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难求vs保障房空置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183906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房难求vs保障房空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房难求vs保障房空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房难求vs保障房空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房难求vs保障房空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房难求vs保障房空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房难求vs保障房空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房难求vs保障房空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房难求VS保障房空置:当尽早反思山东1.29万套,海南近万套,广东1.15万套,云南2.3万套近日多个省份审计结果暴露出保障房空置尴尬。一边是中低收入群体期盼早日实现“安居梦”,一边是大量保障房空置“遇冷”窘境。经过几年“高速”建设,保障房进入“产出”高峰,但一些地方保障房入住率低,“民心房”屡遭尴尬。(8月8日经济参考报)不能让保障房成了昂贵的摆设为了解决城市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难,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批地批钱建设保障房。初时有些地方政府阳奉阴违,建房进度远远低于中央要求,以致国务院和住建部不得不三令五申催进度。鼓声阵阵,有的地方加快了新建速度,有的地方出钱购买已建成的房子作为保障房,总之按照中央

2、的部署如期交出了答卷。然而吊诡的是,很多地方的保障房不但没能成为困难市民的住房保障,反倒成了任由风吹雨打的闲置物,这与建房的初衷大相径庭,也让很多人始料不及。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反常之事,保障房空置有其必然性因素。各地居民之所以对新建的保障房态度冷淡,主要是因为这些房子普遍建在了离城远、配套设施不全的城市边缘。离城远,意味着出行不便,跋涉耗时不说,想挤上高峰时段的公交车也非易事。配套设施不全,意味着购物和办事不便,买菜、看病、去超市都得劳师远征。对于那些年龄大、腿脚不便的人来说,并非轻松的任务。把保障房建在孤悬于主城区之外的荒僻之地上,看似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实则华而不实、缺陷内藏。很多市民

3、宁愿“蜗居”在市里,也不愿意来此“改善住房条件”。当然也有些居民住了进去,代价是咬牙忍受种种不便。除了市民居住体验不佳的问题之外,保障房规划选址考虑不周,还有可能带来区域间发展失衡的问题。低收入群体相对集中居住,可能造成该地区教育水平、就业水平低下,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保障房建设中出现的交通问题、配套问题、质量问题,本质上都与保障房规划者对民生问题冷淡轻忽,对民众欠缺服务意识有关系。如果他们从内心深处对此高度重视,把保障房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就不会建成大片的中看不中用的房子。事实上他们只是在行政命令的催逼下虚应差事,只求在数量上达到要求。他们把好的地块变现,用以充实地方政府的腰包,而边远的地块则

4、刚好用来交差,百姓能否得到实惠不在考虑之内。这就带来了最坏的结果:中低收入群体宁愿在市里忍受面积狭小和反复挪窝之苦,保障房建成之日就是空置之时。可这样的房子不是凭空而来的,也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建筑工人们一砖一瓦建成的,用不上就是对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保障房本是民心工程,不能因为“保障”二字而降低标准,“可住”只是最低要求,让市民“安居”和“乐居”才是应有的水平。住建部曾明确表示,保障房项目应采取配套建设与集中建设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选址尽可能安排在近期重点发展区域、产业集中区域和公共交通便利的区域。希望各地政府能够按照要求,在未来的保障房建设中割除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弊病。而对现有的空置房,则应

5、通过配套设施的改善和灵活的分配方式加以消化,比如说可以适当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总之,让保障房避免成为昂贵的摆设,是各级政府必须完成的任务保障房缘何上演“空城计”让底层群体在保障房建设中有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建设之初即有认同感,才不会建成后大量闲置。城市低收入群体,若非保障房的种种弊端让人实在无法接受,一般不会出现弃租的现象。这从一个现实选择的角度描述了保障房的问题之突出。保障房不是已经供过于求,而是一些基层政府习惯性地走了一条重数量不重质量、重政绩不重内涵的建设路径。保障房是政府的民生工程,理论上有政府信誉在其中担保。高的空置率,既伤害了翘首以盼的底层民众,也挫伤了政府部门的形象。是以,

