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451010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31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宁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潘林伟,第三章 教学设计的编制,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编制 第二节 课型的划分与选择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确定 第四节 教学内容的设计 第五节 作业的设置,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编制,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 教学目标可分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编制课时目标的基本要求,内容全面 层次分明 要求适度 具体可测 因材而设,编制课时目标的基本步骤,学习内容标准 制定单元目标 制定课时目标,第二节 课型的划分与选择,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有:讲授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实验课等。 按上课的教学

2、任务来划分。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课、讲评课、实验课等。或单一课和综合课。,选择课型的主要依据,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的性质 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方法是指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和。,教学方法的分类,按凯洛夫教育学的方法分类: 讲授法、谈话法、自学指导法、演示法、 实验法、复习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按巴班斯基的分类思想分类,组织学生认识活动的方法 刺激学生认识活动的方法 检查学生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几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介绍,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

3、包括讲述法、讲解法等。,使用讲授法教学应该注意,讲授的内容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 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性,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讲授的语言要简洁、准确、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 讲授中要运用启发式等手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 讲授的时间不宜过长,更不宜用“满堂灌”式的讲授法。,谈话法,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教材内容组织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使用谈话法进行教学应注意,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 提出的问题要准确、简洁,使学生能理解。 提出的

4、问题要面向全体。 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 提问后要注意听取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评价。,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能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用练习法进行教学应注意,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练习。 练习材料要难易适度。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要正确掌握对练习速度与质量的要求。,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利用模型、图片、录音、幻灯、多媒

5、体等指导学生观察得到感性认识的方法。它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使用演示法进行教学应注意,直观演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直观演示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和观察的方法。 演示时要配合讲解、谈话。 教学演示要适时、适当,要使演示教学为探索理论、形成概念服务。,讨论法,小组主题讨论 角色扮演 “头脑”风暴的讨论,尝试教学法,第一步:出示尝试题,提出问题 第二步:自学课本 第三步:尝试练习 第四步:学生讨论解题策略 第五步:教师讲解归纳,使用尝试教学法应注意,出示尝试题是五步教学法的起步,也是关键。 低年级学生应慎用。 尝试教学的五个步骤一般应用于新知探究环节中,五个步骤可根据实际灵活应用。 教师的

6、讲解应画龙点睛,起到引导作用。,问题控究法(引导发现法),问题探究法和发现法基本相同这种学习方式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规律。它的特点是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用探究法应注意,精选探究材料 注重教师的引导 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所设立的问题难易要适中,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把将要建立的数学模型置于现实情景(模拟情景)中,让学生在此背景下探索数学模型,寻求模型的解的教学。它的特点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使用情景教学法应

7、注意,突出趣味性 体现方向性 关注现实性 关注开放性 体现不平衡性 体现高效性,教学方法选择与设计的依据,依据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内容 依据学生 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教学方法确定的指导思想,回归学生主体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教学形式注重个体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不同类型、不同课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点。,新授课教学设计的七个步骤,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回忆从前学过的有关内容 引出新内容 提出新内容的关键点和难点 应用新知识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反馈,练习课设计的基本步骤,基本训练 宣布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检查

8、复习新授课的知识 课堂练习 作业评价,练习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练习要有目的性 练习要有层次性 练习要多样性 练习要有反馈调节性 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 练习的份量要适中,做到质与量兼顾 练习的设计要有弹性 练习设计中要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开放性,练习设计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练习课也要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练习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多一些问题解决,少一些机械操作。 用足用好每一道练习题。 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和交流时间。,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复习课是巩固知识的一种重要课型。它需要把平时相对独立进行教学的知识,尤其是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方法串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复习课教学

9、设计的步骤,揭示目的 疏理沟通 应用提高,复习课设计注意的事项,运用变式,以不同形式呈现例子 不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 不原地踏步,应有所提升 练习要体现“广度”、“坡度”、“深度”,作业的设置,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时间、环境) 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活动作业(形式、内容) 课后习题作业、单元习题作业、总复习作业(知识范围),当前作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作业要求一统化 作业布置随意性 作业数量偏差化 作业形式单一化,解决作业问题设置的对策,注重三“性” (层次性、趣味性、科学性) 添加二“味” (合作味、应用味),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第一节 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节 数学课堂活动组织形式

10、 第三节 合作学习,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合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师生直接交往、师生间接交往(交流) 班级、小组和个别(数量、结构),数学课堂活动组织形式,秧田式 小组合作式 半圆式 双翼式 席地式,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有利于激发

11、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培养良好的品质 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在教学内容易混淆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在思维的发散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在规律的探索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和问题,组织形式不到位 (就近组合、自由组合、短暂频繁组合) 合作程度不到位 (局限型合作、障碍型合作、装饰型合作) 评价机制不到位 (忽视自我评价、偏重整体奖赏、单一激励机制、评价与小组脱钩),策略,更新教育理念 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淡化形式突显实质 加强教师自身的“合作学习”教学的 能力 加强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加强教师自身的“合作学习” 教学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分组 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 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加强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学会勇于参与、与人为善 学会倾听 学会表达 学会收集资料 学会组织 学会反思,未来教学组织形式走向,班级教学规模小型化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 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