年后待鱼儿的弟弟出世,就出现了麻烦,随着弟弟学会叫人,他脑中早已无影的“爸爸”二字,再一次出现。他又见人就乱叫了。一回,娘和小杨刚出门,见一帮孩子在草坪上围着逗他:鱼儿,叫我爸爸。娘气得发抖,冲过去举起胳膊犹豫半天,终于打了鱼儿一个响亮的耳光,拎着他耳朵拖到家。小杨夺过鱼儿抚着他脸,第一次冲她发了火:“你打他,他懂

10、什么?要打打我!”鱼儿娘一愣,顺手扇了小杨一嘴巴。小杨倒让她打蒙了,也愣了愣,说:“你要是好受些你就再打吧,要不是我他爸也不会死,他也不会这样”娘忽然像从大梦中醒来,扑到对方怀里,捉着小杨的手捶自己,尔后,夫妻俩抱着鱼儿默默流泪。自此,不许弟弟当鱼儿面叫爸爸,偶有不慎弟弟叫出一两声,鱼儿竟不再学舌,反而害怕地颤着身子。念了四年一年级后,鱼儿就不再学舌。先由弟弟领着玩,后来也能单独行动。虽说时有淘气的孩子欺负他,但“爸爸”二字再也没有叫过。如此下来十多年,鱼儿也有了一个高大的个子。这天,和往日一样,鱼儿穿一套后爸的旧冬装在基地院里背着手闲逛。不同的是,后爸老杨到南方执行任务,棉帽没带走,他戴上了

11、,上边还有一颗帽徽,走着走着和基地司令正好对面。将军看见一士兵没有领花肩章还背着手,居然还对自己熟视无睹,很有些恼火,喝令:“你站住!”鱼儿吓一跳,继而看见一张不大友好的面孔,马上撒腿就跑。将军带兵几十年,哪见过这么刺毛又胆大的兵,偏要较这个真,放弃了练就多年的首长步伐,拿出早晨练长跑的劲头,追了上去。这一跑一追,马上引得路上不少人驻足。不远处巡逻的几个卫兵闻风包抄过来,把鱼儿截住。将军喘着气大怒:“哪个单位的?姓名?”鱼儿惊魂未定,呆呆地看着将军,见这么多人围着他,竟觉得有些好玩,傻笑起来。将军愈加气愤,要把鱼儿带走。这时,围观的人多了,自然有人认识鱼儿,忙说:“这是个呆子。”将军一怔,看鱼

12、儿的目光,果然有些独特。也就有些尴尬,命令卫兵:“去把他家大人找来,怎让他穿着军服出来瞎逛,太不像话了。”鱼儿娘正好出来寻他,让哨兵领了过来。将军见是个女的,又不是军人,忍了忍没有发作,但声音依旧严厉:“他爸爸呢?”娘说:“他爸爸早就沉在海底了。”将军一愣,问:“什么时候?”娘指指鱼儿:“这孩子还没生”将军不再说话,似在想什么。鱼儿看看母亲,再看看将军,冷不丁冲他叫了一声“爸爸”,也许是多少年不叫,幼儿学语那样,音不太准。娘又气又恼,一把拉过鱼儿。有个卫兵吼道:“瞎叫什么!”鱼儿赶紧躲到娘的身后。将军喝住了卫兵,而后慢慢地走向娘儿俩,伸过手来,在鱼儿头上轻轻抚摸着、抚摸着。娘说:“首长,实在对

13、不起,他不懂事。”将军轻叹一声,声音有些沙哑。他咽了几口唾沫,红着眼圈对鱼儿娘说:“我就是那个潜艇的艇长。”又抬起头,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众人说:“有时候,军人献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他没有期待别人说什么,对鱼儿说:“孩子,我送你回家。”娘没有做声,慢慢地跟在他俩的后边。有一点她弄不明白:那潜艇艇长她认识,在后来的一次海战中已经牺牲了。莫非还活着?(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用顺叙的手法,描写了鱼儿爹的牺牲,再补叙牺牲的缘由,这样安排结构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引人入胜。B鱼儿娘打了鱼儿和小杨后,感到懊悔和自责,就“捉

14、着小杨的手捶自己”,这情节表现了鱼儿娘对鱼儿爹牺牲的悲痛之情。C烈士遗孤鱼儿是小说中的一个线索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他展开,由他串联起了小说的其他人物。D小说以对待抚养烈士遗孤为线索,曲折地勾勒出在和平年代里,战友之间、家庭之间、军中两代人之间血肉相连的情感。5小说在塑造将军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5分)答: 6小说结尾两段,有人认为应该删去。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观点并说出理由。(6分)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生命”的第一乐章一抹云雾遮住了沈从文的眼帘,从这酸涩的人生里,他听到了生命的呼喊。可是,这生

15、命又被置于怎样卑屈而痛苦的环境里!一点可怜的希望与憧憬,全是那样无望无助。他们中的大多数,正默默接受着那份摊派到自己头上的命运,安于现状。对自己的处境,既无力改变,也从不想到改变;他们不需要别人怜悯,也不知道可怜自己17年前,沈从文和一个名叫赵开明的同伴,随军队移防路过泸溪时,两人一同去县城街上转了三次。一个绒线铺里,有一个和他们年纪相差不多的女孩子,长得十分秀气,赵开明一眼看中了她,便借买草鞋带子去了那绒线铺三次,并赌咒将来要讨这个叫“小翠”的女孩子做媳妇。三年后,他们所属部队在鄂西全数覆灭,留守处遣散后,沈从文和赵开明便各自东西,断了音讯。这次返乡,沈从文又一次踏上沪溪城里的道路,走到那个绒线铺前了。走进铺子大门,眼前的情景使沈从文吃了一惊:“小翠”正站在铺子里,同17年前一个样子,那熟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