6、面对上演“空城计”的保障房,一些地方政府需要为此前的草率决策买单,对曾经追求数量和政绩的粗放观念作自我矫正。该究责的究责,该追偿的追偿,集中力量完善保障房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尽最大可能修复存量保障房的弊端。救活存量保障房,让它实现惠民便民的初衷,考验着基层政府的为民理念和执政水平。大量保障房空置“遇冷”的窘境,提醒各地在保障房建设中必须要有相关的制度约束和规范。这种约束和规范,可从两方面:一是,基层政府部门汲取此前的教训,站在底层民众的角度和立场上,周密设计制度框架,例如河南省出台的关于选址、配套设施、配建比例的“三不”政策,用以指导和规范保障房建设。二是选择吸纳民意和凝聚共识,引入

7、公共听证制度。行政许可法和城乡规划法都规定了公共听证制度,后者对规划报送审批前和规划实施定期评估环节,都做了以听证会等方式征求公众意见的规定。事实上,作为一种公共保障服务,保障房的选址和建设与底层群体利益高度相关,让底层群体在保障房建设中有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建设之初即有认同感,才不会建成后大量闲置。是保障房还是“保绩房”?保障房建好了居然没人入住,难道是保障房建设已经供过于求?所有人都会说,怎么会呢?是啊,肯定不会。过去这些年,我们一味强调地方必须完成多少保障房建设数量,这和当年4万亿投资很有些相像;因为过度沉迷于数量,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只不过,不是供过于求的问

8、题,而是“保障房究竟保障了谁”的问题。保障房究竟保障了谁?有人会说,这还用问吗,肯定是中低收入弱势群体呀。可是,保障房大量空置,难道是说中低收入者都很愚昧,把政府的好心都当成驴肝肺了吗?那些砸钱建保障房的官员,也许的确会有这样的傲慢与偏见,但这只能说,他们根本不了解弱势群体的需求,建房之前既未征询过他们的意见,建房之后也未倾听过他们的心声。保障房大量空置,不是民众不解风情,而是因为它不符合实际需要。那些大量空置的保障房,一般都有两个特点,一是位置偏远配套极差,二是质量堪忧环境不好。位置如此偏远,每天上下班不仅时间很长甚至连公交车都没得坐,花在路上的时间和金钱,如果都比租住保障房节省的钱更多,理

9、性的人谁还会选择呢?保障房屡屡曝出质量问题,就更不用说了。为了省点钱住保障房,却每天都要生活在恐惧之中,既犯不着也划不来。保障房建设名义上的确是为了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可是从规划到设计再到建设,整个过程从未征求过他们的意见,空置的结果只是证明了官意与民意的差距。这可不只是保障房建设的程序问题,而是再次回到了上面的问题:保障房究竟为谁而建,保障房究竟保障了谁?试想,如果不是中央对保障房建设的数量有死命令,保障房建设会有如此神速吗?反过来,神速之下,保障房建设又有多少只是为了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虽然相关部门也有规定“保障性住房应当尽可能安排到交通比较便捷,基础设施比较配套的区域进行建设”,但在考核保

10、障房建设时主要的依据仍是数量。对于下级政府部门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凑数量:在生僻地建房是为了凑数量,因为市中心地块要拿来卖钱;一边节省成本一边赶工期,还是为了准时凑足数量相比拿机关企事业单位福利房凑数的做法,这至少是真的在为中低收入者建保障房;可是,也已严重脱离公众需求甚至让人不敢入住。有些保障房,主要是建给上面看的,而不是建给下面住的,主要是要保官员的政绩,而不是要保民众的安居这就是保障房大量空置的全部秘密所在。当保障房建成“保绩房”甚至“保帽房”,出现空置也就毫不奇怪了反思“保障房空置” 应避免政策摇摆一贯被视为民心工程的保障房,居然一再遭遇“房等人”的窘境,这实在令人难以想象。按照政策

11、初衷,“高房价时代,廉价的民生房,本应一抢而光才对”。而如今,事未如愿,不仅意味着职能者“为民谋福祉”的初衷受挫,更预示着一揽子资源或被错置、空耗的风险。从最新报道看,所谓“四省空置五万套”的结论,自然令人遗憾。然而,单纯的“总数”并不能说明问题。透过精确的“空置率”统计,才可评估保障房的真实情况。于此,虽无一套成体系的数据结论,却也不乏参考样本:去年媒体曝,“河南6个省辖市,廉租房空置率高达51.3%。”由此推之,其他地方的境况,或也难以乐观。当然,事后归因总是容易。解释“保障房遇冷”现象,各方已有许多成熟见解:比如,在“任务指标”的压力下,各地开建保障房“求量不求质”,多选址偏远、配套落后

