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有效性(2009年夜大学讲座)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5161987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有效性(2009年夜大学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有效性(2009年夜大学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有效性(2009年夜大学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有效性(2009年夜大学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有效性(2009年夜大学讲座)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有效性(2009年夜大学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有效性(2009年夜大学讲座)(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教学有效性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蔡宝来 二00九年七月,课堂互动,1.你曾经反思过自己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吗? 2.试列举你在课堂中主要有哪些教学行为?,讲座内容构成,一、课堂教学行为的分类 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三、未来的趋势及走向,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影响并决定着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当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表层因素有了一定的改进和提高后,教学理念、信念和观念等深层次因素支配下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质性问题。,一、课堂教学行为的分类,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生发于对课堂教学有效性及教

2、学质量提升的理想追求。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逐渐形成为一个为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共同关切的问题,并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课堂教学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根据教师课堂行为方式划分,如果按照教师在课堂教学情景中的行为方式及其发挥的功能来划分,可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主要教学行为简称主教行为,是指教师作为教师角色在课堂中发生的主要行为,包括教师的呈示、对话和指导。,请谈谈你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三种划分的看法,这种行为是以目标或内容为定向的,有效的主教行为必须以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基本条件; 辅助教学行为简称辅教行为,是为了使主要教学行为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在

3、课堂中发生的教师行为,它是以学生或具体的教学情景为定向的,包括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强化技术和积极的教师期望等;,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顺利进行创造条件,是教师实现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它主要涉及课堂行为问题的管理与时间的分配,同样,有效的辅教行为和管理行为与教师的课堂经验和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具有的专业素养息息相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三种教学行为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关注学生的发展,实现师生充分互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这三种教学行为共同构成了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4、,(二)根据课堂教学行为存在方式划分,从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方式来看,课堂教学行为可分为外显教学行为和内隐教学行为,外显教学行为往往是指教师或学生说或做等可见行为,涉及的是教师和学生怎么说和怎么做的问题; 内隐教学行为则是指教师或学生在做出可见行为之前头脑中的先在的思想、观念,它解决的是教师和学生之所以要这样说、这样做的问题。,内隐行为是如何支配着教师和学生行事的方向和路径,任何一个人的行为举措都要受一定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此时的思想、观念是静态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为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支配着教师和学生行事的方向和路径,在内隐行为与外显行为之间形成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复

5、杂多变的行为系统,课堂教学行为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情景,研究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及与行为相联系的因素,即师生课堂教学行为的表现和特征,探索课堂教学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增强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自觉,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效率。,研究问题域,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思想、观念、认知、情感、对话等行为的研究,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状况、学习状况、学习效果的研究。,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和揭示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规律,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和全面

6、发展。,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最早产生于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因应有效教学和有效教师的理想性目标追求,欧美发达国家把教学研究的重心从课程改革、开发、设计和实施转向课堂教学改革,从而使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研究凸现并逐渐成为教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研究路向,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主题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变化,但总体上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从外显到内在、从注重群体样本到关注个体行为、从关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到研究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从注重量化研究到关注质性研究的发展路向。,研究的问题域和研究取向,研究的主题和热点主要聚焦在:教

7、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范式、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师思维关系、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效能感、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课堂反思能力、有效教师与有效教学行为的关系等方面。,(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范式,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目的就是探寻教师良好课堂教学行为的养成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中有几种行为主义研究范式:“教学效果”范式;“过程结果”范式和“教学行为”范式。,“教学效果”范式指教师课堂上所表现的(教的过程)与学生所能发生的行为及结果(学习结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连接教师行为与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环节则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过程结果”范式: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8、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而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又影响其学习效果,良好的教师课堂行为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带来有效和高效的学习效果,反之,则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并产生无效和低效的学习效果。,“教学行为”范式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反过来,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又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在20世纪6070年代期间,许多研究者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揭示教师个性特征和人格品质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的联系上。,例如瑞安斯(Ryans)认为“教师的热情和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那些活跃的、富有刺激性和想象力的、对所教学科满怀激情的教师,在校长们和有经验的观察者眼里往往是比较成功

9、的。” 教师的个性和人格品质确实会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和成长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如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等。 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人格特征都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关。,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70年代以来,认知学派研究者认为每位教师都有其独特的教学观念,这些教学观念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中,对学生特征和教学规律的认识。这些教学观念影响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实施效果。,不同的教师之所以会对同一教学问题产生不同的理解,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的不同,教师把这些教学观念内化并体现在自己

10、的课堂教学行动中。自此,教师行为的研究从注重教师个性和人格品质的研究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二)师生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研究,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教师与学生在班级课堂环境下所进行的以教学为主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均以主体性身份参与互动,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扮演一定的角色。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往的活动、情感交流的活动、文化共享的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一般认为教师具有两种角色:一是社会角色,二是专业角色。教师的社会角色是教师在课堂中根据社会的需要向学生提出各种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教师的专业角色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

11、、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师生在课堂中充分互动,能够营造出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英国学者艾胥利(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型、学生中心型、知识中心型三种。 在教师中心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更多表现出强制性,同时伴以奖励或惩罚的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多是被动和服从,呈现出一种不平等的状态,在这种互动类型下,师生之间是控制与服从的关系。,在学生中心型,教师更注重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正面引导,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目标是充分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学生处在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平等的主体身份参与课

12、堂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主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进行的,强调学生在课堂的主动学习。教师在课堂中扮演辅导者和学习动机激发者的角色,课堂师生互动表现为一种平等关系的对话。 在知识中心型中,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实现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这一目的的手段,师生互动以合作形式表现。,无论是哪种课堂教学互动都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表现在: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对所学知识

13、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能高效率的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三)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思维关系研究,教师思维指教师个人主观的教学意识、观念、信念等内在的思维过程和品质。这些个人的教学意识、观念、信念等可能是有意识的,而多数是无意识的。,教师思维研究的主要问题从描述教师思维过程及揭示知识结构逐步扩大到描述、解释甚至“介入”到教师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研究认为,仅仅分析可见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不足以解释教学过程,因为最终决定课堂教学行为的是教师的思维,是教师的认知过程;在信息加工理论看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临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教师如何理解这些信息并做出相应的教学

14、决策决定着课堂中所发生的一切。,80年代末,对教师思维与课堂教学行为关系的研究更为科学,即重视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计划”和“教师决策”的思维过程研究。,90年代,教师理论研究开始关注“教师教育信念研究”,该理论认为教师教育信念研究包括教学效能、知识的性质、自我知觉和情感的自我评价以及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总体知识中有三类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直接与教师教育的信念的形成有关,它们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 即教师应掌握一门学科知识最基本的概念、结构和原理;掌握与教学活动直接有关的知识,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教师应懂得如何

15、选择科学知识,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教学信息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特定的课堂教学情景选择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思维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行为,经过一定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加以内化,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效能感研究,近年来,国外开始注重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人格特征对课堂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其中教学效能感是研究者尤为关切的一个问题。,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其是否能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知觉和信念。它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

16、和个人效能感两种。 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教学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 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的认识与评价。 教师效能感的研究主要受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的影响。,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是否有能力去组织、实施和完成某种行为的预期或信念,这种效能预期会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个体的情绪反映,进而影响行为的坚持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自我效能理论往往持有两种不同的预期,即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结果预期指个体对自己行为活动可能导致的结果的推测和判断,而效能预期是一种能力信念或自信。 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效能感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态度和信念、教学策略的应用、课堂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等。 高效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表现出积极的教学态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较强的课堂管理和组织能力,课堂气氛一般比较轻松、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五)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反思能力研究,反思是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