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荣成市2012-2013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块考试试题鲁人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147700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荣成市2012-2013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块考试试题鲁人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荣成市2012-2013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块考试试题鲁人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省荣成市2012-2013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块考试试题鲁人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东省荣成市2012-2013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块考试试题鲁人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东省荣成市2012-2013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块考试试题鲁人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荣成市2012-2013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块考试试题鲁人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荣成市2012-2013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块考试试题鲁人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荣成市2012-2013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块考试试题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不同的一项是() A、鞭笞 懈怠 舌苔 心旷神怡 百战不殆 B、隔阂 遗骸 弹劾 惊涛骇浪 言简意赅 C、癖好 薜荔 巨擘 穷乡僻壤 劈波斩浪 D、茁壮 罢黜 拙劣 咄咄逼人 相形见绌 2、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A、馋言 一诺千斤 天翻地复 悬梁刺骨 B、范筹 鼎立相助 声名鹊起 谈笑风声 C、涣散 风采 竭泽而鱼 走头无路D、大母指 亲合力 霓红灯 白内障 3、下列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B书中主人公的命运和你息息相关,当“恶运”来临,你想扔下书逃走,可办不到,就像你不能摆脱自己的命运。 C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伟大的事业,要靠全国人民长时期地艰苦奋斗,不可能一挥而就。 D为贫困地区的所捐的衣物,已把仓库堆满了,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里这样描写道:“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B“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陈杰对刚刚走进办公室李娜说,“我明天早上六点上车。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吗?”李娜总是那么热情。 C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共

3、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D真是急死人了!小张家住哪儿?他的父母在什么单位?我们都没有人知道。5、下列句子表述无误的一项是A第十八届全国书博会在郑州举行,广东参展的出版物至少有4500种以上,其中王蒙自传、我在央视等一批精品备受读者青睐。B三聚氰胺分子中含有氮元素,如果添加到奶粉中,就可以提高奶粉中蛋白质的检测数值,这是许多不良厂家用以牟取暴利的罪魁祸首。C我们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D如今,拉萨市堆龙德庆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出产的草莓、土豆、豌豆尖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二、(9分

4、,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合和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

5、,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

6、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

7、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6.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7.“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A.人的精神需求是

8、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旨趣,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

9、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

10、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

11、朝堂上书诔,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徽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 注生口:指俘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 考:刑讯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按:查办 C.帝感悟,即报许 报:报告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遮:拦阻 10、下列各组句子

12、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B.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C.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袁安“守正”的一项是( )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 显宗怒甚,吏按之急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

13、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鼍,但他毫不动摇。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第二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3分) 译文: 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4分) 译文: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3分)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作者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答: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