12、,自然吸引力有限;再比如,保障房申请门槛太高、程序复杂,导致有资格、有意愿入住者少之又少那么,保障房的空置局面,到底是因为政策执行偏差,亦或是政策本身路径失当?对此,有论者认为,行政之手介入住宅市场,其合理性本就存疑。此一观点纵使不无道理,但置于现实语境内却令人不安。一方面,商品房价格高企的当下,否定保障房的政策思路,公众实现“安居梦”貌似也别无他途;另一方面,如果政策急刹、掉向,势必导致投入陡增,更难给民众以稳定预期。可谓代价巨大!明乎此,即便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笔者仍然主张将“保障房空置”理解成执行层面的操作失误。对症下药,为之纠偏毫无技术难度。唯一困难的是,要怎样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主政者

13、对保障房建设的消极情绪。一个不言自明的逻辑是,“若保障房项目有效发挥作用,势必导致商品房价格趋稳,而这显然不利于地方创收”唯有充分的利益切割,才可确保具体执行者真正贯彻政策的善意。既已暴露出某些乱象,未来保障房政策必将查漏补缺。有必要重申,无论推出哪种方式的“修正”方案,总该顺着长远与系统的视角梳理之,避免其又衍生出新的负效应。而这,也恰是“保障房遭冷遇”的教训之一吧。 保障房空置源于责任“空心”一边是低收入群体面对房价高企“望房兴叹”,对“住有所居”有迫切需求;一边却是本该“一房难求”的保障房面临“愁嫁”尴尬,大量建成保障房空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黑色幽默,也大大违背了建设保障房的初衷。表面上

14、看,位置偏、配套差、质量劣,是导致保障房“有房无人”的主要原因。在许多地方,保障房往往远离中心城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滞后,导致上班又远,生活又不方便,令工薪阶层无论如何都爱不起来。再加上,近年来,墙体开裂、顶棚渗水、纸糊防盗门等保障房丑闻令人触目惊心,公众更加敬而远之。追根溯源,这一系列问题都源于责任感缺失。对一些地方政府来说,根本没有把保障房建设视为政府理应提供的公共福利,而是将其当做展示政绩的“面子工程”。在这种思维驱使下,有关部门只会算“经济小账”,不会算“民生大账”;只愿把偏远地区的地块拿来凑数,不愿动黄金地段的“奶酪”;只为应付任务完成指标,而舍不得投入资金完善设施,保

15、障安居。责任感“空心”,一方面在于政府部门立场定位出现偏差,没有设身处地为公众权益着想;更重要的是,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地方政府缺乏把好事做好的压力和动力。新一轮大规模保障房建设启动以来,中央对地方的考核仅限于保障房的开工率和竣工率,入住率并未纳入其中。也就是说,只要把房子盖起来,即使配套再不如人意,公众再用脚投票,有关部门也不会因为保障房空置而担责。于是,以次充好、滥竽充数、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就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潜规则。保障房上演“空城计”,有关部门应深刻反思,采取有效措施堵塞制度漏洞。去年,河南出台规定,要求各地对于选址距离中心城区过远、缺少配套基础设施的项目不予立项,不予审批;对配套基础

16、设施不能满足基本入住条件的项目限期整改,不达标的一律不组织验收。前不久,陕西首次将保障房入住率纳入考核体系,且在各项指标中分值最高。这些经验值得借鉴推广,上升为国家制度,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考核问责机制,倒逼地方政府切实负起责任,确保保障房真正起到保障作用。保障房空置背后的思考近年来,审计显示,保障房空置处于尴尬局面:一方面是地方保障房建设形势一片大好,各地开足马力,加快建设,统计数据一路飘红;另一方面却是由于保障房资金缺口、分配不公、质量问题等负面消息不断。关注、分析保障房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是继续建设保障房这项重大民生任务的重要起点。保障性住房是我国专门针对中低收入家庭建设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一种特殊住房,目前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这种类型的住房有别于完全由市场形成价格的商品房。在商品房房价高的今天,普通老百姓和弱势群体对保障房建设的关注更多的集中在“公平”这个问题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